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训有方,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2日06:00 光明网
潘发勤

  是命运的捉弄,还是教育的失当?江西的一名落魄父亲“望女成凤”,对女儿实施高压教育,谁知女儿不堪重负,弃学做起了三陪女。这使人不免想起红楼梦中《好了歌》词:“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真是心强命不强,“父母的心在子女上,子女的心在石头上”。这又怎能不让为父的痛心疾首呢?

  由自己的不幸遭遇而试图改变命运,并希望通过把子女培养成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恐怕是很多家长的心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期望可以成为子女奋进的动力,但也往往成为他们压力的来源。“成龙”“成凤”无可厚非,但过分苛求就有可能事与愿违。该家长的“对比教育”让孩子认识到了社会现实的差别乃至残酷,这种体验的确比单纯灌输来得有效,但随后的过分苛求却使子女感到力不从心。在这关键的时候父母又不能及时疏导,最终使孩子对早期接触的社会不同层次的生活现实、对眼前同伴靠出卖青春而变得“富有”的表象产生曲解,反正道而行之。

  由此来看,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然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也可能招致厄运。客观地说,这个不争气的孩子之所以“流落烟花巷”,实际上并不是“训有方”,应该是“训无方”所致。在这“训无方”里面,有许多因素值得考虑。

  小而言之,是家庭教育不当,家长(教育者)不能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没有根据孩子自身素质提出适当的要求,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

  大而言之,社会差别的存在,生活境遇的迥异,使得底层民众为了改变现有的生活困境,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的教育,使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虽然这种“砸锅卖铁也要供子女上学”的精神值得颂扬,虽然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孩子的努力上进和教育表面的快速发展,但过分的功利化往往使人背离教育的本质和人性化的需求,这就是眼前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正如《金融时报》中的一篇文章所言,面对激烈的竞争考试,中国家长在用孩子的童年来换取成年的“幸福”生活;老师学生都在加班加点,“知识的洪流麻木了他们的头脑”和未来的创新能力。由于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手段,比靠裙带关系来流动(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更具进步意义,也更显得公平。于是,教育外的社会不公和生活差别就自然演化为教育内的残酷竞争,使得素质教育只能成为一种理想,成为一个乌托邦。

  过度的功利化无论对受教育者个人还是教育本身,都会带来异化作用。对教育者本人来说,要实现父母心中的理想,似乎应当从小就要考分优异,否则就会给这个家庭带来无形的压力,除了本文中的例子以外,以前也发生过不少因孩子考分没达到父母设定的标准而被责打厌学、乃至暴打致死的情况。对教育本身来说,当人们一旦发现接受教育并不能达到所追求的功利目标,甚至连理想的工作也找不到的时候,就会对教育大失所望,就会觉得受教育得不偿失,教育自身也就岌岌可危了。

  教育不是万能的。要避免类似现象的发生,不能单从教育内谈教育,须从教育内外两处着眼。

  首先是教育外,要大力推进和谐社会的进程,在部分人达到富裕的情况下,让更多的人的生活境遇得到改善,在分配中体现出更多的公平,使不同层次的民众都能享受改革的成果,不致使他们产生“明显的对比”,再用这种“对比教育”去教育孩子。当年轻一代对这一差别明显的现实不能正确理解和接受的时候,或者感到无助的时候,他们有可能通过非正常渠道去获取。所以,如何帮助孩子认识这种差别,正确地对待这种差别,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

  其次,在教育内,要正确认识教育的目的和采取理性的教育方式。教育要帮助受教育者达到完满的生活,例如帮助受教育者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但教育的目的不尽如此。对于目前有差异的社会现实,家长对教育方式的选择也要照顾个别差异。别人家孩子成才的方式和途径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哈佛女孩”成才之类的经验也要因时因人而异,一味地好高骛远会适得其反。人不是、也不能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