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滥竽充数的心理测量“骗”了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2日08:11 每日新报

  这是一场早已平息的风波,但时至今日,不少当事人和旁观者依然记忆犹新,甚至痛心疾首。

  十一年前,上海某报刊载了两名学者对全市3055名小学教师的心理测量结果,称沪上48%的小学教师有心理障碍,“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和恐怖是当前小学教师中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惊人的数据引发了公众对教师素质的普遍质疑,舆论顿时哗然,一发不可

收拾,最后惊动了国家教育管理部门。

  在专业人士看来,这场风波只是两个非心理测量专业的学者,用一个心理测量量表,得出了一个非专业结论而已。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介城先生回忆说,这个心理测量漏洞百出,是“心理测量的滥用”。令人担忧的是,十一年过去了,当初被滥用的心理测量愈发风靡,而公众对心理测量的无知和误读几无改观。

  金瑜说,五花八门的心理测试招摇过市,而目前全国正规心理测量却并不景气,在北京、南京、杭州、长沙等一些昔日重镇,专业人员改行,经费缺乏,管理无序。她认为,这正是心理测量被滥用的恶果。

  问题的症结在于政府监管缺位。早在1980年代中期,学者就呼吁政府规范心理测量市场,然而此事至今未被排上议事日程。“这与心理学在中国的地位密切相关。”一位业内人士评价道。

  滥竽充数的心理测量甚嚣尘上,无疑强化了人们的这种歧视;而对于心理测量的轻视,又使得正规研究举步维艰。我们看到的,似乎正是这样一个怪圈。据《新民周刊》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