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2日09:20 南方日报

  广东学习论坛

  周生贤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力量先行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胡总书记的指示精神高瞻远瞩,为做好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4月,国务院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明确了“十一五”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的环保工作。以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为标志,我国环保工作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主要目标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总体思路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主要措施是抓落实、抓实干、抓细节、抓基层。

  进一步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环境问题错综复杂,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国民经济再生产的全过程。环境问题表面上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副产品,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环境问题不仅是自然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技术问题和文化观念问题,这些因素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世界问题复合体”。因此,要正确认识当前环境形势,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全面观察、科学分析、准确判断。

  一要把环境问题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中来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生命。如果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人却变成了瘸子、拐子,不健康的人,这将是对现代化的一种讽刺。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科学发展就是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是“资源节约”,后者是“环境友好”。

  二要把环境问题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中来看。经济发展是关系人类生活水平高低的问题,而环境则是事关能否生存的问题。我们不能停止发展消极地保护环境,那样将永远摆脱不了低水平的生活。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这个问题的核心还是经济发展,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发展经济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然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即使创造出暂时的繁荣,那也是“推迟执行的灾难”,是虚假的、虚弱的,总有一天要遭到惩罚。

  三要把环境问题放在实现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中来看。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同,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同。在一些落后地区还处在纯自然状态的生存竞争时,城里人就开始吃饭讲营养、穿衣讲时尚。当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解决温饱,实现小康以后,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将不断扩大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对环境质量也将产生极大的需求。哪里的绿化好、哪里的水干净、哪里的空气清新,人们就愿意去那里生活,就不再坚持让污染“呛死比饿死好”的想法了,“解决了温饱就需要环保”,“有了小康更需要健康”。现在,人们对环境的需求远远大于我们可以提供的环境条件。

  四要把环境问题放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过多过分地消耗了环境,但那是不得已而为之。从发展阶段上看,我国已经到了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阶段。现在,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消费层次发生了变化,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变化,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也必然发生变化。目前,我国环境问题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的污染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出现,环境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人们已经意识到,再不保护环境,就会影响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了。正如温家宝总理讲的,如果再不重视保护环境,今后治理的成本会更高,付出的代价会更大,环境将更难以恢复,我们就可能犯难以改正的历史性错误。

  五要把环境问题放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环境保护的大格局中来看。世界各国经过30多年的努力,全球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全球环境仍处于持续恶化状态,如果国际社会不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将面临巨大威胁。全球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使环境问题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因素。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通过进口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有较大污染的廉价产品,实行低价消费。同时,又通过绿色贸易壁垒,深刻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环境履约谈判中,一些发达国家既从环境利益出发,推动国家环境履约,又受经济利益驱动,左右谈判走势,使全球环境保护的形势异常复杂。

  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6亿、经济总量将翻两番,按当前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水平,污染负荷将增加4-5倍。这个阶段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国环境与发展矛盾最突出的时期。任其发展,将严重抵消经济发展成果,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成重大挑战。要深刻认识加强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强化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举全局之力推进历史性转变

  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意味深长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战略性、历史性的转变,是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并重”、“同步”、“综合”,三个转变同时进行,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应对严峻环境挑战的实际行动,是在汲取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我们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

  第一,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突出位置。当前,一些地方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问题相当突出,从总体上看,环境保护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两者处于严重失衡状态。我们必须改变“单纯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错误认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改变“单纯的GDP等于政绩”的错误认识,牢固树立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才是实实在在政绩的观念;我们必须改变“先污染、后治理是普遍规律”的错误认识,牢固树立在发展中同步解决环境问题的观念;我们必须改变“只有经济发展是硬任务,环境保护是软任务”的错误认识,牢固树立环境保护与发展生产力都是硬任务的观念。把环境保护摆上同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从体制、机制、能力上给予保障,改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一前一后、一重一轻的状况,使两者做到同步发展。

  第二,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全方位控制污染。目前,我国环境政策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投资领域。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将环境保护由生产领域向流通、分配、消费领域延伸,由投资领域向外贸领域拓展。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鼓励节能降耗,防范和应对突发环境事故,构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现代生产体系。要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流通方式,积极治理铁路、水运等运输污染,保障危险化学品运输和储存安全,限制高污染产品贸易,强化资源再生回收利用,建立清洁、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绿色采购和生产者责任延伸等制度,推进垃圾分类和消费品回收,建立绿色、节约的消费体系。

  第三,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严格环境准入和污染淘汰。对于新建项目,通过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既可以将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建设项目挡在“门外”,又能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要优化环境标准、调整产业政策,提高环境准入的“门槛”。要降低污染企业退出“门槛”,将严重危害群众利益、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治理价值小的违法建设项目淘汰“出局”。

  第四,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实行分区管理。生产力布局要充分考虑各地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人口状况。在经济发达、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不足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依靠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对发展潜力大、环境容量较为充裕、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在严格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环境容量;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限制开发,选择对环境危害小、有利于生态功能恢复的开发方式;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

  第五,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我国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污染排放严重,既有资源价格不合理的因素,也有环境成本没有内部化的原因。针对排污费征收偏低的情况,要逐步提高工业企业排污收费标准,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减少污染排放的约束机制;针对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不到位的问题,要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收费标准要达到保本微利的水平,凡收费不到位的地方,当地财政要对运营成本给予补助;针对矿山生态恢复问题,要建立矿区环境和生态恢复的新机制,督促矿山企业承担资源开采的环境成本;针对环境无价的状况,要在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改变目前企业随意排污、不计成本的状况。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真正把企业污染治理的责任落到实处,使企业生产成本完整地反映环境成本,使企业形成保护环境的内在压力。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环保系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务院《决定》确定的七项重点任务,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下决心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具体要求是:突出一个重点,即强调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办好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两件大事;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境目标责任制等三项制度;强化环境法制工作、环境科技创新、环境宣传教育、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等四项工作;加强思想、作风、组织、业务、制度等“五大建设”;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政府主导和市场推进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城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关系,区域之间环境保护的关系。

  确定这样的思路,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基于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明确指示。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当前环境形势作出重大判断,强调“环境污染加剧”是“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记者招待会上指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强调“特别是对重要的水体、空气和土地的面源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指出:“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环境法治,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环境保护,当务之急是解决水和空气等污染加剧的问题。”总理提出了八条措施,其中前三条是“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强调“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要求“加强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环保队伍”。曾培炎副总理强调:“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把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把保障城乡人民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必须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严格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二是基于落实国务院《决定》的各项要求。《决定》确定的各项任务和措施,是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环保部门必须从自身的职责出发,理清思路,明确重点。污染防治是环保部门最基本的职能,《决定》确定的七项重点任务有五项是污染防治。污染防治任务不落实,落实《决定》就无从谈起。

  三是基于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2006年1-3月份,总局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先后在济南、成都、北京召开了东部、中西部、四个直辖市环保局长座谈会,听取省、市、县三级环保局长对全国环保工作和环保总局的意见和建议;征求了环境领域著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走访了中央、国务院24个部门;同时也分别听取了总局一些老同志、年轻同志、科技人员的意见。大家从总结经验教训出发,结合切身体会,普遍认为,把污染防治摆上突出位置,切实加强执法监督和环境监测,全面增强基层能力建设,是环保事业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者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

  图:

  周生贤在广东学习论坛第33期报告会上演讲。资料图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