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心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2日09:28 红网-三湘都市报

  ■刘祖华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健身健心,你我通行。记者从长沙市疾控中心心理咨询门诊的调查表明,情感困惑、工作压力、青少年的心理逆反已经成为困扰都市人的三大“心病”。(本报10月11日A3版)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加剧、升学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严重、城乡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容易产生浮躁、焦虑、不满等心理问题,使社会心理出现不和谐状态,人们普遍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大师多拉德提出的挫折—攻击理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由挫折引起的,而挫折本质上是心理上的不和谐状态,是一种心理挫折。这种心理上的不和谐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心理因素。事实上,社会上许多故意伤害他人和危害社会的攻击性事件就常常是由心理不和谐状态所引起的,如马加爵事件。

  和谐社会秩序的建立不仅需要社会法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等“显形制度”的政治资源,还需要公民道德、社会伦理、精神心理等“隐形制度”资源的有效供应。社会和谐秩序不仅仅意味着社会基本秩序的安定和平,更意味着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们的精神心理的和平安宁。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是一个社会安全运行与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如果蔓延,则会引发公共政策信用危机、人际信任危机、价值信仰危机,直接损害行政效能,危害社会安定,增加社会风险,妨碍社会发展。

  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谐的社会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向心力,不和谐的社会心理带给社会的是离心力。要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首先要保证每个人有健康的心理,有一个平衡的精神世界,有可能实现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并最终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要实现和保持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一方面要发挥社会救治、预防的机能、机制进行专门治理,积极推动人的心理和谐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则要重视现实社会发展当中的不平等现象,包括机遇不平等、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一如既往地尽可能减少改革阵痛,减少社会负面性事件发生的几率,进一步增强社会和谐的程度和水平。

  令人欣喜的是,心理和谐建设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把每1000人中有一个心理咨询师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这充分表明国家由偏重GDP的增长到更加注重国民的综合幸福感指数与心理卫生指数。而长沙市政府每年投入600万元救助重症精神病患者的制度安排,则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作出了务实的示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