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RNA的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2日14:31 南方周末

  RNA的力量

  法尔和梅洛首次在线虫身上揭示,基因“沉默”的原因在于RNA干扰

  ■透视200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本报记者李虎军

  “我隐约觉得是有可能(获奖)的。但我只有45岁,所以我想或许在一二十年内才会发生。”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梅洛如是说。

  10月2日,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位美国科学家:47岁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安德鲁·法尔(AndrewFire)和马萨诸塞大学教授克雷格·梅洛(CraigMello)。

  此番获奖,源于两人1998年2月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的一篇RNA干扰论文。不少同行迅速意识到这篇论文的非凡价值。梅洛实验室的博士后刘棘当时在佐治亚大学攻读博士。她清楚地记得,其导师基普里奥斯(EdwardKipreos)读到那篇论文时就嘀咕,“这家伙大概会获诺贝尔奖”。

  通常,从研究成果发表到获得诺贝尔奖,需要一二十年甚至更多时间,因为成果的准确性和重要性都需要科学界的反复验证。但法尔和梅洛仅仅等待了8年,其获奖速度之快实属罕见。

  有关RNA干扰的传奇故事中,最耀眼的主角无疑是法尔和梅洛,但其中也不乏中国学者和其他同行的努力。

  很早以前,就有科学家在植物中观察到了基因“沉默”的现象。法尔和梅洛则首次在线虫身上揭示,基因“沉默”的原因在于RNA干扰。实际上,法尔在接受诺贝尔奖网站采访时提到,第一个在线虫中观察到(RNA干扰)这种特别现象的是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郭苏。1995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赴美的郭苏在坎菲斯(KennethKemphues)指导下,试图阻断秀丽新小杆线虫的某个基因时,意外地发现反义和正义这两种单链RNA都阻断了该基因的表达。

  但可惜的是,她和坎菲斯一直没能解释这个奇怪现象。直到3年后,当时在卡内基研究所供职的法尔和梅洛才揭开了谜底:在郭苏的实验中,体外转录所得RNA污染了微量的双链RNA,而经过纯化的双链RNA能够高效率地阻断相应基因的表达。这就是RNA干扰。

  郭苏目前在旧金山加州大学任职。她说:“他们在我们工作的基础上,解释了我们那个让人迷惑的现象,是一个飞跃……我和坎菲斯通过话,我们的工作在这个奖项中有所贡献,我们为此感到自豪,也都认为安迪(安德鲁·法尔的昵称)和克雷格理应获奖。”

  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徐思群是那篇《自然》论文的第二作者。自1992年起,从美国拿到硕士学位的他在法尔实验室以研究技术员身份工作了6年。但他扮演的角色不只是通常意义上负责实验室日常运作的“管家”。

  “任何科学研究都有风险,谁也不能保证哪一个科学实验,尤其是像我们那样前瞻性开创性的实验一定能成功。”徐思群说,“研究生和博士后都希望能早日完成课题,发表一两篇文章,然后找一个长期职位开创自己的事业。将这样一个高度风险的课题交给他们去做,一旦失败或陷入胶着状况,会影响他们的前途。”

  因此,徐思群参与了RNA干扰课题。直到有些眉目时,才有研究生和博士后加入进来。据徐思群的夫人、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陈世明副教授介绍,那段时间她丈夫对这个课题很有兴趣,不时主动跑到实验室加晚班。

  “一个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这当然要归功于安迪和克雷格。我经常说我是小人,因为小人动手,君子动口和动脑,我不过是把他们的实验意图比较完整地在实验台上体现出来。”徐思群说。

  法尔和梅洛等人的研究发表以后,激发了全球研究人员对RNA干扰领域的兴趣。2001年和2002年,美国《科学》杂志连续将RNA干扰列入年度十大科学进展,本报对此曾有报道。

  从理论上讲,既然RNA干扰可以使特定的基因“沉默”,就有可能为癌症和艾滋病等顽疾的防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2003年,哈佛大学利伯曼(JudyLieberman)副教授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宋尔卫博士等人在《自然医学》杂志发表论文,介绍RNA干扰对小鼠急性肝炎的防护作用,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贝尔奖得主夏普(PhilipSharp)称为“首次在整体动物疾病模型中显示RNA干扰的治疗作用”。

  宋尔卫说,科学家们已经应用RNA干扰技术,在多种不同的动物疾病模型中获得了良好疗效。此外,“6种基于该技术的药物已经在美国进入II期临床试验,这个速度相当快”。当然,在利伯曼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朱鹏程说,“目前这项技术的瓶颈依然存在,怎么将RNA干扰药物运送到特定的细胞群体,比如肿瘤细胞,就是一大障碍”。

  据徐思群介绍,如今这项技术不但在科学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说“全世界的生物研究所,凡是与基因有关的都在使用这项技术”,而且在制药业和农业等领域也很受关注,“已经有至少50家生化公司和制药企业购买了我们这项专利,去研制相关的产品”。

  RNA干扰的发现令人欣喜,但在徐思群看来,有些干扰却令人担忧。“国内科研人员受到科研以外的干扰相当大,以文章发表数量来评估科研人员的成绩,结果造成大量低质量甚至是垃圾文章的发表,各种抄袭剽窃现象的泛滥也和这种评估体制有关。”

  (P1183131)

  

RNA的力量

  安德鲁·法尔

  

RNA的力量

  克雷格.梅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