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肩扛发电机 一路到延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01:54 北京晨报

  雪山草地“吞掉”百余战友,谢宝金独自担起重任——

  女团长带领1300名女战士奋勇抗敌,直到弹尽粮绝;谢宝金一路背着发电机,爬雪山过草地,安全护送到延安……赣南,这片红色土地,无数长征英雄从这里走出。他们大多是普通战士,也正是这些普通战士的前仆后继,将革命的火种护送到了陕北。而他们的名字并不被大家所知晓,甚至在兴国的烈士陵园,记者发现碑上刻着的一些名字只是小名,没有

姓氏。

  英雄:

  1896年,谢宝金出生在江西于都。红军出发时,38岁的他因为身材高大被选入加强连保护长征途中唯一的发电机。经过雪山草地,128人的队伍只剩下3人,谢宝金一个人扛着发电机走到了延安。

  见证:

  今天,谢宝金扛过的那台发电机就躺在军事博物馆里。它曾是长征队伍的“眼睛”和“耳朵”,没有它,发报便无法进行,红军的通讯就会面临中断。

  护送途中 身边战友陆续倒下

  听说有记者要采访伯父的事情,谢宝金的侄子谢林贵又高兴又心酸,“我伯父从来没过过一天好日子……”他翻开老相册,一一指点伯父的相片给记者看。1984年去世的谢宝金,在他后辈的心中仿佛从没有离开过。

  1932年,36岁的谢宝金加入了红军。长征前夕,他被调去中革军委情报部技术股,专门护送军委发报用的发电机。谢林贵回忆说,伯父生前经常吃完饭后就跟一大家子人聊天,说那护送发电机的128人队伍,走着走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了。“8个人抬,变成6个人抬,后来4个人,最后只剩下3个人。”身高1.89米的谢宝金干脆一人扛起了近70公斤重的发电机,并一路将发电机送到了延安。

  “我伯父说,首长当时对他说,发电机是主席的‘眼睛’和‘耳朵’,没有它就打不了胜仗。所以他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着它。”

  长征路上 三四天不吃一顿饭

  长征路上没吃的,谢宝金经常三四天不吃饭,有时也只吃些草根、皮带。“后来,听我伯父的战友说,打下腊子口后,伯父和一个姓段的战士,两人一顿吃了三水桶米饭!太饿了啊!伯父还说自己像骆驼一样,一顿能吃很多,然后就能好几天不吃饭。”

  谢林贵告诉记者,谢宝金说得最多的是过草地。他曾给后辈讲过一个故事:在草地上,一名战士陷进了沼泽,谢宝金冲过去想救人,却被旁边的战友拉住了,“你背着发电机呢,别冒险!” 结果,代他去救人的战士也被拖了进去,直至没顶……

  退伍之后 自愿返乡看管仓库

  谢林贵热情地带记者去看伯父长征回来后工作的岭背供销社。一路上,他一直重复说:“那个地方就是一个黑窑洞,你们看了会难受的。”

  新中国成立后,谢宝金在总参工作了一段时间,负责管理金库,保管各地收缴来的反动派财物。1953年,他自愿返回家乡,先被安排在县里的供销社,他又要求回乡里,在岭背供销社当起了收购员。“伯父经常说,主席说了,你们这些人是共产党员的种子,回地方去,生根开花结果。”

  汽车颠簸许久,终于在岭背镇一条街的尽头停下,谢宝金后半辈子工作的供销社就在这里。黑洞洞的房子里迎出来一位老妪,对来访的客人十分好奇。她并不知道曾经有一位老红军在这里“臭气熏天”地工作了20来年。

  屋子里是泥洼地,黑洞洞的。谢林贵往里紧走几步,指着最里面一个没有窗的窑洞说:“当时伯父就住这里,很少回家。”这个黑乎乎的窑洞,真的是不能称作房间的。

  谢林贵说,伯父从部队回来后,每天的工作就是收购和整理卖到供销社的各种废物,什么铁丝、牙膏皮、牛羊皮、鸭毛。“牛羊皮上还带着碎肉末,伯父觉得舍不得,又怕肉末变臭了,用小刀把那些碎肉末都刮下来,经常一个人干到深夜12点。刮下来的肉末还舍不得扔,自己煮了吃了!”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家里木桶破了想拿根铁丝扎一下,伯父都不许,”谢林贵指着以前柜台摆放的位置说,“有伯父在,供销社的一根铁丝、一根线都出不了这里。”

  谢宝金就这样一直干着别人眼中“收破烂”的活计,直到76岁生病,而连他最小的部下当时都当上了江西省农行的行长。谢宝金因病退休后,供销社里再也没人做这件“肮脏”的事情了。

  参观军博 重见发电机眼泪直流

  谢林贵还说了一个故事。1976年,他陪同伯父到北京看病。谢宝金工作过的总参特地安排他们去参观军事博物馆。在一个展厅里,谢宝金一眼就看到他长征时背了一路的发电机,正静静地躺在那儿。他就像看到自己的儿子一样,两步冲过去,趴在保护发电机的玻璃罩上,颤抖着手想去抚摸。旁边的讲解员赶紧阻止:“老人家,这个是国宝,不能摸!”谢宝金生气地说:“我为什么不能摸,这是我背到延安的!”说着就掉下了眼泪。讲解员和参观群众闻后,全都惊奇而又崇敬地围了过来……

  在北京的宾馆里,谢宝金的孙子看到宾馆铺的地毯又厚又软,就对总参招待的人说:“这地毯能割几块让我带回家吗?我爷爷在家还睡稻草呢!”对方答应了,临走时包扎了四块地毯让他带走。谢宝金一明白是怎么回事后,很气愤地说:“这是公家的东西,怎么能要?”把孙子狠狠地骂了一顿。

  晨报记者 张睿 王海亮

  战地玫瑰

  带领千余女兵掩护大部队撤离

  英雄:

  1936年任西路军妇女独立团团长的王泉媛,曾带领1300名女战士掩护部队撤离,战斗到弹尽粮绝,后不幸被俘,艰难逃出又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沿途乞讨回乡。

  见证:

  长征途中,红军女将领寥寥无几,而今健在的更是不多了。93岁的王泉媛老人让我们领略了当年女英雄的风采。目前,老人与养子女平静地生活在江西泰和县。

  不顾反对参加革命

  记者见到王泉媛老人时,她穿着家常的衫子,正在院子里怡然闲坐。可当回忆起1937年河西走廊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时,老人突然精神抖擞起来,连声音里都带上了金戈铁马的铿锵之意。

  与记者同行的老红军后代余安翔给老人捎去了一本当年部队各级领导的名录,翻到了“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王泉媛”一行指给老人看,老人的眸子瞬间亮起来。

  王泉媛,1913年生于江西省吉安县。17岁时,不顾家人反对参加革命。长征前夕,她被编入妇女工作团,随部队长征。为了避开敌人的空中侦察,长征队伍经常在夜间行军。白天,王泉媛就忙着做群众工作,将伤病员寄养在老乡家中。“幸亏我不是小脚,方便到处做工作。妈妈给我缠了一天,我就把布扔了。”

  草地毒水泡出病根

  三过草地,四过雪山,王泉媛老人的长征不只两万五千里。饥饿、寒冷、血雨腥风,长征中并无男女之别。

  王泉媛告诉记者,每次来月事的时候,因为行军不停,用的布条没时间换,血变硬了都割腿肉,疼得路都没法走。没办法,后来来月事了只好不管,“就顺着腿流下来”。碰到有小溪有河水的地方,逮空蹲下来,就着一点水洗一洗。“当时的女红军都这么办,那时候大家都顾不上苦了。”

  过草地的时候,“水有这么深,”王泉媛用手比到自己的腰,“每天都在水里泡着,裤子整天都是湿的,而且草地泥沼积的水都是那种红锈色的毒水。”据说,很多女战士在水里泡过后,都落下了病根……

  艰苦的环境让王泉媛疾病缠身,无法生育,现在身边的几个儿女都是继养或收养的。

  掩护部队弹尽粮绝

  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王泉媛被编入西路军的女子先锋团,从一名卫生员转变为西路军妇女独立团团长,成了1300名女战士的指挥官。

  当回忆起1937年河西走廊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时,王泉媛的声音突然激昂起来。

  “打到最后,上级说,我们现在要后撤,哪支队伍做掩护?我自告奋勇,我们女子先锋团可以!我们能扮男的,也能扮女的,容易伪装。”

  由于缺少弹药,在敌人的猛烈进攻中,女战士们舍不得用手榴弹。王泉媛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敌人走到50米之内才能射击,30米之内才能扔手榴弹。“等敌人走到50米、40米、30米时,我就喊一声‘放!’”王泉媛突然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拉了弦,这样扔出去!”她的胳膊从身后划出一个饱满的圆弧,甩到身前。“敌人就倒下一片,后面的敌人上来,我就再发令。”战斗中,走近的敌人突然喊道:“是女的,抓回去当老婆。”一个敌人抓住了王泉媛的战友,“她用脚踹,用石头砸,就是不跟他们走。”

  整个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女战士们子弹、手榴弹全部用光了,500多名女战士牺牲。王泉媛带着仅剩下的几百人继续战斗,等主力部队安全撤离后,最后只有300人活着。大家分散开,王泉媛带着几个人逃到山里,后来遇到马匪被俘虏,后在他人帮助下逃了出来。

  晨报记者 张睿 王海亮 文并摄

  英雄谱

  靠一把青稞

  父亲活下来

  ●讲述人:老红军余勋光之子余安翔

  1934年,我的父亲只有19岁,参加了长征。后来一路上,他参加了智取遵义、飞夺泸定桥等战役。

  父亲经常说,长征时全年都在打仗,三天一小仗,五天一大仗。到了长征后期,战士们穿得跟叫化子一样,只有一套衣服,湿了干,干了湿,都打着赤脚,身上全是虱子,丢到锅里一烫,密密麻麻浮上一层。

  父亲说,在草地上一直没吃的,饿得都没办法。到后期,沿路都能看见病的、伤的掉了队的红军在路边趴着。那时,父亲手里还捏着一小把青稞,靠这点儿救命粮还要走上半个来月呢,但父亲还是分了一小撮青稞到战友手里。

  父亲参加了飞夺泸定桥战役。他说,当时正下着小雨,队伍一天一夜赶了240里路,在山路上打了两个遭遇战,只吃了一顿饭,身上什么都丢了,只背着一杆枪。

  父亲生前常说,他所在的六团原来有一两千人,到新中国成立后只有十来个人还活着。再想想,长征9万人哪,到达陕北后只剩下7000人!“我是活下来的7000人中的一个啊!”父亲经常会这样感慨。晨报记者 王海亮

  神勇“铁司令”

  主席亲改名

  028

  采访到“铁司令”纯属意外收获。

  福建长汀,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镇,也是当年红军长征的出发点之一。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出了很多老红军,但现在大部分都已作古,只有一位“铁司令”依然健在。

  今年92岁高龄的“铁司令”,原名傅藻春。在长征中参加了攻占老鸦山、奇袭皎平渡等战役。经历了长征的艰苦卓绝,到达延安后,他认为自己打仗应该像铁一样坚强,于是把名字改为“铁坚”。

  据老人自己介绍,他出生于长汀河田镇伯公岭村,14岁就参加红军,从传令兵干起,参加过反“围剿”,转战闽西、赣南,在长征中与战友一起攻占老鸦山,奇袭皎平渡,翻雪山过草地。汕头解放后,他曾任汕头军分区司令员,从而赢得“铁司令”称号。

  老人告诉记者,刚参加红军,他就改名叫“傅胜三”,而“铁坚”这个名字则是长征胜利到达延安后,毛主席帮他定下的名字。铁坚说,当时之所以改叫“胜三”,意思是打仗要勇敢,不仅要打一次胜仗,要接二连三地打胜仗。然而,有些同志却理解为“胜了三次就不胜了”为此,铁坚决定再次改名。那是1938年的事了,经历了长征的艰苦卓绝,他认为自己打仗应该像铁一样坚强,于是上报当时的领导陈云同志,自己要改名“铁坚”。正巧遇到毛主席和陈云从窑洞里出来,听到他的新名字,就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嘛,铁‘肩’,要勇挑重担,一直要奋斗到共产主义社会。”就这样,他改叫“铁坚”,后来儿女也跟着姓铁了。

  晨报记者 刘春蕾 文并摄

  

肩扛发电机一路到延安

  英雄谢宝金(右)与侄子合影。

  

肩扛发电机一路到延安

  谢宝金的侄子谢林贵:“这是伯父当年生活过的地方。”

  

肩扛发电机一路到延安

  女团长精神矍铄,风采不减当年。

  

肩扛发电机一路到延安

  大图:扛锅挑担、相互搀扶,红军当年如此穿越漫漫泽国……长征期间,黄镇在红五军团做宣传工作,走一路,画一路,留下了这些珍贵的图画。图为黄镇漫画《草地行军》。

  ——选自黄镇《长征画集》

  

肩扛发电机一路到延安

  铁坚

  

肩扛发电机一路到延安

  谢宝金

  

肩扛发电机一路到延安

  王泉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