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踏访长征路]第三站:遵义、赤水,中国革命峰回路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02:57 燕赵都市报

  

[踏访长征路]第三站:遵义、赤水,中国革命峰回路转

  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赤水河渡口一片祥和。

  

[踏访长征路]第三站:遵义、赤水,中国革命峰回路转

  遵义会议陈列馆引来众多参观者。

  

[踏访长征路]第三站:遵义、赤水,中国革命峰回路转

  遵义会议会场遗址陈列。

  

[踏访长征路]第三站:遵义、赤水,中国革命峰回路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娄山关。

  

[踏访长征路]第三站:遵义、赤水,中国革命峰回路转

  细雨中的茅台渡口纪念碑。

  

[踏访长征路]第三站:遵义、赤水,中国革命峰回路转

  土城红军驻地遗址。

  ■本报记者王真发自遵义、赤水

  ■核心提示

  1935年1月15日到17日,中国西南边陲的贵州遵义在一间名为柏公馆的处所的小会客厅里,中国工农红军的20名重要领导者或拍桌子,或扔雪茄,或指鼻子,或坚定,或沮丧,或犹豫,或茫然……三天争执后,会议结束了,中国革命出现了转折,此次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之后不久的1935年1月29日到3月21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四渡赤水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传奇一笔,红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如果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四渡赤水就是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的最好诠释。从遵义会议正确领导路线的确定,到四渡赤水的传奇用兵,这段历史所包含的启示,远远超出了转折本身。

  ■印象,古今兼蓄遵义城

  那是市中心的一条繁华街道上的旧式公馆,大门紧闭,在路灯的陪伴下,正悄然向世人述说着一段不朽的历史。

  2006年9月30日,午夜,贵州遵义。一路颠簸30个小时后,记者终于可以触摸这座向往已久的古城,在蒙蒙细雨的浸洗中,遵义城朦胧静谧。

  说是古城,其实并不准确。第二天清晨,在鸟儿啁啾声中醒转来的记者再次打量遵义城时,感受一新。

  遵义城并不大。新城是高新技术区与经济开发区所在,宽街高楼,诸多现代元素林立;而浸染着长征红色精神的老城则历史现代兼蓄。遵义会址周边恰是老城所在,也是遵义城最特别最厚重的地方。分隔新城老城的是凤凰山,虽然已进10月,依然翠色逼眼满目葱茏。“红军长征烈士陵园”与“红军坟”在山麓两边无语相望,而湘水则一路逶迤在其脚下穿城而过,山脚水边,或走或坐满是悠闲的当地人与以朝圣的心来找寻长征符号的异乡人……

  ■历史,因一次会议改变

  “遵义的长征印记集中在遵义会址。就是我们面前的这幢小楼。房屋原是黔军二十五军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是20世纪30年代,遵义老城中最宏伟的建筑……”来自于南国广州的长征红色旅游团的导游的讲解把我的视线拉回到这幢中西合璧的建筑物前。

  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层楼房,上盖小灰瓦,主楼跨院,长廊回转,历经修整后,它的外观很难见到漆落斑驳的历史沧桑,只有正门黑漆金匾上,毛泽东亲自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遒劲的大字,泼墨之处似可触摸70年的脉搏跳动,倏忽间给人一种历史现实交错的感觉。

  “这是毛泽东为全国革命旧址惟一的题字,足见此地对于中国革命史、对于中国红军、对于毛泽东的重要。”一大早,会址门前几支旅游团队的导游讲解已是高低起伏汇成一片,然而,嘈杂中只有这一句触动了记者心里颤巍的角落,让记者自顾一脚跨越71年岁月,在历史与现实间频频对视。

  线拐子、旧怀表,大方桌。就是在这张大方桌上,就着马灯,周恩来握着铅笔在一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信笺上拟写电文:“卓然、少奇:十五日开政治局会议,你们应于明十四日赶来遵义城。四时恩来”这也是迄今为止,有据可查的关于召开遵义会议的惟一一张书面通知,如今,展台里的信笺已经泛黄,字迹也已模糊不清。

  栗色的长方桌,荷叶边盖的吊洋灯,青杠铜炭火盘,20把藤编椅子。71年前的1935年1月15日到17日,就在这间原柏公馆的小会客厅里,著名的遵义会议在这里开了三天,也争执了三天。室外,呐喊、厮杀、炮声、枪声、流血、牺牲、血雨腥风与血染的湘江;室内,不安气恼的李德、焦虑的博古、重眉美髯自我批评的周恩来、操着地道湘音的毛泽东、因伤躺在藤躺椅上参会的王稼祥与跛脚的聂荣臻,因不满错误指挥导致节节失利的朱德与彭德怀……20人,或拍桌子,或扔雪茄,或指鼻子,或坚定,或沮丧,或犹豫,或茫然,劣质烟叶的气味,老式挂钟的滴答、滴答声……山城的冬天,昼短夜长,中国革命就在这三天中悄然转身了……

  穆家庙巷子,青石板小路,短而窄的楼梯。“汤圆宵夜———”、“炒米糖开水———”、“羊肉粉儿———”,叫卖声曼长悠远。从井冈山到宁都会议被释兵权,从马列主义到《孙子兵法》,从左倾冒险主义到逃跑主义,71年前那个深夜,在原黔军旅长易少筌的私人官邸,毛泽东或如此凭栏远眺思绪万千,彼时寒空疏星隐隐,小城灯火明灭。71年后的今天,见证这段历史的“毛泽东遵义会议故居”人流如织,信奉“转运”之念的人们也踏遍此地……

  71年后,有话语如此记述这次会议:这次会议,成功之处是摆脱了自中共成立以来受制于第三国际的指挥。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确定毛泽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的帮助者。

  历史上称:从听取毛泽东的意见,改变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军团会合的路线,而取西入贵州的通道会议,再到黎平会议与猴场会议,直至同年3月10日的遵义县苟坝会议上最终确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军事决策三人团,在一路行走一路会议中,中国革命主动纠错,一步步完成了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转折。

  ■存亡,辗转迂回赤水间

  如果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四渡赤水就是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的最好诠释。历史上如此记述1935年发生在赤水两岸的如神用兵———

  1月29日,一军团和九军团在赤水元厚(时称猿猴),三军团、五军团和中央纵队从习水土城浑溪口,向西一渡赤水;

  2月29日,一军团从川黔交界之太平渡、九溪口,三军团从川黔交界之二郎滩,其余从太平渡、九溪口,向东二渡赤水;

  3月17日,红军分头从仁怀茅台、珠沙堡、观音寺三个渡口向西三渡赤水;

  3月21日,一军团、三军团、五军团从太平渡,九军团从二郎滩,军委纵队从九溪口,向东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实为绕赤水。当年是为了摆脱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因而时进时退、忽东忽西。”采访时,遵义市党史办的讲解人员告诉记者。果然,在地图上圈圈点点之后才知道,红军二渡、四渡口———太平渡与二郎滩渡口,均属四川古蔺县,而一、三渡口———土城元厚渡口与茅台渡口,则同属贵州,分别距遵义120公里和250公里。

  2006年10月2日,记者到达距遵义最近的三渡口———茅台渡已是傍晚时分。当地讲解员说:“巧了,1935年3月16日,红军三渡赤水大概就是这个时刻。”

  赤水河畔,在“毛泽东在此过河”的纪念碑静默伫立,遥想71年前的那个夜晚,红军渡船剪开重波叠浪,摇碎一江银辉,在国民党的眼皮子底下从容过河的场景,一丝笑意立即浮上心间。

  2006年10月3日一早,记者乘船抵达习水县城,再转奔土城。远看上去,整个小镇远看像一条游龙从山麓径直扎到河谷。经多方打听,才在一个上了岁数人的指点下,才找到当时渡口的遗址。远远看去,渡口纪念碑在一座不知名的半山上高耸,由于山偏,几乎没有多少人爬上去。如今山上也是荒草过踝。远远望去,只有赤水河岸边尚存的残垣断壁与土石矮屋,无声诉说着当年的金戈铁马和连天炮火。据说,这座古镇历史上是川盐停靠之地,71年前,红军一渡赤水,从这里回师娄山关前,解救了这里的“干人”(穷人),分盐放粮。而当时毛泽东的居住地———土城街上“爱华”绸缎庄后面的天然岩腔,虽多方打听,还是无功而返了。

  在土城寻访受挫,心中多有不甘,干脆一路西北,直奔丙安古镇,抵达之时,已是4日下午,距离遵义城已经走出了近300公里。一路车船转乘,疲乏尽显,想及71年前,红军战士昼夜兼程,长途跋涉,以3万兵力抗击40万追兵,该是一种怎样的历练与紧迫?

  1935年,红军长征一渡赤水期间,红一军团团部及红二师曾驻防丙安古城堡。

  从丙安的西堡门———太平门沿石板街东行400多米,10多分钟便出东堡门———“东华门”,石板街,吊脚楼,青瓦房……行走在丙安,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红军在这里驻足一夜,留下的实物标志虽只有一座红一军团团部遗址,但红军的故事已经变成精神财富,在一辈辈丙安人中延续。

  “四渡赤水是被‘逼’出来的,但它改变了长征的战局。正如长征也是“逼”出来的,但它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沿着赤水河畔一路寻访一路颠簸,赤水河穿流山川岁月,岸边田畴稻香,水间白鹤飞翔,记者耳畔常常响起这句话。

  如今,对于四渡赤水,有了诸多解读:“‘打’和‘走’是辩证统一的,以‘走’创造战机,以‘打’开辟道路。”“以我为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你打你的,我走我的,不为任何其他因素动摇。”“有了实事求是对青杠坡战斗失利的肯定,才有灵活机动的一渡赤水河;有了实事求是掌握敌军优势兵力封锁泸州、宜宾一带,才有声东击西的二渡赤水河;有了实事求是知晓敌人在遵义长干、仁怀、大方等地修碉设堡堵剿红军,才有用兵真如神的三渡赤水河;有了实事求是把握敌军已被我调离,才有得意之笔的四渡赤水。实事求是是四渡赤水之魂……”回望赤水河及河畔的红军渡碑,身边是一阵阵纷沓的脚步声,一张张肃然敬慕的脸,谁能不荡然乎心际?

  ◎瞬间回眸

  苍山如海,换了人间

  作为红军遵义会议后第一场胜仗,娄山关战役,无疑是长征途中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

  2006年10月2日,记者拾级而上,登临娄山关。在小尖山山顶,顶峰的碉堡残痕是当年“黔军”修筑的工事,后被红军攻占。今有碑镌刻:“遵义战役·娄山关小尖山遗址”。山巅险要,易守难攻。临此绝顶,抚碑四顾,见百千峰峦,高耸入云,不由得让人感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用在此处最恰切不过了。

  小尖山战斗遗址石碑如此刻述:遵义会议后,1月19日,红军分三路离开遵义北上。二渡赤水期间,回师黔北,与黔军大战娄山关,26日下午五时,红军占领了关口,在关口至板桥一线,歼灭和击溃敌人四个团,取得长征途中第一次胜利,是为娄山关大捷。27日再占遵义。后在遵义至乌江间,重创黔军和“中央军”三师又八团,即著名的“遵义大捷”。

  26日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相继策马登上娄山关,毛泽东突然想起一个月前经过娄山关时哼过的几句新词。他跨上马背,一气续完《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如今这首词就镌于娄山关口毛泽东的手迹诗词大理石碑上,金箔贴字,遒劲有力。想象着71年前天边晚霞正红,万道彩霞尽落沧海中,呼啸的晚风翻卷着远征人的战衣……正出神的当口,一个稚嫩的声音传来:“妈妈,这是毛爷爷的诗词吗?”原是一个小游客在发问……

  苍山如海,夕阳如画。只是换了人间。

  ◎长征解密

  红军用茅台酒洗脚?

  红军驻扎茅台镇期间,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悬疑。据传,当时一些稚气未消的红军战士不知什么是茅台酒,他们涌入街道两侧的酿酒作坊,用茅台酒冲洗他们疲惫和打了泡的脚。

  “红军用茅台酒洗脚的传说究竟是真是假?”中国贵州茅台酒厂董事长季克良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澄清:“确有其事,但并非洗脚,而是用来疗伤。”

  据说,1935年3月,红军兵分多路赶往茅台镇,准备三渡赤水,长途跋涉加上激战连连,不少红军脚上起了水泡,身上有伤。这时他们发现茅台镇的大街小巷都是售卖白酒的铺子,于是一些战士便买酒来擦脸、擦脚。因为茅台酒有舒筋活血、消炎去肿的功效,战士们的许多小伤竟然得以痊愈。

  红军用来疗伤的茅台酒也不是白拿白用的。现在的贵州省档案馆里,还保留着当时一份由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和副主任李富春签署、张贴在成义酒厂门口的《保护茅台酒通令》,通令表示,“民族工商业应该鼓励发展,属于我军保护范围。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灶等一切设备,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坏。望我军全体将士切切遵照。”据仁怀市当地政府官员介绍,这还是红军长征途中有据可查的惟一一份保护民族工业的“红头”通令。

  ◎记者手记

  哪条河没有红军渡口?

  黔北一行,以前在心中积淀多年的对长征中人与物的判断与怀想,都被推翻了。

  这确是记者始料不及的。

  初见遵义,竟觉意外。虽然地处西南,但有山有水的遵义其繁华与发展程度远远超过了内地中小城市。市内高楼林立,车流如织,街道整洁利落,在每天不断的打扫清洗下,遵义城的花似乎比其他地方更光鲜,树也更葱茏,而作为中国革命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地理坐标———遵义会馆,如果说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里,还能捕捉到严肃与历史的话,那么,就在与之一墙之隔的子尹老街上,竟然就是遵义市最繁华时尚的商业步行街,各种专卖店目不暇接,各色人群接踵磨肩……一个交叉的位置,两个时代的转换,一个事件的定格,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站在门馆门前,竟然有种“不知身是客”的时空错觉,然而,不着痕迹地,历史与现实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和谐着。

  以朝圣的心来拥抱遵义的,大都是外地客。对于遵义人来说,名扬中外的遵义会馆,就像是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天天见面,日日问候,也未必会走入其中,而与长征相关联的诸如红军山、红军坟等一干建筑,也已经成了遵义人休闲娱乐的地界儿,老人们相互搀扶着,年轻人彼此依偎着,孩子们追逐跑闹着……红色,只是遵义城多元色彩中的一个色块,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之处,遵义对红色的解读有了更多的衍生。

  2006年10月4日下午,记者正在返回遵义途中昏昏欲睡,车子渐行渐慢。摇窗一看,原来恰逢鲁班镇的小集儿。然而,就在不经意间,在路边一个喝茶歇息的老者身边,一块矮小的石头上几个淡红的色赫然“撞击”了记者———红军长征墓。读了很多资料,也请教过一些专家,翻阅了很多史卷,可是哪一章哪一节也没有记载这个墓碑呀!记者蹲下来细细打量的当口,老者笑了———娃儿,一块石头好看哈?村后的鲁班镇战场,如今已是一块农家田地,稻米已入仓,农夫们正在播种油菜。71年前,红军一路走一路战,战战走走,且战且停,实际的战争要比记载多得多,实际的战场也纷杂散落于山水之间,而为纪念与颂扬的各样碑石自然就默默无语地散落在山野村间了。

  这让记者想起了前一日对于苟坝会议遗址的寻访,近几年,由于此次会议上才真正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军事决策三人团,所以苟坝逐步在遵义光环的掩映下跳将出来。可是,当记者几经辗转来到枫香镇的花茂田与纸房间的苟坝面前时,当地老乡的淡然,让记者再感意外。问及老乡,对方廖廖几语的难懂方言让记者如梦方醒———那个时候哪个村没有驻过红军,没有开过会?哪条河没有红军渡口?

  沉默的大山连绵不断,梯田层层叠叠,黑瓦木墙的房屋依山而建,雾气缭绕,炊烟缕缕,挂在房前屋后的结实的老玉米与红辣椒……在黔北山水间,思绪穿越71年岁月,才知红旗飘飘纵情山水,青山何处无忠骨?而这些,只有走过长征路才能领悟。

  ◎长征资料

  长征中的重要会议

  ■1934年

  通道会议:12月12日,湖南通道。听取毛泽东的意见,改变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军团会合的路线,而取西入贵州。

  黎平会议:12月18日,贵州黎平。再次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改向黔北遵义进军。

  猴场会议:12月31日-1935年1月1日,贵州瓮安县猴场镇。决定在川黔边展开战略反攻,建立新苏区。

  ■1935年

  遵义会议:1月15日-17日,贵州遵义。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重回中央领导岗位。

  鸡鸣三省会议:2月4日-5日,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处的一个村庄。决定反攻遵义,博古向张闻天正式交出中央领导权。

  扎西会议:2月6日-9日,云南扎西。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重新整编了红军。

  白沙会议:2月15日-16日,四川古蔺白沙。中央红军决定二渡赤水。

  苟坝会议:3月10日,贵州遵义县苟坝村。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军事决策三人团。

  会理会议:5月12日,四川会理县。毛泽东批评了部队中的“右倾情绪”。

  泸定会议:5月31日,四川泸定县。决定中央红军过雪山与四方面军会合。

  两河口会议:6月26日,四川小金县城两河口。红军北上陕甘建立根据地,准备实行松潘战役。

  黑水芦花会议、沙窝会议:7-8月,四川芦花县及毛儿盖地区的血洛寨(藏语叫沙窝)。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增补了几位四方面军将领进政治局。

  毛儿盖会议:8月20日,四川毛儿盖。决定迅速北上东进。

  牙卉会议、巴西会议、俄界会议:9月8日-12日,四川阿西牙卉、巴西等地。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决定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单独北上。

  榜罗镇会议:9月26日,甘肃通渭榜罗镇。红军长征的最终落脚点定为陕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