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爸爸妈妈来看我的日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04:4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者按:

  本版于8月4日发表《探亲老人海外遭遇亲情挑战》一文后引发读者广泛关注。对于探亲老人在海外所遇到的问题,许多老年读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参与我们的讨论,他们或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提出中肯的建议,其心可鉴,其情可表。今天,我们发表的是一个女儿的来信,说的是从做儿女的角度来如何对待探亲父母、和父母相处的。

  我17岁离家去农村插队,19岁在上海上大学,26岁则到了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对父母的感觉和记忆留在了17岁。

  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我的童年和少年没有感受到多少温情和疼爱,爸爸妈妈忙于工作、养家,被捉襟见肘的经济条件弄得一筹莫展,被各种政治运动弄得筋疲力尽、胆颤心惊,没有好的心情来考虑爱的表达方式。关心和疼爱通常是以喝斥、教训的方式来传达。而我也习惯了这样的方式,并且能从大声的呵斥中听出爸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对于这种“打是亲,骂是爱”的表达方式,西方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的。前不久,爸爸妈妈来我这里探亲,待了3个月,我也是常常以类似的方式表达我的关心和孝心,其中也有对他们的不耐烦,以致于我的德国先生总是问我们为什么要吵架,问我为什么那么想念他们,他们来了又态度不好。

  3个月的时间快得像上了弓的箭,爸妈在我这里时我总是觉得太操心,可是他们走了又很失落。他们走的那天,我和先生把他们送到上飞机前的最后一个候机室,先生怕我们难受,有意说着轻松的话题。我想到自己的不控制和失误,刚说了一句类似道歉的话,就被先生打断了,我竟然没有了再说一次的机会,一直到他们走上登机口时,我叫了一声“妈妈”,便泪如雨下,什么也说不出来了。从机场回来的路上,我没有说一句话。回到家里,看到他们住的房间已经空空荡荡,心里有如长满了茅草,那茅草一直堵到了嗓子眼儿,我终于哭出声来。

  5年前爸爸妈妈来探亲时,我在公司里工作,白天一大早就离开家上班去了,只有周末才陪他们出去玩。这一次,我随同做外交官的丈夫常驻国外,辞掉了工作,因此有时间陪爸爸妈妈了。我给他们列了一个可以去游玩的地方和项目的清单,并不断地进行补充修改。奥地利宜人的风光、维也纳丰富的文化生活、水城威尼斯的婉约和秀丽让他们大开眼界,意大利山区的景色、2000多米高山上的漫步和一日三季的经历让他们感叹不已。我特别喜欢听爸爸那一声声感叹:“乖乖!”连我的先生也学会了爸爸的家乡话:“乖乖隆的冬!”

  爸爸很喜欢和我先生讨论国际问题、历史问题,每次都得我做专业翻译。爸爸经常问一些不易回答的问题,比如纳粹为什么那么恨犹太人?从理论上说二战是否可以避免?他们一个人说完了,喝水、吃饭,我就要开始长篇的翻译,刚译完,另一个人又开始长篇大论,我又接着翻译,连饭都顾不上吃。有时,我去接一个电话,他们只能中断热烈的讨论等着我。最麻烦的是,有时我也想参加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真恨不得长出三个嘴来。

  有一次,我刚刚开车出门,爸爸被蜜蜂蜇了,要让我先生找药,只好龇牙咧嘴地指着红肿的手,又指指妈妈手里被打死的蜜蜂。先生看着蜜蜂已被消灭,说了声“Gut”(德语:好),便去找药。妈妈听懂了这个字,但却理会错了,她对爸爸说:“他说蜇得好!”等我回来,搞清楚之后,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在这里,爸爸还完成了一篇有关唐诗的文章,又作了大量的笔记,有了许多新作的设想。

  妈妈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医生曾说她根本不能作这样长途的旅行,可是在这里的3个月,她血压一次也没高过,每天还帮我清扫院子、收拾花园。以前我买来的花总是开完一茬就扔掉了,妈妈一来,花儿一茬接一茬地开,连看上去已经枯死的玫瑰也开出了大朵的红花,黄瓜和豆角都结了果。

  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日子是操劳的,我每天要考虑到他们的饮食、出游,想让他们吃到所有好吃的、看到所有值得看的,可是心里也是充实的,每当看到他们满足的神情,我就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我已经习惯了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他们走了已经有十几天了,我还总觉得他们仍然在这里,晚宴后催促先生赶快回家,觉得他们还在等着我回去告诉他们,今天都见了什么人、吃了什么菜、聊了什么话题。给他们打电话,才知道他们的感觉也是一样的。他们现在仍然住在北京我弟弟的家里,弟弟家在北京郊外,周围人不太多。一天他们去采购,妈妈居然说,“这里怎么这么多中国人?”她以为她仍然在维也纳呢。

  以前我总认为记忆中美好的东西,最好不要去动它,就让它封存在那里、定格在那里,再现了就是变了型的。可是,这次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日子,让我又有了一层新的感受,那就是,美好的东西也可以再现,或许表现于另外一种形式,或许就存在于平平淡淡的重复之中。

项佳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