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应当重视保护船形屋的呼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08:05 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8月10日的《海南日报》报道了一个耐人寻味又促人深思的文化现象: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是海南船形屋保存得最完整的自然村落之一,早在2005年就列入民房改造计划,不过,自改造计划敲定之日起,不少有志于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士就一直呼吁,要求把白查村这样典型的船形茅草屋村落完整地保护下来,在他们看来,保护船形茅草屋实质就是保护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一种无法替代的民族文化。

  因为这些言辞慷慨的呼吁,白查村的改造计划暂时延迟,但保留和拆除的争论还在继续。白查村船形茅草屋未来的命运,取决于人们思想交锋的最后结果。因此,现在讨论船形屋的文化价值,讨论船形屋的保护措施,非常迫切也非常必要。

  如果单纯拿现代建筑文明的水准观照白查村船形茅草屋,那自然会得出落后的结论。曾几何时,上至一地的决策者,下至普通老百姓,在对待乡村的古民居上,在对待扶贫地区的民房改造问题上,都一直认为用现代的钢筋、水泥修筑的房子代替原有的民房建筑,势所必然,也只有让少数民族同胞都住上体现现代文明水平的砖瓦房,扶贫才算有成绩。于是,“不把茅草房带进21世纪”,成为全国一些省市上世纪末最响亮的扶贫口号。

  但事物总是正反两面相生相成地发展,就在砖瓦房轰轰烈烈地全面铺开之际,一种文化的危机意识油然而生。最早发生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大量的胡同、四合院被推土机夷为平地,一座座钢筋水泥大楼拔地而起的时候,人们困惑了,没了胡同、四合院,北京的文化血脉在哪里,北京的历史记忆在哪里?紧接着,人们的反思延伸到民族地区的民房改造问题,人不分民族,地不分南北,当所有少数民族居住区的民房统一被一模一样的砖瓦房代替时,这个民族文化特色表现在哪里?建筑、服饰、饮食、节庆活动,这些都是构成一个民族文化传统最为显著的标志。扶贫应该大幅度提高民族同胞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扶贫也应该发扬光大当地的民族文化。如果物质上去了,文化失落了,这样的扶贫只能算半吊子扶贫。

  于是,一种崭新的认识开始形成: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房改造,应该选择几处最富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该民族文化风情的典型村落保存下来。这是活着的文物,必须保存少数几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标本”,流传后世。

  白查村船形茅草屋,毫无疑问是体现黎族建筑技艺和民族文化最直接的“标本”。不错,大部分茅草房理应得到改造,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茅草房消灭光。船形茅草屋、山兰酒、黎锦,这些是黎族文化最重要的元素,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这种观念上的辨析,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船形茅草屋这些载体不存,黎族传统文化何以彰显?今后海南旅游如果打民族风情牌,又到何处寻找活生生的原汁原味的资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