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民党军“王牌鼻祖”十八军寿终淮海(3)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08:10 人民网

  钻入刘伯承布下的“口袋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十八军追随蒋介石积极反共,从辉煌的顶峰开始衰落,一步步走向“淮海坟场”。

  1946年夏,按照国民党“整军会议”精神,第十八军改编为整编第十一师,辖第十

一、第十八、第一一八3个整编旅,胡琏任师长。

  1946年6月,蒋介石背信弃义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全面内战。胡琏奉命率部开赴内战前线,进攻解放军。他狂妄声称:“国民党美械装备的一个团可以打共产党军队两个团。”

  1948年整编第十一师又恢复十八军的建制,下辖三个师,军长胡琏。后来杨伯涛接任军长。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拉开序幕,也为十八军敲响了丧钟。

  11月7日,黄百韬兵团的5个军10万余人被刘邓、陈粟指挥的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合围在碾庄。蒋介石急令黄维为司令的十二兵团前去解围。十二兵团由十八军、十军、十四军、八十五军及1个快速纵队组成,骨干力量是十八军,共12万人。

  铁流滚滚,马达轰鸣。黄维率12万大军迅速开往碾庄。

  然而,出师不利。黄维兵团在蒙城一带遭到中原野战军第一、二、六纵队的顽强阻击。战斗一开始,就进行得十分激烈。

  黄维兵团来势汹汹,接连突破了由地方部队和中野一纵二十旅组成的洪河、沙河、颍河防线,直逼蒙城。

  黄维命令手中的“王牌”第十八军强渡涡河,进攻蒙城。

  十八军军长杨伯涛把任务交给了最精锐的第十一师。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十八军第十一师向中野一纵、二纵驻守的阵地黄家,发动了疯狂的进攻。

  中野第一、第二纵队在司令员杨勇、陈再道和政委苏振华、王维纲的指挥下,从第一线到第二线阵地,与十一师反复争夺。第四、第八团的营、连干部全体上阵拼刺刀。有的连队干部打光了,由卫生员、通讯员指挥战士继续作战。打到后来,连第四团团长晋士林、政委郑鲁也亲自上阵,英勇战死在阻击阵地上。

  这一仗持续了两天两夜,黄家一带片瓦无存,土地都被炮弹翻耕了一遍。

  第十八军终于撕开了中野一纵、二纵的防线,攻克了黄家和蒙城,接着又向板桥集发起猛攻。

  结果又是一场苦战、血战。

  黄维用飞机、坦克、重炮将板桥集化成了一片火海,一片焦土。

  解放军经过顽强阻击后,主动撤出了阵地。黄维兴高采烈地挥师疾进,于11月23日渡过了北淝河,直扑浍河南岸的南坪集。

  驻守南坪集的是名将陈赓统帅的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黄维对这位黄埔一期的老同学不敢轻视,再次起用了手中“王牌”十八军。

  黄维以第十八军一一八师担任主攻任务,并把快速纵队全部的坦克和军属榴弹炮营统统调到了第一线,配属给一一八师使用。

  11月23日8时,十八军一一八师开始向南坪集发动进攻。师长尹钟岳在快速纵队20多辆坦克的掩护下,亲自率领第三五二、三五三、三五四团强渡浍河。他们用火焰喷射器、机枪、冲锋枪向解放军猛烈扫射,企图杀出一条通往宿县的血路。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也亲自督阵。

  陈赓的四纵顽强据守阵地,寸土必争,寸步不让,哪怕是拖着断体残肢,也会在十八军官兵冲上阵地时拉响身上最后一颗手榴弹。从早上8时打到黄昏日落,十八军在解放军主动撤走后,才踩着同伴的尸体和鲜血踏上了这片仍然在燃烧着的土地。

  黄维又一次心花怒放。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刘伯承早为黄维布下“口袋阵”。11月22日,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已在碾庄地区被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等7个主力纵队全歼。现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全部集结完毕,正在这一带张开一个巨大的“口袋”,只等黄维往里边钻。

  杨勇和陈再道率领的一、二纵队诱敌深入,在蒙城地区使黄维上了当;陈赓率领的第四纵队,又在双堆集使黄维上了当。

  双堆集战场,突然安静下来。直到这时,黄维才发现情况不妙,他的四周都有解放军在活动,前面的宿县和背后的蒙城都有解放军主力集结,十二兵团已完全进入刘伯承的“口袋阵”。

  几乎疯狂的“蹂躏战术”

  11月25日,经过连日来的进攻,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将黄维兵团12万人马,合围在以双堆集为中心,东西20里、南北15里的包围圈,令敌插翅难逃。

  双堆集是一个有100多户人家的平原集镇,因镇旁有两个古老的土堆而得名。黄维的十二兵团就被围困在以双堆集为核心,包括10多个小村庄在内的一块狭小的圆形地域中。

  被围之初,黄维并不感到惊慌。他对十二兵团的战斗力还是有信心的。特别是十八军这张“王牌”,建制基本完好,锐气未减。黄维认为,只要蒋介石批准他突围,凭着十二兵团的战斗力,就是铜墙铁壁,也能撞开一个缺口,杀出一条血路来。然而,蒋介石的想法却与他南辕北辙。

  蒋介石得知黄维兵团被围后,立即派顾祝同飞到双堆集上空,命令黄维不要轻举妄动,要死守待援。

  黄维随即下令各部挖掘战壕,埋设地雷,修筑明碉暗堡,拉上铁丝网,转入了阵地防御战。

  从11月29日起,中原野战军从四面八方向黄维兵团发动强攻,炮火映红了夜空,杀声惊天动地。第十二兵团凭借强大的火力、坚固的工事,在坦克和火炮的支援下,多次顶住了解放军的冲击。其中第十八军表现得最为凶悍,哪里有阵地被突破,十八军就冲到哪里反击,堵缺口。他们用炮火组成一堵堵“火墙”,用机枪洒下一片片弹雨,阻挡解放军后续部队跟进。同时,对突入阵地内的解放军,十八军则用坦克碾,用火焰喷射器烧,用轻重机枪、冲锋枪扫,用火箭炮、枪榴弹、手榴弹、迫击炮炸,还与解放军展开白刃拼杀。

  中原野战军急攻了几天,进展不大。中央军委及时来电指示:“对于战斗力顽强之敌,依靠急袭手段是不能消灭的。必须采取割裂、侦察、近迫作业,集中兵力、火力和步炮协同诸项手段,才能歼灭。”

  解放军很快就改变了战术,将急袭作战改为攻歼战。各纵队不再急于发起猛烈冲锋,而是实行大规模的土工作业,挖掘前进。在一望无际的淮北平原上,几天之内就奇迹般地出现了许多条纵横交错、像蜘蛛网一样密集的交通壕和掩体工事。一道道长龙似的壕沟一直延伸到了国民党军阵地前沿。平坦的地面上再也见不到人影,解放军全部转入“地下”,隐蔽在壕沟和掩体中。这一下,黄维兵团的“火海战术”完全失灵了。炮弹、炸弹对于隐蔽在壕沟和掩体中的解放军没有多大的杀伤力,而解放军却可以把冲锋的出发点设在敌人的阵地前沿,不慌不忙地集中兵力、火力,利用黑夜发起猛烈冲锋。

  黄维不甘心坐以待毙,等着挨打。他决定以攻为守,争取主动,以小规模突击打乱解放军的作战部署,破坏解放军的攻击准备,不让解放军轻轻松松地挖战壕靠近十二兵团的阵地。

  在黄维的指挥下,国民党空军白天不停地派出飞机对解放军阵地进行轰炸扫射。十二兵团每天也派出1至3个主力团和10至20辆坦克,在几十门重榴弹炮、山炮、野炮和迫击炮掩护下,向解放军占领的据点和村庄发起反扑。每到一处,他们就用坦克碾平、压塌解放军挖掘的壕沟,用炸药炸掉解放军修筑的工事。他们还到处乱挖,寻找群众埋藏的食物。凡是可以吃可以用的东西统统搬走,甚至连屋顶上的茅草都搬得精光。然后将整个村子彻底炸平、烧焦,以免被解放军利用。黄维把这种战术称为“蹂躏战术”。

  然而,不管黄维采取什么样的战术,也挽救不了覆灭的下场。

  (《党史博览》授权人民网发布,请勿转载)

  【1】【2】【3】【4】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