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建危房四代人同享天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11:09 南方新闻网

  重建危房四代人同享天伦

  荔湾逢源街马基涌社区动员居民自修危房,自住条件改善租房收益也增

  老城区发力之寻街

  中部优化、老城区发力的声音日渐引人关注。前日记者走访了泮塘等地的老城区,感觉了广州老街区的“时光停滞”和当地“土著”的失落。昨天,本报记者再次实地踏访老城区,在更大范围内,感受更多的小巷荣枯、旧屋落寞。

  那些搬不走的老街坊,在感叹旧日温馨的邻里关系不再的同时,也为日益复杂的人员构成感到担忧。他们认为那些贸然闯入租住在身边的外来打工者破坏了社会风气和治安。

  不过,值得老街坊们欣慰的是,广州一直在为此努力。

  因此,记者还探寻了在旧城改造上初见成效的荔湾区逢源街马基涌社区。这对政府决策及急盼改变生活环境的老城区居民,或许都是个借鉴。

  广州一半的危破房在荔湾区,荔湾区一半的危破房在逢源街,而逢源街一半的危破房又在马基涌社区。

  建新房阿婆四代同堂

  两年前,宝义二巷的郑婆婆和很多西关老居民一样,住在一座又黑又小的平房里,每逢打风下雨,饱受水浸街之苦。后来,政府征地建学校,她家在红线之内,惟有搬迁。

  幸好,郑婆婆的儿子早有先见之明,买下了宝源中约的两座老房子。“政府把这两座老房子定为危房,允许重建。”郑婆婆说,“我们才得以盖起新房子,不然还是从破房子搬进破房子。”

  花了20多万元,郑婆婆家盖起了三层小洋房,一共6个套间,每个套间约120平方米。郑婆婆说,以前做梦也没有想到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而最让她高兴的是,除了一个在香港定居的儿子外,五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和她住在一起,正享受着四代同堂的天伦之乐。

  马基涌社区居委王主任介绍,目前该社区2003年、2004年在册危房已经基本改造完毕,现正进行破损房改造工作。“很多私房已成危房,屋主不肯拿钱出来改造,我们就挨家挨户做工作。后来房子修好了,出租的人多了,屋主收益更多了。”

  另据荔湾区房管部门介绍,该区去年以来,已有1700栋14.84万平方米的2003年、2004年在册私危房实施了自行解危,私危房的自修率达到98.4%。

  拆危房绿地变休闲广场

  从宝源中约走到逢源路,约50米就能见到一个很有西关特色的绿化广场。“这里原来是一排破旧不堪的危楼,现在好了,我们一有空就会来这坐坐。”这是逢源路的怡苑绿化广场,纳凉的阿伯阿婆有着相同的心声。

  住在广场附近的黎婆婆告诉记者,广场的原址是6栋危旧房,基础失稳,墙体风化。“以前每次经过这里时,都怕那几栋房屋的墙壁会突然倒下来。”后来,房子拆了,并没有再建新的房屋,反而是建成一个小绿化广场。现在,她和老伴每天都来这里晨运,有空还和老街坊在这聊聊天,下下棋……

  记者看到,这个在危房改造基础上建成的绿化广场占地600多平方米,除了栽种各式各样的红花绿树,还建有西关特色的景门、景窗、长廊等,已变成一个居民活动、休息、健身、联谊的理想场所。

  据悉,荔湾目前正欲实现由零散改造向连片集中改造突破,使危改工作由点向面扩展。

  ■老街探访

  生活虽差老城人不想离祖居

  近年来,老城区在“拆”声中慢慢地起了变化。一边是日渐繁华的街区,灯红酒绿,一边是窄街陋巷,上个厕所也得走上很远,一条街的两边,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因背靠繁华街区,交通及日常生活都很便利,再加上很多老城居民从小就生活在那里,现在虽然生活环境并不是很好,但他们也不愿意搬离。

  中山四路

  公房私房待遇不同

  在中山四路的秉政街、大塘街、长兴里,居民房子形态各异。同样是老房子,有些拆掉了,有些却苦苦支撑;有些加固翻新,有些仍然风雨不改。80多岁的张伯告诉记者,造成这些差别的是公房和私房的区分。

  “我们是自己建的房子,几十年来没有修葺过,早在几年前,就有风声透露出来,说政府愿意以每平米几千块的价格征收我们的房子,但现在又听说财力还不够。”张伯说,这里紧挨着仓边路、北京路等繁华商业区,日常生活很便利,尽管目前居住环境差,但他仍然不想搬离。

  联庆社区

  土著居民不足三成

  广州市清平药材市场是全国知名的药材市场。在颇具广州风情的骑楼下,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意人在这里穿梭不停。联庆街、平治里、迪隆里、梯云东路、塘鱼栏西街等小巷子里的居民承载着清平市场繁荣背后的躁动和活力。

  张姨从南海嫁到广州十几年了,一直住在联庆街。早年靠打些散工维持生计,最近一两年,她看到附近的清平市场生意火爆,每天仅进出的搬运工就有近百人,于是就在家中办起了一个简易的食堂,为搬运工提供饮品和盒饭。“我们40来岁了,又没什么文化,幸亏这老城区有深厚的商业底蕴,我们依傍着它,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

  记者穿街过巷,发现像张姨那样做起“自家生意”的人并不少,在屋子里摆起菜摊、在屋檐下卖起杂货,尽管形式不一,但每一档主似乎并不在意生意的好坏,彼此守在摊档前静静地拉起家常。

  随着各种生意由外面临街做到了巷子里,也把大量的垃圾遗留在巷子里。空饭盒、汽水瓶、菜叶等等几乎在每条巷子里都随处可见。

  “我们这里的房子都是上百年了,以前四代同堂的现象很多,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这里的居住环境不好,他们都不愿意住下去了,有能力的在其他地方买了房子,没有能力的也尽量在别处租房。留在这里的土著居民不到三成,而且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人。”今年65岁的刘阿姨自从孩提始就住在塘鱼栏西街,十几平方米的房子一住就是半个世纪了,日前,房管站刚替她把房子外墙修葺了一番。

  “老城区麻雀学校消灭了,我们也希望现在居住的破旧小房子也能拆掉重建。”刘阿姨说,这附近几条小巷子里的房子都是没有厕所的,要方便只能上公厕。

  华贵路

  新旧对比明显

  华贵路的耀华大街是突显西关民俗风情的百年老街,新铺的麻石小巷中,青砖墙面、浮雕画、举目皆绿的凉棚随处可见,披了新装的西关大屋生机勃勃。

  同是一条路,相隔不到百米的西隅里就是另一番景象。横街窄巷贯穿其中,屋子大多年久失修,砖灰剥落墙面班驳,路面没有铺上几块像样的青石板,凹突不平常有积蓄难干的废水,非常难行。门对门分排在巷子两侧的人家把衣服都晾在过道上,屋外摆着煤炉、自砌的鼠屋等,巷子狭小处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在某些浅巷尽处,五六座高低错落的旧房簇围出几平方的窄窄的空地,房子第二第三层稍有扩建,空地就“难见天日”,显得阴阴潮潮了。

  方先生就是西隅里荷溪三约某巷的老住户,眼前这座五六十岁的老房子见证了他一家五代人的生活。

  现在方先生一家四口还是挤在不足12平米的屋子里,楼上楼下加起来也不过20平米,家中70多岁的老人只能睡在一楼的长凳上。楼上逢雨天就会渗水滴水,有时要拿盆接。屋内和约内其它旧屋一样没有厨房和独立厕所,如厕要穿约过巷到公厕解决。方先生便在屋内用砖围出一个一方米左右的空间,既当厨房来烧柴煮饭,又作厕所以应急。

  方先生回忆这里以前住的都是杂姓的老广州,现在像他这样几代人都留守的街坊已经不多了。“和我从小玩到大的邻居们都搬走了,现在外地来租住的人比广州人还多,既不安全又没有以前的熟悉感。”方先生感慨道。

  北京路后

  夜晚无处上厕所

  广州市最繁华的地带,无疑是北京路商业步行街。但是,只是一墙之隔,却是另一翻不同的景象。圣贤里、学源里、府学西街……这些纵横交错的百年老巷里,布满了高低不一的砖瓦平房,里面的居民也大多和破旧的房子一起经历了六七十年风雨沧桑。本来巷道已经十分狭窄,但是每家门前还错落无序地挂满了晾晒的衣服,让人仿佛有种时光倒退的感觉。

  家住市场新街的黄先生指着破旧的房子抱怨道,外面北京路看着越来越繁华,环境也越变越漂亮,但是内巷最低层的老百姓还是老样子,几十年毫无转变。

  此外,该地区的房子基本没有独立厕所,要上厕所就只能每月每户交上22块钱去附近的公厕。但是,公厕到了晚上11时就关门了,如果半夜肚子痛,就只能在家里自己解决了。

  图:

  西关的许多街道已相当老旧,一些居民开着一些小店铺维持生计。

  本报记者严明实习生王子荣摄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