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32吨地堡整体迁移,抗战最大珍贵文物搬进纪念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03:22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报道】 1937年11月8日,侵华日军第十六师团沿沪宁线西进,企图攻占南京。守卫南京的中华儿女面对强敌,展开了一场短暂而又壮烈的民族自卫战——南京保卫战。为了保卫家园,原国民政府在江宁——汤山——龙潭沿线修建了大量碉堡。

  昨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汤山镇寺庄附近征集到了一座当时遗留下来的地堡(地下碉堡),并且动用了200吨的巨型吊车,将这座重达32吨的庞然大物整体

搬迁至纪念馆。这座地堡将作为抗战时期的珍贵文物在明年纪念馆新馆开馆之日,供市民参观。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汤山镇寺庄地堡遗址,地堡的原址上早已围满了附近的百姓。偌大的场地中间,工人们已经将地堡连根挖掘出来,并且在堡体上缠上了钢索,这座冰冷的建筑静静地守候在那里,等待新的归宿。

  距今70年

  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这座地堡距今已经有70年了。1937年,侵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了抗击日军侵略,原国民政府在上海与南京之间精心构筑了吴福和锡澄两道国防线。其中,吴福线南起苏州,北至福山;锡澄线南起无锡,北至江阴。而南京外围的防御工事则沿大胜关——牛首山——方山——淳化镇——汤山——龙潭一线,整个防线构筑有大量钢筋混凝土永久性工事,种类有轻重机枪掩体和观测所、指挥所、掩蔽所、地堡等。这座将要搬迁的地堡正是当年为南京保卫站防御工事而建。

  记者看到,地堡呈正方形,高2.5米,宽2.6米,堡壁厚达50厘米,自重32吨。这是一座全水泥浇筑而成的地下工事,坐北朝南,仅供一人进出的小门高1米左右,宽只有约50厘米。堡内呈不规则圆形,2平方米见方的狭小空间,仅能容纳2到3人。3个黑洞洞的机枪口呈扇形分布,正对着宁杭公路。虽然已有70年历史,但是这座地堡依然坚实,外表没有被风化腐蚀的痕迹。

  整体搬迁

  上午10点整,朱成山馆长一声令下,200吨的吊车缓缓启动。地堡整体被直径5厘米左右的粗钢索缠绕,长长的吊臂牵引着地堡,缓缓将堡体吊离地面。围观的群众不禁发出阵阵惊呼,所有人的目光跟着地堡慢慢抬向空中。

  为了整体搬迁这座地堡,宝钢南京上海梅山设备公司专门派了15名工作人员到场作业。除了这辆200吨的吊车外,该公司还调来了3辆40吨的大平板车、2辆15吨卡车,以及一辆挖土车。施工队施队长告诉记者,早上6点半,工人们就到达了现场开始挖掘,准备工作做了两个小时。

  地堡在空中划出了一个完美的弧线,平移近10米后,慢慢垂直悬在了平板车上空。工人们早已在平板车上垫上了坚固的基座,6个工人一起缓缓将地堡调整至合适位置。5分钟后,地堡平稳地安放到了平板车上,工人们开始用铁链加固。等待它的将是一段崭新的历史,原来地堡所在地,空留下一片尘封了70年的泥土。

  10点30分,承载着70年历史的地堡慢慢驶上了“回家”的路。一路上,车辆行人纷纷侧目,这段永远不会被遗忘的历史将再次活生生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定居新馆

  朱成山告诉记者,这座地堡将安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中。目前,该馆正在进行新馆扩建,南京保卫战将是新馆陈列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座地堡就是南京保卫战的重要物证,对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原国民政府军队在南京城郊抗击日军侵略的史实具有重要意义。

  朱成山同时告诉记者,这座地堡修建之后,正逢日军第十六师团疯狂进攻南京。当时日军第十六师团是沿汤山——麒麟门——中山门——下关一路攻进了南京。原国民政府军队在汤山附近利用地堡等掩体与日军展开过遭遇战,但是很遗憾,大都一触即溃。值得一提的是,东史郎正是跟随日军第十六师团进入南京城的。

  朱成山说,虽然目前这座地堡还没有被相关部门定性为文物,但是,根据革命文物的定义(与重大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判断,这座地堡应该可以看作是革命文物。这也意味着,江东门纪念馆将迎来最大的一件历史文物。

  据悉,明年12月13日,该馆新馆开馆之日,市民将可以亲眼目睹这一重要展品。

  南京现存碉堡300多座

  昨天,朱成山还透露,目前南京还散落着300多座碉堡。他表示,江东门纪念馆一直在四处征集南京保卫战时的历史文物,因为考虑到新馆的承重能力,他们特意选择了位于汤山的这座体积稍小一点的地堡。

  据介绍,作为一处战场的遗迹,70年前为保卫南京而修建的大量碉堡依然默默地散落在汤山附近的山野。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城20世纪50年代拥有各类碉堡约1700多座,由于历史的变革,城市发展的需要,现存的碉堡仅剩约380座。目前这些现存的碉堡主要分布在长江边、狮子山、老虎山一带;紫金山制高点和周边山体;汤山、光华门外、中华门外和雨花台一带。而在汤山境内保留完好的大小碉堡尚有60多个,其中,大型碉堡能容10-20人,小型碉堡能容2-3人。这些碉堡规格不一,外形有方有圆,都浇筑得相当坚固,时至今日仍未风化。从部分被毁的碉堡上可以看出,当时配置的钢筋为2-3厘米粗的优质螺纹钢,强度很高。

  这些碉堡有的位于交通要道两侧,有的隐蔽在深山密林中,或在山腰,或在峰巅。而汤山的碉堡主要呈线形分布在宁杭公路两侧,因为当初南京保卫战预定的目标是假设日军侵略南京时,等其主力到汤山南北一线阵地后,中国军队利用复廓佯装节节败退,消耗敌军实力,逐次诱敌深入到紫金山以南地区而歼灭之。

  朱成山表示,这些碉堡对研究南京城的历史有很重要的价值。由于这些碉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构筑时的结构特殊,对研究当时的军事设防、军事思想以及当时南京城商业、文化、人口居住分布都有着极高的价值。并且,从研究南京的历史,尤其是研究南京军事近代史的角度来说,这些碉堡不仅仅是当时历史见证物,而且是一件件活生生的重要文物、历史的教科书。因此,朱成山也呼吁市民,如果发现这些碉堡,千万不要去毁坏。

  听爷爷讲那过去的事情

  11岁的小伟就住在寺庄,眼看着地堡被吊车缓缓吊起,小家伙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座冰冷的水泥建筑。

  小伟告诉记者,这个地堡以前在一片田野里,枪口和容人进出的小门都露在地面上,每到周末时,小伙伴们都会结伴跑到这个地堡里来玩。伙伴们玩的是打仗的游戏,两三个小孩拿着树枝做成的“机关枪”埋伏在地堡里,另外的伙伴就装作是敌人。

  “每次都是地堡里的人胜利,因为躲在里面很安全。”小伟说,冬天的时候,一帮顽皮的小孩子还会偷偷带一点干草进去,一边烤火,一边游戏,这座神秘的地堡给这个村子里的孩子留下了太多美丽的回忆。

  小伟说,偶尔爷爷闲下来的时候,一边教训他不许到地堡里玩,一边会跟他讲抗日战争的故事。“爷爷今年65岁,他说他也没见过日本鬼子打进南京的场景,但是,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祖爷爷却经常讲打日本鬼子的事。”小伟说,听爷爷讲当时这里有很多中国的军人被日本鬼子打死了,日本鬼子就躲在大山里,用飞机大炮轰炸中国人。

  小伟听来的故事应该就是当年的南京保卫战,如今,70年前的那场厮杀已成往事,当年的战场早已烟消云散。但是,还有这些碉堡倔强地蹲在田间和山野,诉说着当年可歌可泣的历史。

  (编辑阳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