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当1毫米厚“总血管”被撕出“夹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14:30 新民晚报

  9:00上午首家报道

  53岁的朱先生坦言,在刚刚过去的11年里,自己每一天都活得忐忐忑忑、战战兢兢。

  锁骨动脉处长了瘤

  11年前,医生就明确诊断,在他锁骨动脉处有一直径1厘米多的“动脉瘤”——由于动脉内层一个“开裂”的病变小孔,使得总厚度不足1毫米的血管壁被撕出了一个“夹层”,血液流经此处便形成鼓出状。虽知道因“动脉瘤”突然破裂而死亡的事件屡见不鲜,但顾虑于“换一段胸主动脉也有极大风险”,朱先生的手术计划一拖再拖。

  无痛无痒之间,从颈下正中处至肚脐眼上方,约2厘米直径、50厘米长的主动脉上,内壁小孔开始星星点点、越来越多,而汩汩流动的血液将整条“大血管”内层与中外层之间的“夹层”越扯越长、越扯越大。今年春节后,朱先生再次进医院检查时,他的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已经被“动脉瘤”几乎完全压瘪变细,而充满血液的“夹层”严重鼓胀,最大的“瘤体”直径达8厘米。

  “复杂性、疑难性巨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需开胸+开腹,同时置换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并重建供应肝、脾、胃、肠、肾等重要脏器的动脉。”听着医生平直又凝重的叙述,朱先生彻彻底底晕了。

  遇到世界医学难题

  中山医院院长王玉琦教授是一名血管外科专家。对这个病例,向来措词严谨的他,承认自己的医疗团队“遇到一道世界医学难题”。

  朱先生的动脉大血管随时可能破裂!以传统的手术方法,医生会在停止病人心跳呼吸、阻断血管流通的情形下,开胸或开腹为病人置换某段病变的血管。若采用新兴的“腔内支架法”,医生则通过在病人大腿髂内动脉上打的小孔,由导管将支架型人造血管牵引到病变处,“撑开”闭锁的主动脉,一并“封堵”血管内层的漏洞。

  然而,眼前这名病人的“夹层动脉瘤”纵贯上半身,“沿途”还有诸如腹腔干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等等众多由主动脉“分叉”出去的动脉受到累及。

  手术难度自不待言。尽管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传统手术24小时死亡率为24%,远较国内平均的50%要低;尽管中山医院成功完成的400多例“胸主动脉瘤”腔内支架手术居全球单中心病例数之首,但是,无论选择“换全段”还是“套一层”,有两个重大难点尚无示范先例:怎么解决其他内脏的血液供应?如何避免高达20%的脊髓缺血引发的截瘫?

  手术历时8月有余

  由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教授主持,联合颜志平、朱同玉、郭大乔、薛张纲、诸杜明等十多名教授,整套“传统手术+腔内治疗”的全新方案出台了。来自介入、泌尿、麻醉等多科的专家,要尝试用先进的支架型人工血管结合“动脉旁路移植”,向世界性医学难题发起挑战。

  第一次是在已“撕毁”的腹主动脉下方找到完整无损的动脉段,在其侧端“架”上约40厘米、呈Y形的人造血管“长桥”,“绕道”解决了为肝脏和胃肠道供血的问题。

  第二次是分两步先后将左右肾脏的血液连接,从原本短而细的肾动脉位置“下移”20多厘米,重建于腿部流通顺畅的髂动脉上,相当于施行了两侧自体肾移植。

  第三次进行腔内治疗,即用钢丝导管从大腿处的髂动脉“逆向而上”,将一段10厘米长、打开后直径3.8厘米的记忆合金人造血管“项推”至病变主动脉上端的降主动脉处,将11年形成的“裂口”覆盖住。

  第四次也是腔内治疗。为修复余下的长达40厘米的“胸腹主动脉瘤”,手术组依据朱先生的CT片,专门设计了可以完全“封闭”所有夹层上的“漏洞”、又绝对保证脊髓血供的两段定制支架型人造血管。

  “四次五步”的手术历时8月有余。在没有打开病人胸腔的前提下,中山医院专家们为患有罕见动脉瘤的朱先生顺利排除了一组“体内定时炸弹”。

  首席记者施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