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补考不应成为货币化的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02:39 北京晨报

  海大补考费上千元 校方称有据可依

  海南大学补考费上千元,学校则称有据可依。连续有多名海南大学的学生向本报投诉,最近几天是高校学生报名补考时间,因学分未修完,尚未拿到毕业证的学生如果想再补考的话要缴上千元费用。学生们认为此举属于乱收费。校方却认为,对学分未修完而延长学制的学生收费有据可依。(《南国都市报》)

  “天价月饼”尚且可以不买,但“天价补考费”对于那些不幸“挂科”了的学生而言不买单怕是不行的。如果你把最近的一些关乎高校的新闻用蒙太奇的眼光审视一下,可能别有趣味:一是高校“批量劝退”和“批量补考重修”巍然成风;二是国内高校的校门百万气派、食堂观光电梯修缮之……有两个最基本的逻辑判断普适于古今中外的大学:真正的大学不该是最有钱的地方;大学也不可能热衷混迹于某种江湖或市场。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柏林深情地说:“1520年以来,全世界只有85个机构存活至今,其中50家是大学。大学依靠梦想、希望生存下去——这就是大学的历史。”如果一个大学整天忙着去建构形式的繁华、忙着去解构制度正义而寻租,怕是不能让人心存希望或梦想的。

  我们都做过学生,“补考”算不得希奇的事情。或者“重修”或者“补考”,都在教学规律中有理可循。但问题是一旦“补考”形成一种货币化的市场,各家在自己的地盘上给“补考”定出五花八门的“零售价”,再美好的所谓“负激励”的借口怕也掩饰不了滚滚而暧昧的财路。教育部发言人在2006年第5次新闻发布会上重申——禁止收取“补考费”等18项费用,保持高校的收费稳定。

  那么,为什么还有学校敢于“顶风作案”呢?弄清这个问题先要回答好下面这个基本命题——一套究竟怎样的制度设计才最有利于限制政策执行者的权力自肥呢?管理学给出了两个答案:一是减少政策在执行中的自由裁量;二是监管和执行要能零距离、不纠结。然而事实是我们对中小学的教育乱收费清算得比较彻底,却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自由向度中对高校名目繁多的收费心有旁骛;加上高校软硬件投入在缺乏硬预算约束下沿袭着自说自话的坏习惯,于是在“补课费”事实性地消弭着对财政需求张力的弹性下,监管的“欲说还休”就不难理解了——这就是明目张胆的“补课费”连马甲也懒得脱就出来招摇的根源。

  当前高等教育乱收费可谓沉疴泛起,就算仅仅叫停“补考费”,也未必能立即使高校财政趋于健康理性,但剔除了权力自肥的可能后,再谈其收费理性就合情合理得多。我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当我们的高校以大面积的“补考”或“重修”行使“权力自肥”时,我们是不是也该清算一下:多大比率以外的“补考”也是一种教育责任的不作为?若真是“不补考不成活”,那么,也请我们的相关高校在权力义务对等的语境里考虑一下无限量补考下学生的“青春损失费”。

  邓海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