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回到鲁迅(金台随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03:14 人民网-人民日报

  鲁迅先生在《战士和苍蝇》一文中引用叔本华的名言: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这话也适于鲁迅先生的。

  今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去世70周年纪念日。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距离鲁迅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越来越远,可是他的精神却愈来愈显得高大。不错,只要有他的书在,他的

精神会永远传承下去,不必为之担忧的。可是,时间的流逝却可能模糊当事人的记忆,妨碍今天的人们回到现场,感受鲁迅的呼吸,触摸真实的鲁迅。

  事实上,在很多年轻人的心目中,鲁迅先生的形象就跟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夫子一样,已经被模式化,变得可敬而不可爱了。回到鲁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我意识到通过先生的作品触摸他的精神和灵魂固然重要,但通过当年的生活细节还原鲁迅,亦不无意义。有很多细节可以映出鲁迅的俭朴、淡泊、侠义、勤奋、幽默,下面仅举其幽默的一面,以窥一斑。

  鲁迅说自己的作品中很少幽默的分子,这一方面是谦词,另一方面则是相对于他作品的沉重、冷峻而说的。事实上,当我们读到阿Q临死前还在为自己画不圆一个圆圈而羞愧,或者像“老鼠虽然吱吱地叫,尽管叫出很好的文学,而猫儿吃起它来,还是不客气”之类的文字时,谁不觉得幽默?

  生活中的鲁迅固然有不少悲苦,也自有幽默、风趣的一面。有天下午,鲁迅正在卧室里校对着一本别人的著作,萧红走了进来,鲁迅从圆转椅上转过身,说:“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她点头。而萧红那段时间几乎天天来,当天上午还刚来过一次,萧红思忖了半天,才明白过来是鲁迅先生在和自己开玩笑。

  陈丹青在演讲中讲了这样一件趣事:章衣萍的太太有一天和朋友去拜访鲁迅,瞧见老先生正在四川北路往家走,于是隔着马路喊,鲁迅没听见,待众人撵到他家门口,对他说喊了你好几声呢!于是老先生“噢、噢、噢……”的噢了好几声。问他为什么连声回应,鲁迅笑说,你不是叫我好几声吗,我就还给你呀……接着进屋吃栗子,周建人关照要捡小的吃,味道好,鲁迅应声道:“是的,人也是小的好!”章太太一下就明白又在开玩笑,因她丈夫是个小个子。

  给鲁迅治病的日本老医生须藤在鲁迅逝世前一天谈到先生的身体,说他患有胃扩张、胸膜炎、肺结核等病,鲁迅回答:“只要没有花柳性病就可以证明自己是纯洁的,再者自己虽是老视眼,只要不是中国多数的沙眼,就是特别的地方。”

  我一直认为,透过细节看性格是大致不错的,因为一个人在众人面前的言谈举止可能作秀,但他生活中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最真实地展露出他的性格特征。骂鲁迅的人说他冷酷、尖酸、刻薄、多疑、易怒,有权力欲,说他的作品有毒气、鬼气,捧鲁迅的人把他说成神、说成完美无缺的人,这些都不足为凭。陈独秀说:“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毁也罢,誉也罢,很多时候都把鲁迅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象征,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文学天才的人。

  回到鲁迅,还必须全面、完整地把握鲁迅。日本的增田涉在回忆鲁迅的文章中谈到,当年柳原白莲女士问鲁迅:“您认为生在中国很不幸吗?”鲁迅回答说:“不!我认为生在中国比生在任何其他国家都好。”他记得鲁迅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都湿润了。他进而认识到,鲁迅对中国所说的尖刻的坏话,那是出于从内心里真正爱自己的国家,是出于一种非常痛切的心情。可惜我们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有些人至今认为鲁迅一辈子与人争来斗去,是空耗生命,还不如写他的长篇《杨贵妃》或者当他的教授,他们不明白鲁迅在每一次论争中从来是对事不对人,是为了辨明真理,为了更好地前进;他固然说过“一个都是宽恕”,可是他同样说过:“我的杂感集中……虽大抵和个人斗争,但实为公仇,决非私怨。”我们要读懂鲁迅的憎,也要读懂他的爱;要读懂他的黑暗和苦闷,也要读懂他的亮色;要读懂他的个性主义、自由主义,也要读懂他的求真理求进步……读懂这些,才能读出一个真实的鲁迅、完整的鲁迅,我们的纪念才有意义。

徐怀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