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端掉传销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05:41 北方晨报

  南京报信 记者探营 联手工商

  

  在鞍山市区边缘的一个小村落里,每日都有约400名来自湖南、重庆、贵州等地的年轻男女不停地进进出出。每日在小路上、村子中、房子内到处都有这些人的身影,然而因为

村子的位置偏僻,一个多月来竟没有人注意到他们进进出出在忙些什么。

  直到一个来自南京的求援电话,将记者引进了这个神秘的小村子。经过两天的调查,一个约400人的传销团伙被记者拽出了水面。昨日,本报联手工商部门将这个团伙彻底打掉。

  神秘男子 南京打举报电话

  “北方晨报吗?我有事,给我打回来。”15日上午,电话那端一个南方口音的男子用低沉的嗓音对记者说。对方的手机号码显示是南京的,直觉告诉记者对方真的有事要说,于是记者回了电话。

  对方自称叫张建,贵州人,正在南京一家建筑工地当工人。张建称,日前他来了一次鞍山,仅停留了半个夜晚和一个白天,就带着恐惧匆忙逃离了鞍山。是什么事让张建的鞍山之行充满了恐惧?

  据张建介绍,10日深夜,他下了南京到鞍山的火车。此次来鞍,是因之前接到外甥女的电话称这里有生意要做,所以他来帮忙。路灯下,一个男子正在等他。出租车穿梭在城市的霓虹中,高楼被飞快地甩在后面。在一个有“工商银行”的路口,车转弯了。他注意到附近有个街牌“冶后街”。车在一个村子前停下,但张建并没有见到外甥女,而是被男子安排到村里的一间平房住下。同一个屋里还住着10多人,大都20多岁。那些人表情冷漠,没有和他说话。

  第二天早晨醒来,他和同屋的人被带到村中一个大院。进到一个房间里,张看见里面坐着约200人。没多久,进来两个人开始讲课,讲的是什么经营精神。张根本听不懂,但大家却总是鼓掌。张渐渐明白过来,这就是在电视中看过的传销。

  当时,张站起来想离开,但被门口的两个男子推了回去。午休时,人们从屋内走出来在附近进行活动,但始终有人跟着张。突然,张趁监视的人没注意拔腿就跑。一直跑了10分钟,张终于跑到公路边,回头一看并没有人跟上来,这才躲进一个楼门洞休息。

  一个多小时后,张看周围没有什么动静,便打车到了火车站。因为受惊过度,张没敢报警。直到回到南京,他才拿出上火车前买的《北方晨报》,拨打了热线电话……张建说,传销者中有很多贵州人,“我们那儿条件差,他们被骗了很可怜,希望贵报能救救他们。”同时,他也希望能帮他找寻外甥女王小鱼。

  首日搜索 追踪到传销者住处

  

  张建所说的冶后街在哪里?他在出租车上看见的一闪而过的景象,是否准确?怎样寻找才能找到他所描述的“大教室”?

  15日中午12点,带着仅有的线索,记者一行三人到了立山太平地区,沿着建国东路向东,寻找工商银行和张建电话中提起的路口。记者必须抓紧时间,因为张建说传销者下午两点下课,是趁乱摸清“大教室”的最好机会。

  在太平交通岗东约200米的路口,我们找到了一家工商银行,沿路口向北,走进了一片平房。此处居民多以养花为生,他们表示并没见过有人“组织集中上课”。

  难道是张建记错了?因为在太平交通岗还有一处商业银行,由此沿曙光路向北,也是一片平房。于是,记者的第二次搜索从这里开始。

  曙光路尽头是一片拆扒工地,工地对面是一个村落,一条蜿蜒的土道通向那里。当地人说,那个地方叫地号。记者注意到,在这条小路上,三五成群地分散着几伙人,他们大都身着西服,不跟身边的人说话,急匆匆地从村里走出。根据时间判断,这些人可能是“下课”回住处的传销者。

  沿着小路走进村里,记者与这些陌生人不时地擦肩而过。可以感觉到,虽然他们不正视你,但他们的眼睛从未离开过你。路越走越窄,迎面走来的人越来越多。记者知道,离那个“大教室”不远了。

  最终,一扇黑色的铁门,将一间大院与记者隔开。此刻是下午2点20分,仍有人从里面陆续走出。记者尽量用相机隐蔽拍摄,想留下更多的证据。但随着铁门前走出的传销者不断增多,记者的一切举动都受到了监视,包括打电话。

  下午3点,最后走出的三人身着西服、白色衬衫、花领带,手里拎着兜子。从“气质”看,他们在这个传销团伙中应该属于领导层。

  三个人沿曙光路向南走,不说话。途中,两人走进商业银行,几分钟后出来继续南行,向深沟寺十区走去。在十区市场,他们买了一副鞋垫、一袋姜、一袋蒜,最后直奔曙光路122栋居民楼。

  坐在楼下的几位大娘并没有抬眼看三个外地人,似乎并不陌生。听到楼道中传来开门声,记者赶忙向楼上跑。当记者赶到3楼时,楼道中没了声响。此时,记者已跟踪三个人整整1小时之久。

  另外两名记者也跟踪几批传销者分别到了曙光小学东墙外的10、12栋楼及鞍千路254栋楼等处。

  次日再探 找出两间“大教室”

  

  16日早8点,曙光路北口。大风卷着工地上的沙子,让人睁不开眼。恶劣的环境没有挡住传销者。距离开课还有2个小时,传销者已陆续出现在小路上。乔装的记者随着三五成群的人,向地号走去。

  向村里走的人越来越多,记者也越来越“扎眼”。除了进入前一天记者发现的铁门之外,部分传销者向另一个岔道走去,记者“混进”了他们的队伍中。

  在岔道口,记者发现了几个穿着西装的人,他们不住地向小道张望。记者断定他们在望风,而在岔道的里边,一定还有一个记者没有发现的传销窝点。

  “有一户姓韩的住在这里吗?”记者问道。“不知道。”除了摇头,“西装们”只说了这几个字。记者没有放弃,仍在“西装”身边不住地转悠:“怎么能没有呢?”就在记者自言自语的时候,附近一民宅中传来了掌声、歌声、喊好声。记者知道,这是传销者在上课前必须进行的程序。看来,另一间“大教室”就在这里。

  “费劲,不找了。”完成探路任务的记者给“西装们”留下5个字后便离开了。“西装们”也没有再看记者,解除了对记者的防备。

  联合行动 携手工商端掉窝点

  

  16日上午10点30分,这些外地青年都进到了村中的两个“教室”内,村子立刻安静了下来。此时,两辆轿车悄悄地驶入村子,里面坐着本报记者和立山工商所的执法人员。在一个大院门前,两名放风人员想打电话报信,立即被工商执法人员制止。

  执法人员冲进大院内,打开了“大教室”的门。此时,记者才发现,与其说这是间“教室”,倒不如说是一个20多平方米的仓库。屋内黑压压一片,坐满了人,两个男子正在讲课。经查,屋内坐着150多名传销参与人员。随后,工商人员又来到距此不远的另一间“教室”,里面大约有200人正在上课。据了解,这些传销参与人员分别来自湖南、重庆、贵州等地,在此处上课已经有一个多月了。

  执法人员依照程序对参与人员进行了驱散,取缔了该传销团伙,并勒令租房者今后不得再租房给传销人员使用。

  虽然在本次行动中,记者没有找到张建的外甥女王小鱼,但每一个背井离乡被骗来搞传销的年轻人的遭遇同样令人同情。传销还有人在做,还在有人上当受骗,本报记者将继续努力,解救更多的“王小鱼”。

  背景新闻

  鞍山“挥剑”斩传销

  

  11日,鞍山市召开打击传销专项工作会议,提出近期开展打击传销大行动,将形成工商、公安等多部门配合的打击传销联动机制,坚决取缔“拉人头”、团队计酬、收取入门费、利用互联网形式的传销。

  截至目前,鞍山今年共组织打击传销窝点113次,驱散传销人员8917人,遣返参与传销人员847人,向公安机关移送传销骨干头目40多人,刑拘、劳教17人。

  首席记者 孙迈 本报记者 韩俊 牛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