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像孟二冬教授那样做研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06:00 光明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刘义昆

  今天是9月7日,学校通知我参加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的座谈会,这让我陷入了思考: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应该向孟二冬教授学习什么?看了下面这则新闻,我有了答案。

  9月5日,在全国政协的一次专题协商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张涛指出,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导致

我国在国际科技总体实力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科研“成果”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否真的没有实际价值,我们不得而知。但在科研院所和高校里,论文与成果重量轻质现象十分普遍,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同样的学术评价机制之下,孟二冬教授为我们作出了一个正面榜样:1994年,孟教授发现清代学者徐松的《登科记考》有大量的缺漏,便把自己埋在古籍阅览室的故纸堆里,在散发着霉味的线装书中一条一条地查找,对唐代登科的士人一个一个地核实,广泛收集资料,参校甄别。历时七载,他终于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该书被认为是近些年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这一成果虽有价值,但对孟教授职称评审,待遇改善作用却有限。孟教授所以能够孜孜以求、七年磨一剑,恐怕还在于其踏实的科学精神与可贵的学术良知。

  孟二冬教授的学术经历已经告诉我们,即使学术评价机制存在种种问题,只要科研人员尚存踏实的科学精神、严谨的学术规范和务实的学术良知,乐于探微寻幽、知难而进,还是可以拿出有实际价值的科研成果的。在给孟二冬教授女儿的信中,胡锦涛总书记动情地说,我是含着热泪读完你这封来信的;今年教师节期间,教育部也号召各高校学习孟二冬教授。(9月6日、新华社电)我们不知道,面对“九成科研成果无价值”,我们的科研人员和教授们在学习孟二冬教授时,会有何感想;是否会感受到孟二冬教授这种做研究的态度和精神,感受到自身的差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