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长征属于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07:13 红网-湖南日报

  新华社记者 朱鸿亮 白瑞雪

  38岁的英国学者李爱德背着沉重的行囊,走过红二方面军曾经翻越的玉龙雪山。

  “一切都很好,但现在晚上已经十分冷了。”他在9月中旬的一封信里写道。

  这是李爱德第二次踏上长征路。3年前,他和另一位在中国工作的英国朋友马普安,沿着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走完全程。他们曾感慨,一路上的痛苦,只要我活着,就不想再体验。但2005年11月,李爱德又再次出发,沿着长征路前行。

  两个英国人对长征的兴趣并非偶然。长征之所以在70年后的今天更加引人关注,在于它有着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丰富内涵。

  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长征精神属于世界

  1936年夏天,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他曾经与之共处18个月的中国红军:“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但这些身着破衣、草鞋的年轻战士还常常围绕着人的精神等哲学命题讨论……”

  凭借一张法文地图,薄复礼帮助肖克的红6军团与贺龙的红2军团成功会合,后参加了红二方面军的部分长征。与红军的偶然相遇,使得这位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传播西方教义的中年人成为第一个向世界传播中国长征的外国人。

  薄复礼笔下红军的英勇顽强、纪律严明,红军的艰苦奋斗、无私相助,以及他们在漫漫远征中所表现出的一往无前气概,在长征的每路大军、每个阶段都能找到真实的注脚。

  湘江之战中,受伤被俘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在扯断自己的肠子后壮烈牺牲;炊事班长每天钓鱼给病号吃,自己却饿死在即将走出草地的时刻;党岭雪山上,很多战士冻成了僵硬的石头……

  无论是古希腊的英雄传说,还是世界军史中的战斗壮举,抑或现代竞技场上的激烈角逐,人类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财富中,有着太多与长征红军相通的品质。是共性,也是印证。

  “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是人类共有的巨大精神财富。”军事科学院长征史专家徐占权说。

  美国记者斯诺向读者热情推荐他的《西行漫记》:“读者可以略微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斯诺认为,与红军长征相比,公元前2世纪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进军,不过是一次轻松的假日远行。

  因报道长征而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3次接见的斯诺,将长征誉为“震惊世界的行军”,并预言“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

  抗击法西斯的“中国力量”长征的胜利属于世界

  病榻上的鲁迅给胜利到达陕北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发来贺电说:“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

  当时,世界阴云密布。

  上个世纪30年代,有着共同扩张野心的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逐渐结成侵略集团,东西方两个战争策源地悄然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即沦陷于日本法西斯的铁蹄。

  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进行长征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也始终以谋求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为己任。

  从《八一宣言》到瓦窑堡会议,从冰天雪地中浴血抗敌的东北抗联到高举“北上抗日”旗帜的长征大军,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斗争实践,极大地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最终形成了空前团结的全国抗战局面。

  以红1军团为主改编的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取得了中国抗战第一个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经历了长征的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万名留守苏区的游击队员组成了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他们抗击着侵华日军总数的75%,同时还抗击着几乎全部的伪军,成了民族独立的中坚力量。

  12.5万次敌后战斗和22次正面大会战,国共双方共同领导的中国战场为配合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抗击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不容假设,但二战中的西方巨头不约而同对中国抗战作出了假设———

  罗斯福说,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没有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经过长征的红色战士的勇猛抗敌,这些“假如”也许会变成现实,世界历史将被改写。

  正是长征的胜利,把一次原本无奈的战略转移变成了民族独立和世界正义胜利的序幕。

  正如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1937年在《伟大的道路》中预言:“长征已经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

  延伸的红色之路长征的昨天和今天属于世界

  李爱德和马普安的“长征”,很大程度上来自某天的突发奇想。

  马普安说:“那时我们觉得,生活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太少了。城市与农村之间,我们和更多的中国人之间,似乎都有‘围墙’,我们想改变这种状况。”

  一次酒吧聊天中,马普安对李爱德说,也许我们可以重新走一遍长征路。这个想法很快变成了现实,他们像当年的红军一样徒步走上了长征路,只不过背囊里装的不是草鞋,而是先进的卫星电话和太阳能供电设备。

  “历史总是以后人的眼光写成的。”马普安说。但在沿途看了许多遗迹、采访了许多历史见证者之后,他的结论是,这是一个充满了英雄气息的、关于生存和超越的真实传奇。

  70多年沧海桑田,万水千山间的征战痕迹已经风化,但那条蜿蜒的长征路仍在吸引着不同国家的人们。

  1981年,曾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带着全家来到当年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地方。他说:“我是沿着长征路线来朝圣的。”

  9年后,来自十几个国家的摄影师齐聚长征路。他们想用镜头探究,在当年的革命者着手建设这个国家几十年之后,这条曾经险些让他们全军覆没的路,变成了什么模样。

  新加坡的黄启仁认为,女性能走完长征路,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于是,2004年开始,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从赣南走到河西走廊,拍摄了一部关于女红军的纪录片。“这些伟大的女红军,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女性。”他说。

  ……

  如同打开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各种各样的人在长征路上为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寻找答案。

  他们走近这段历史的同时,这段历史也在融入世界。(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