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听老红军讲长征故事(之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07:14 红网-湖南日报

  

听老红军讲长征故事(之一)

  陈有德

  生离死别又重逢

  本报记者 王晴 李光华

  陈有德,1919年4月出生,1934年参加红军,长征中担任红六军团十六师四十六团二营营部通信班长。现离职休养。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在岳阳军分区干休所走访了红军老战士陈有德。陈老回忆起所在部队在长征中三天四夜的强行军和奇险突围的战斗经历时,不禁热泪沾襟。

  长征中,陈老担任红六军团十六师四十六团二营营部通信班长。二营担任部队的后卫,主要负责长征的收容、掩护任务。

  1936年春,部队行进到云贵高原。一天,二营突然接到命令,为了避开前面堵截的敌人,部队调头强行军。二营由后卫变成前锋,三天三夜未休息,强奔380余里。正当第三天黄昏部队疲惫不堪时,又突接命令:前面发现敌情,立刻投入战斗。于是部队仓促中就地构筑简易工事。刚进入阵地,装备精良的两个黔军营就发起了攻击,但两次冲锋都被红军击溃。到了晚上八九点钟,天色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二营还没有接到上级任何指示。10时左右,营长命令陈有德派两名通信员去和团部联系。这两个通信员大约走了300米左右,被敌人发现,一个中弹牺牲,另一个原道返回。到这时才知道主力部队已转移,二营与他们失去联系,并且还被敌人包围了。营长谭谦陆担心全营覆灭,当即召开连长、指导员紧急会议,研究对策;在讨论未果不好下决心的情况下,又立即将会议扩大到排以上干部。最后研究出的结果是:一、拂晓之前无论如何要突围;二、从右翼派一个排,偷袭敌人,掩护左翼突围;三、点燃火把,虚张声势,迷惑敌人。当时,二营活动区域约0.5平方公里,仅一个山头,还有一个三四十户的小村庄,群众的房前房后都堆放着干竹、杉树皮。此时二营只有两个连、100多号人,为了吓唬迷惑敌人,每人扎两三个长火把,每隔四五米点一个无人火把,火把点燃后围着阵地(山头)打几个圈,然后把所有火把全插在山头上,以造成坚守阵地、决一雌雄的声势。右翼佯攻排打一下,赶快撤,与左翼主力会合,迅速突围。营长下达命令后,将5名伤员安排好带走,将战斗力较强的四连作为突击队,营长把最危险的任务留给自己,亲自带领突击排,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当接近敌人的包围圈时,敌人发现了他们并顽固阻击。善于夜战的二营很快就把敌人甩掉了,全营全部突围。

  二营突围出来追上团主力。团长亲自带两个连接应,汇合后大家像亲人生离死别又重逢,团长营长抱头痛哭,其他官兵也热泪盈眶。

  

听老红军讲长征故事(之一)

  张步兴

  红军“探子”话当年

  本报记者 肖爱冬 文热心 通讯员 陈学斌

  张步兴,1917年12月出生在江西省瑞金县,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军经过湖南时,担任红一军团侦察员。现离职休养,正师级。

  红军长征虽然过去了70周年,但那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仍铭记在张步兴的脑海里。8月下旬,在省军区东湖干休所我们见到了这位当年的“红小鬼”,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老红军战士。张老回忆说:“我参加红军时还只有13岁,当时怕自己年纪小红军不收,报名时说是16岁。长征时,我在一军团当侦察员,被老百姓称为红军‘探子’。”

  “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后,进入湖南。我们侦察连走在队伍前面负责侦察敌情。湘江战役的时候,敌人调集了大批人马封锁湘江,企图彻底消灭红军。在严密封锁面前,我们侦察连到处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为大部队过江当尖刀。”

  “一天晚上,我们连队摸到一个渡口,找了几条小渔船,每条船只能坐一个班的人,乘着夜色划往对岸,尽管做得十分隐蔽,但还是被敌人发现了。‘哒哒哒!’‘轰轰轰!’子弹、炮弹纷纷打来,有的船被击翻了,船上的战友牺牲不少。我们侦察连就这样抢渡湘江,占领渡口,并找到一些船只供后续部队过江。”

  张老还讲起长征中艰难困苦的生活:“穿的是草鞋,每到宿营地,我们就地取材,便打起草鞋来。有的人还在草鞋前面缀上一朵小红花哩。”讲到这些细节时,笑意洋溢在张老脸上。

  “吃的方面,过草地前好一点,每人背了几斤干粮。后来干粮吃完了,只好吃皮带和草。住的方面就更不用讲了。记得有一次晚上宿营时,我选了一块干草地,睡到半夜感到凉凉的,醒来后发现全身浸在水里,原来那是一片沼泽地。长征途中最多的是走,我们每天行军几十上百里,一次我的腿被打伤了,开始连队想把我放在老乡家里养伤,但又怕敌人来‘清剿’,只好由战友们轮流背着我走。我们就是这样抱着北上抗日的坚定信念,克服艰难险阻,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

  

听老红军讲长征故事(之一)

  潘峰

  智取道县城

  通讯员 刘唐益

  潘峰,福建建宁人,1914年9月出生,1931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任红一军团红四团侦察排长。正军职离休。

  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前夕,我们采访了红军老战士潘峰。他对当年红军智取道县城的经过记忆犹新。

  1934年11月间,红一方面军长征进入湖南境内后,红四团作为一军团的前卫团担负占领道县、为红军西进开辟道路的任务。团首长决定由潘峰率领侦察排和一个步兵连组成先头部队。

  经过长途奔袭,11月21日,先头部队在第二天傍晚赶到了道县城郊。他们换上国民党军队的着装,大摇大摆地向潇水河边走去。这时,道县城的守敌以为红军还在100多公里之遥的地方,不可能马上来到。因此,当潘峰他们来到潇水河边时,守城门的民团还以为是支援他们的中央军到了。

  经过几番喊话,几个团丁骂骂咧咧地开了城门,走下三四十级台阶来到河边,将那唯一的一条木船撑了过来。这条船不算小,红军侦察排30多个人一船就过去了。到了河西岸,除留下几个战士将船撑过去继续接部队过来外,其余的人都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从河边拾级而上,慢慢向城门口走去。守卫在城门上的团丁见他们傲气十足,生怕得罪了这些“中央军”,一个个都点头哈腰,满脸陪笑。潘峰见坐在第二船的战士也在这边靠了岸,立即发出暗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守在城门口和城墙上的团丁的枪支全部缴了下来,并立即占领了城门。一会儿,先头部队100多人全部过了河,并立即向县城内进攻。城内的守敌一点防备也没有,有的在街上东游西逛,有的在饭馆里猜拳行令。当红军叫他们举手投降并缴下他们身上的武器时,他们还嬉皮笑脸地说:“国军,不要开这种玩笑吧。”当明白过来是红军时,他们立即傻了眼,一个个急忙跪下,连喊饶命。

  第二天拂晓,师部传来消息,中央纵队已胜利通过道县城,其余部队正在相继通过。上级命令红四团撤出阵地,继续担任前卫团,日夜兼程突破湘桂线,去占领界首,拦阻广西军阀夏威的一个军。

  

听老红军讲长征故事(之一)

  彭和

  舍命护李贞

  本报记者 刘凌

  彭和,1910年出生于浏阳达浒镇,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1934年随红二方面军长征。1962年离休后回浏阳至今。

  顶着秋天的艳阳,记者穿过浏阳市繁华的闹市,拐进一条深深的小巷,来到老红军彭和住的小院。眼前这位老人,个子不高,神态安详,岁月的风霜在额头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头顶上一道几厘米长的伤疤格外醒目。看见记者好奇的神色,这位96岁的老人摸着伤疤淡然一笑:“这是当红军打仗留下的‘花’,身上还有好多呢。”老人记忆的闸门由此开启。

  彭和出生在浏阳一个贫苦农民家中,17岁参加了当地赤卫队。1930年,红军攻打长沙,他毅然参加战斗,正式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名战士。

  1935年2月,彭和随红二方面军从桑植县刘家坪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当时,他担任六军团组织部部长李贞(后成为我军第一位女将军)的警卫。

  刚开始长征时,红军在湖南境内腹背受敌,一路上不断穿越崇山峻岭、江河险滩。敌人的凶顽反而激起了战士们的昂扬斗志。彭老回忆,当时红军战士编了个顺口溜:天当房,地作床,野菜充饥,篝火御寒。它反映了战士们身处艰苦环境依旧乐观的精神状态。红军战士还要时刻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行军途中,每天都要遭遇天上敌机的轰炸、地上敌军的前堵后追,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代价。因此,红军一般选择夜晚行军。万不得已白天行军时,每个人都要进行一番伪装——头戴草和树枝编成的帽圈,看到敌机,便立即伏进路边草丛、树林中隐蔽。有天傍晚,彭和随部队准备行军,突然敌机来袭,大家迅速避到树林中。不料一匹战马受惊不听使唤,从树林中跑了出来,一下子暴露了目标,敌机立即开始猛烈轰炸。身为警卫员的彭和凭着职业习惯,机敏地将李贞往后一推,就地一滚,舍命护住李贞躲到一块大石头的后面。不一会儿,他们原先隐蔽的地方就被敌机炸弹炸开了一个大坑。“好险啊!再慢一点,后果就不堪设想啦!”想起当时的情景,彭老感慨万千。当记者问他,当时有没有过惧怕、退缩的念头时,彭老爽朗地笑道:“打仗就是你死我活,狭路相逢勇者胜啊!”

  

听老红军讲长征故事(之一)

  游连生

  宝贵财富

  本报记者陶田阶杨又华

  游连生,1917年12月出生于澧县一个贫苦农家,1935年6月加入红六军团,同年参加长征。1966年从省医药公司离休。

  长沙闹市区,一个普通的秋日,在一栋普通楼房的一套普通住宅里,我们采访了红军老战士游连生。游老九十高龄了身体还很硬朗,在我们采访的两个多小时里,他一直笔挺着腰板,保持着典型的军人坐姿。

  话题始于游老参加红军的戏剧性情节。

  1935年夏,红二、六军团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打仗打到了澧县一带。国民党反动派打仗不行,造谣却很在行,什么“共匪共产共妻”之类的宣传搞得人心惶惶。游连生一家和许多乡亲一样,为躲避红军而到了山上。但谣言总是掩盖不了真相的。很快,与红军打过交道的乡亲都说,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对贫苦百姓格外亲;还说红军正在不远的澧县境内的大堰垱一带招兵买马。村里的不少年轻人都想去参加红军,但长辈们大多反对。19岁的游连生和一伙伴假装上山打柴,瞒着家里人直奔30公里外的大堰垱,当天就参加了红军。在新兵连训练了一个月,游连生先被安排到战斗部队当战士,因表现好,不久便被选拔到团警卫排当班长,随着大部队长征。

  在敌军疯狂的围追堵截中,游连生所在的部队在湘西北地区迂回转战,先后途经澧县、石门、桑植、大庸等地。边打边走、夜晚行军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流血牺牲随时在等待着每一位红军指战员。与游连生同时参加红军的那位同村伙伴,参军仅几个月便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有一次,为争夺一个山头,游连生所在的30多人的警卫排,拼得只剩下了3人。

  红军为什么不怕死?游老说,指挥员的模范带头是他们勇拼勇斗的一个主要原因。他们的团政委平时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战斗中总是冲锋在前。有一次攻打一个县城,游连生就是跟随他冲进城内、杀死顽抗的国民党县长的。

  “长征对每一位幸存的红军战士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经过长征艰难困苦的磨练,后来我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游老说,虽然他参加革命早,打仗立功多,但转业时还是个副营职,而他原来的下级,早已是师团级干部。对此,他毫不在乎。只要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他就把个人待遇不当一回事看。也许,正因为如此,游老才活得十分轻松,才会如此健康长寿。

  

听老红军讲长征故事(之一)

  张海清

  “为了让穷苦人过上好日子”

  赵宗山 向国生 符晓

  张海清,张家界人,1918年5月出生,1935年参加长征。1955年转业到青海,1979年离休,1985年回张家界。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88岁高龄的老红军张海清的家,他向我们讲述了当年参加长征的故事。

  红军长征打到大庸,驻扎在西溪坪杨家溪。16岁的张海清和同乡的四五个年轻人来到杨家溪,要求当红军。红军连长问他们为什么要当红军。张海清回答:“我们是穷人,受财主的压迫,种的庄稼交租后所剩无几,甚至还要欠账。”连长告诉他们:“当红军就是为了让穷苦人过上好日子!”

  张海清参加了红军,被编在红二军团四师十一团二营四连当战士。他所在的班共有12人,只有5支“汉阳枪”,其余就是大刀、梭镖。1935年1月,上级命令十一团至大庸一带,在鸡公垭与湖南军阀何键的军队交战。战斗中,红军牺牲较大,上级指派张海清代理班长,继续进行战斗。后来又牺牲了不少战士,张海清也负了轻伤。天黑后,部队接到撤出阵地的命令。张海清他们撤下来后刚吃了一点干粮,上级又命令马上出发,去消灭另一股敌人。夜色漆黑,又下着雨,红军以急行军的速度前进,提前赶到了指定地点。战斗打响了,贺龙、任弼时在一个山包上亲自指挥,将敌人一个旅全部歼灭。十一团还未来得及打扫战场,上级又命令他们赶快做饭吃,饭后即去另一个地方继续战斗。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举行长征誓师大会。长征前,红军战士每人准备了几双草鞋,带足了粮食。张海清跟随贺龙亲率的红二军团离开桑植,途经大庸开始长征。张海清所在部队到达杨林铺,先头部队搭起浮桥渡河,歼敌一个正规团和一个民团。敌军飞机对渡河的红军进行低空扫射、轰炸,将浮桥炸断。张海清等红军战士冒着敌机扫射,趟过寒冷刺骨的河水,冲破了敌人的封锁。指战员们即使是到了家门口,也没有进家门,以避免敌人知情后杀害家中亲人。部队随后路过沅陵,直插泸溪、辰溪、溆浦,然后从花垣、保靖进入贵州。

  渡过金沙江以后,红军历经千难万险。过草地时,上级任命张海清当排长,他带领全排20多个战友走了半个月,粮食吃完了,就扯野菜吃。张海清说,在爬雪山过草地的路上,饿死、冻死、病死、战死了很多战友。他自己得过疟疾,发高烧,打摆子,是沅陵籍战友胡克珍救了他,才使他大难不死。

  最后,张海清自豪地说:我们红军战士死都不怕,更不怕吃苦。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不惜牺牲个人生命,有的连名字也没有留下。这种献身精神,值得永远怀念、发扬光大!

  陈有德

  彭和

  张步兴

  游连生

  潘峰

  张海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