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今日重现 屈指行程二万(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07:56 每日新报

  

今日重现屈指行程二万(图)
今日重现屈指行程二万(图)
刘伯承和小叶丹彝海结盟时打鸡用的火镰刀
今日重现屈指行程二万(图)
红军使用的第一台收报机
今日重现屈指行程二万(图)
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唯一的一门山炮昨日起,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伟大壮举 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大型主题展览隆重拉开序幕。从早上8时起,已有2000多名各界群众代表在军博广场等候展览开幕,其中不乏外地专程进京观看展览的人士。

  有几位曾经亲历过长征的老红军战士,作为特别嘉宾应邀参观了本次展览。“不要

以为我在讲故事,我说的都是我曾经亲身经历过的,现在说出来给大家听,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啊!”一位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士说。

  这次展览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所举办的重大活动之一,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纪念长征的展览。展览陈列面积3300平方米,展出各种图片582幅、文物447余件,有关长征图书180余册,美术作品25件,图表52个,大型景观3个。

  军博编研处姜廷玉处长介绍,筹办本次展览历时八个月:“展览中有25件国家一级文物,同时有58件文物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本报记者在展览开幕之前提前进入军博展厅。在现场,记者看到展览运用多媒体、悬浮技术、触摸屏等高新科技,以及原址复原手段,全面反映了红军波澜壮阔的长征历程。

  于都发现“长征第一船”

  沿途寻获28件馆藏

  走入展厅,在主题雕塑背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艘破旧的木船,船头还放着一盏马灯,船侧摆放着几块斑驳的木板。亲自护送该船“进京”的军博摄影部牛进主任告诉记者,这艘船就是1934年10月17日红军从于都河出发开始长征时,架设浮桥用过的渡船。

  “我们很希望能找到当年的一条渡船布展,来展现红军开始长征时的情况。”牛主任说,当年红军8.6万余人从于都县出发,要渡过600多米宽的于都河,河水又深又急。当地老百姓自发送来800余条小船架设浮桥,船在河面挨个排开,船上铺着老百姓的门板、床板甚至老人的寿材,每只船头点着一盏马灯照亮。“在于都实地考察时,的确发现了一条这样的渔船。”

  于都县当地有关部门曾发挥社会力量,征集苏区革命以及当年红军长征出发时的有关文物。今年6月27日,在当年长征第一渡——江西于都县城东门渡口上游约2公里的河床里,当地村民易玉周采河沙时,发现一条长5.6米、最宽处1.15米的渡船。

  军博工作人员立刻派专家前往考察、鉴定。他们根据船形、渡船质地,以及访问当地老人等,确定这条因破旧被废弃在河床约1米深的淤泥里的渔船,确是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走上长征路时使用过的渡船。牛主任说,这个村民的祖父早年就是于都河上的船工,红军出发时,曾使用过他的渔船。

  “像嫁闺女一样,‘欢送’这条珍贵的渔船进北京。”令牛主任动情的是,当地政府和群众特意举办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当天有几万人,集中在渡口广场边,大家给渔船披上红绸,在以当年于都人民送别红军为背景创作的《十送红军》的歌曲声中,由专门的武警战士抬着,情景相当感人。”

  据了解,军博从今年上半年起,就派出馆内专家沿红军长征路线,征集、拍摄相关资料,得到了沿途各级相关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包括当年刘伯承和小叶丹彝海结盟时,打鸡用的火镰刀,以及其他27件文物,都是沿途纪念馆提供的。”

  58件文物首次展出

  将帅亲捐珍贵物品

  本次展览共展出了447件珍贵文物,其中有25件是国家一级文物,如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印章、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红军强渡大渡河使用的轻机关枪、南方红军游击队使用的六面密印、朱德使用的望远镜、周恩来使用的皮包、陈赓使用的手枪、贺龙的“兴盛番族”锦幛、徐海东的印章……红军渡于都河的船,彭绍辉的长征笔记和红军长征的有关作战命令,以及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红军长征的有关电文等58件文物是首次与观众见面。姜廷玉处长和工作人员特意向记者介绍了几件首次展出的馆藏一级文物。

  在橱窗里有一枚很小的印章,与普通印章不同的是,这枚印章六个面均刻有花纹。“有五个面花纹相似,还有一面四周虽然有花纹,但是中间是空的。”姜处长介绍说,这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浙南游击区用于秘密联络的印信,“每个面都代表不同的意义,如果加盖空面印,就表示情况紧急。”

  “这是1959年军博筹建时,朱德、康克清向有关部门捐赠的几枚他们保存多年的钱币。”而在另一个橱窗里,姜处长指着三枚银圆和一枚铜币介绍说,这是当年朱德和康克清两人的“伙食尾子”——平均分配到个人手中,节余的红军伙食费。铜币是一枚5分钱,上面清楚地刻着“苏维埃政府制造”字样及镰刀、锤子和红星标志。“这不但是当时苏维埃政府发行货币的最好明证,也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节约勤俭的生活作风。”

  据了解,本次展出的一级文物中,还有不少是由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元帅、将军们直接捐赠给军博的,在展览中,有一份红二方面军发布的“基本命令”的文件——该部队到达达哈达铺地区后的任务和工作方针。该文件一直由当时该部队的总指挥贺龙保存,1959年,贺龙将其交给军博收藏。

  红军使用的第一台收报机、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方志敏在狱中写的《可爱的中国》手稿、浸透红军战士鲜血的一段泸定桥上的铁索……如数家珍,姜处长说,每一件意义非凡的文物,都记录了红军波澜壮阔的历史,都将直接给前来参观的观众以最直接的震撼。(下转18版)

  

今日重现屈指行程二万(图)
油画《红军过草地》
今日重现屈指行程二万(图)
互动感应投影技术制作的雪地效果(上接17版)

  门神画保全红军字条

  标语墙记录政策宣传

  “这张门板上,是六十多年前红军留给一个老乡的字条,上面大意是,红军战士因为吃了老乡家的食物,用了柴禾,而补偿了6升黄豆。”军博办公室黎主任介绍说,当时这家人回到家后,看到了黄豆、字条,感慨万千之余决定保存字条,作为永久的纪念。但是由于纸张太薄,粘得又结实,揭下来就会撕破。不揭下来,在当时的环境下,生命和字条都难以保全。因此,这家人买来门神像,贴在门上,正好遮盖了字条。“每逢过年,这家人就小心翼翼地撕下旧门神像,换上新的。年复一年,这张珍贵的字条终于被保存下来。”

  长征途中,红军散发了无数的革命布告、宣言、捷报,书写了无数的宣传标语,创作了无数的宣传画,并以实际行动,展现出红军严格遵守军纪的作风。“打倒反动派”、“要吃饭跟红军走”、“红军是汉藏回苗人的好朋友”……不少领导同志亲自书写标语,展览中就展示了一幅朱德在遵义附近亲笔书写的“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宣传标语。

  黎主任说,长征标语,对红军争取民众支持、振奋军心、瓦解敌军发挥了重要作用。黎主任介绍,这些标语,大部分都写在民房建筑的墙壁上,有的镌刻在路旁山壁上。

  “四川红云崖上‘赤化全川’标语,当时是由20个石匠,经过四个月奋战完成的,每个字高5.5米,宽4.7米,笔画宽0.7米,深0.35米,字间距7.1米,四个字占据一片山崖,和佛耳岩‘平分土地’四字,享有红军标语之王的美称。” 黎主任说,红军长征后,反动派千方百计破坏标语,未能得逞,为了保护标语,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在战争情况下,书写标语有时是以生命作为代价。湖南道县有一堵墙,被当地群众称为‘红军墙’,就是因为一个14岁的小红军.刚写完标语,还没来得及撤走,就被追上来的反动派杀害。”

  本次展览,军博还为此专门做了一面镶嵌着各种长征宣传标语的“标语墙”。记者从有关人士处了解到,本次对红军长征途中宣传标语做集中展示,是迄今为止相关展览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次。

  美术作品新老结合

  1:1复原遵义会议室

  军事博物馆馆长郭得河介绍,整个展览内容以长征史与相关专题结合方式进行编排。分为“战略转移 开始长征”、“遵义会议 伟大转折”、“用兵如神 突出重围”、“斩关夺隘 一往无前”、“艰苦卓绝 理想胜天”、“胜利会师 抗日救国”、“长征精神 光耀千秋”7大部分和“长征标语”、“长征英烈”、“长征精神宣传教育”3个专题。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文物、图片展览外,.展出的雕塑、油画、国画等美术作品中,不仅有《强渡乌江》、《红军过雪山》、《红军过草地》、《三大主力会师》等长征题材的名画,而且根据展览需要,新创作展出了《鏖战独树镇》等油画,还有《群众支援红军》、《官兵同甘共苦》等国画、连环画。

  为了突出展览内容的重点,复原了“遵义会议会议室”和会议旧址,据了解,会议室旧址是按照1:1的比例复制的;还设计制作了“泸定桥”景观,以反映红军在长征中斩关夺隘、抢险飞渡;设计制作了“雪山草地”景观,真实地再现了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所遇到的困难险阻。其中“雪山忠魂”雕塑,以长征中真实发生的故事为原型——红军战士刘志海冻死在雪山上,临死前还从雪堆里高举起一只手,紧握着党证和向党交纳的最后的党费——一块银元。

  高新科技踏水有影

  三军精选美女解说

  姜廷玉处长说,本次展览,有着比较高的“科技含量”,采用了不少高科技。如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反映毛泽东用兵如神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运用悬浮技术,重点展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印章、朱德用过的望远镜;还运用触摸屏,储存反映红军长征中的重要战役战斗、重要会议、重要人物、重要艺术品。

  展览运用了声、光、电等综合手段,充分展现长征沿途的各种自然、人文环境。走近飞夺泸定桥景观,电脑控制的光影效果,让人仿佛身临战场;在雪山景观前,栩栩如生的雕像矗立在皑皑雪山中,背景通过光电手段,展现出白雪飘飘的景象。而观众置身草地景观时,凄风苦雨则迎面扑来。“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些科技手段,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会坚苦卓绝的伟大长征。”

  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记者“走过雪山”时,发现在白色的地面上,一串类似走过雪地留下的脚印,效果很逼真。而走过“草地”时,落脚处,地面会泛起轻轻的涟漪,仿佛人是行走在水草之上。“这是互动感应投影技术达到的效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介绍,国内使用这种技术手段很少,军博也属首次采用。

  在展览上,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由女兵战士担任展览的讲解员。本次展览新闻报道组的高玉林介绍说,这些年轻的讲解员不仅外在形象好,而且内在素质高,来自海军、陆军、空军、二炮部队和武警部队,一共20人,再加上博物馆本来的讲解员,总共25人。大多数讲解员都是话务员与学员兵,并没有讲解经验。这次讲解要求背18000字的讲解词,全讲完要55分钟,大家压力都很大。

  据了解,展览期间,她们将穿着特制的军式礼服为大家进行讲解。相信特制的礼服配上优秀的讲解员,将成为本次展览的另一大“亮点”。

  据军博工作人员介绍,预计展出时间为四十天,将接待观众80余万人次。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一些珍贵资料通过技术手段供观众查阅的同时,还可根据观众需要进行打印。

  撰文/摄影 新报记者 单炜炜 通讯员 黎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