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他让留左大鼓再次响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08:42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本报记者周扬天宇

  【金陵晚报报道】留左,一个位于六合长芦的不起眼的小村庄。可正是这个村庄,却以自己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孕育和传承了“金陵第一鼓”——留左大鼓。现年57岁的曾先文就祖祖辈辈生活在留左的土地上,是听着留左各式各样的民间音乐长大的一代人。2002年,为了让曲谱已经不全的留左大鼓继续传承下来,曾先文购置各种乐器、请专家编排曲谱、

招收农民表演队员,终于让留左大鼓的声音传出了留左,传出了六合。

  长芦人似乎就是为了音乐、为了大鼓而生的。“我的父亲、伯伯、叔叔都是村里玩乐器的一把好手。”曾先文说起对长芦民间音乐的最初印象,颇为骄傲。

  曾先文的父辈们没有一个是专门搞音乐的,但是只要丢下手中求生的活计就立刻都成了“吹、拉、弹、唱”样样都行的高手。曾先文的父亲就是一个卖炸油条的手艺人,十分擅长鼓乐,还参加了村里的文艺队。

  在曾先文的印象中,只要到了庙会、节庆或者有红白喜事的时候,父亲就会解下围裙,和文艺队的伙伴们一起走上街头。

  “在长芦,每个人都有音乐天赋。”曾先文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得益于长芦的历史和传统。原来长芦是个古镇,也是一处比较重要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客商们多云集于此。过去,镇上最主要的一条街道就叫做长芦街,约莫1里长,街道东头是一座观音庙。

  街道虽然不长,但是却非常繁华,街上商家林立,饭店、茶馆、客栈、赌场,应有尽有。而镇上的长芦寺每到正月十六的时候都有庙会,从正月十五晚上,庙会的前奏就开始了。人们通宵达旦地抬着观音像,举着各式旗帜,一路吹吹打打、说说唱唱地在老街上巡游。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曾先文深深地爱上了长芦的民间艺术,“我做了30多年的民间文化工作,根基就是儿时打下的。”曾先文说。

  痴心寻觅大鼓线索

  1969年参加工作的曾先文,在做了几年的教师后,很快就转到了自己所钟爱的民间艺术上。从1976年担任长芦街道文化站站长以来,曾先文就一直在寻觅、保留长芦的老艺人和民间艺术。

  不说远的,最著名的留左大鼓就是曾先文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挖掘整理的。当时,曾先文走访了留左所有70岁以上的老人,来收集关于留左大鼓的记忆碎片,然后再根据历史记载和音乐规律复原留左大鼓。

  “当时我走访的那些老人如果健在应该有100多岁了,现在活着的最小也是88岁高龄。”曾先文告诉记者,通过这些老人他才知道留左大鼓最早起源于军乐。由于长芦是古代南北沟通的水陆交通要道,因此,这里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不但打仗时你争我夺,和平时,也是一处重要的军事基地。

  曾先文听老人们说,在留左街的西头有个罗家庙,但是全村没有一个姓罗的人家,原来是为了纪念罗家将的士兵们。村里老人们口口相传,唐代的罗家将曾经屯兵在留左,他们打了胜仗以后,乡绅们就筹钱,敲锣打鼓、杀猪宰羊去慰问将士们。军队为了表示谢意,遂将大小阵鼓全部拿出来,一齐擂响。“这便是留左大鼓的来源,后来被浓缩成大曲、小曲。”曾先文说。

  而据专家考证,宋代时,长芦曾设忠勇军和忠勇军寨,明代则设有留守左卫、横海卫、龙虎卫、骁骑卫等。而“留左”这个名称很可能就来“留守左卫”。由于军营长期驻守在长芦地区,军民之间的联系必然越来越紧密,军乐也由此在民间逐渐传播开来,与民乐糅合,逐步形成了固定乐律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留左大鼓”。

  为存大鼓重修房子

  2002年,曾先文离开了文化站站长的岗位上,但是他恢复留左大鼓昔日雄风的决心更强烈了。“留左大鼓是个宝贝,做好了一定可以发光。”抱着这样的信念,曾先文开始尝试着恢复留左大鼓。

  做鼓要花钱、做服装要花钱、招人打鼓也要花钱……对于曾先文来说,恢复大鼓的第一步就是找投资。可是,在社会上到处游说的曾先文却处处碰壁,没有人愿意给他投资。倔强的曾先文便和家里人商量自己出资恢复留左大鼓。

  “儿子手头有几千块钱,全部掏了出来;媳妇把娘家3万5千元的拆迁安置费也拿出来了;爱人姐妹5个,每人支持了几千块;我自己的几千块积蓄;银行贷款5万元。留左大鼓的班子就是这样搞起来的。”曾先文扳着手指头一笔笔地计算着自己创立留左大鼓初期的投入。不过好在家里人都支持他这项事业。

  筹到了钱,曾先文的头等大事就是做一面配得上留左大鼓气势的鼓。于是,他请来了制鼓名家精心制作了18只大鼓,其中最大的一面鼓直径2.2米,高1.8米,自重340公斤,被誉为“金陵第一鼓”。

  仅仅为了存放这只大鼓,曾先文就费了不少力气。“我们家原来住的房子有一个空屋,我就把它用来存放大鼓。”曾先文说,可是没想到,鼓太大了,家里的小屋居然放不下。“拆!”曾先文一句话,家里的人就忙活了起来,原来的小屋子扒掉,重新建了一个大房子专门存放锣鼓。

  招募队员也要贴钱

  乐器有了,还得改编乐谱、招募乐手,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曲谱,以前流传下来的曲谱早已经残缺不全了,必须做必要的改编。

  这个时候,中国打击乐协会的副会长裴德义被曾先文执著的精神感动了,他义务帮曾先文改编曲谱,还陪着曾先文去苏州定制所有的乐器。“8月的天非常热,老先生忙得大汗淋漓,我心里真过意不去。”曾先文说,有了乐谱还得招队员。现成的乐队事情多,忙走穴,不好管理,所以曾先文把招募的对象锁定为农民。为此,他还戏称自己的队伍是一个“松散的农民业余团队”。

  选队员的标准也不高,只要是有这个爱好,哪怕对乐器一窍不通,都收下,统一进行培训。而且农民基本上都不识谱,完全靠听的感觉,最后熟能生巧。因此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裴德义把谱好的曲子教给曾先文和曾在文工团呆过的曾先文的弟弟,然后再由哥俩教授给队员们。

  “那可真是辛苦啊!”曾先文回忆道,他们在一起集中训练了整整一个月,每天上午8点到11点半、下午1点半到5点半,风雨无阻,所有人都晒得黑黑的。辛苦不说,曾先文还要从非常紧张的费用中省出一块来,给队员们发“工资”。“现在是市场经济,没有一些补偿,人家怎么会愿意天天跟着练鼓呢!”曾先文说,为了吸引最有资质的村民,他们把工资定为20块钱一天,这可是当地农民外出打工的最高收入了。

  努力总是有结果的,现在留左大鼓不但得以再次流传人间,更是被誉为“金陵第一鼓”。

  (编辑小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