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医,路在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09:00 解放日报

  

中医,路在何方
上海药材公司收购站日前迁移到汉口路开张,专门收购甲鱼壳、鱼脑石等中药材。这类收购店已不多见。 邵剑平 摄

  石破天惊!国粹中医近日竟在网上遭遇“围堵”———

  有人征集签名取消中医,从而让西医成为中国唯一的医疗技术。

  对此,卫生部明确表示坚决反对:那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其所发挥重要作用的抹杀。

  “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瑰宝真的蒙尘了吗?可就在此前,韩国拟为近400年前的医籍《东医宝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这源自中医的“韩医”发扬光大……

  400岁《东医宝鉴》———

  其祖源自中国

  “《东医宝鉴》这本书韩国人都知道,就像中国人都知道《本草纲目》。”复旦大学的韩国留学生张孝真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

  这本成书于17世纪初的医学典籍,由高丽学者许浚耗15年心血编纂而成,内容包括内景篇、外形篇、杂病篇、汤液篇和针灸篇,曾在中国、日本及欧洲多国翻译出版。

  年近七旬的上海市名中医蔡淦教授,几十年前也曾读过《东医宝鉴》。他说:“这本书基本是中医内容的重新整理编写。可以说,凡是看过《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名著的,就不用再看它。况且,我们这些名著都比它早成稿一千多年。”

  “其实,在学界早有这样的共识,《东医宝鉴》的根在中国。”传统医药申遗委员会专家组秘书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也说。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进一步解释:“当中医传到韩、日等地后,它们又结合自身特点对中医进行了进一步发展,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医学体系。”

  张孝真与另一位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韩国留学生赵孝翔都对“韩医”有着深厚的民族认同感。赵孝翔说:“虽然用英文翻译‘韩医’仍是Chinese medicine(中医),但并不代表‘韩医’就是‘中医’,只代表了源头是中国。”张孝真也反复强调:“韩医虽然最初受中医的影响,但《东医宝鉴》是我们韩国人独创的。”

  为了纪念这部“韩国人的医书”即将年满400岁,韩国政府拟将其申报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同时,韩国媒体表示:“我们将申报的是医书,并非中医。”对此,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华师大教授陈勤建认为:“理论上说,将《东医宝鉴》‘申遗’就等同于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因为这本书将中医的针灸等重要内容都体现了,那我们中医‘申遗’的唯一性体现在哪?”

  中医“申遗”已启动———

  八项内容“打包”

  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正式启动———

  涵盖中医理论、养生、诊法、疗法、方剂、中药、针灸和民族医药(含藏医药和蒙医药)等,八项内容“打包”整体申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沈志祥坦言:起源于中国的中医药传至周边国家已有很长历史,如中国不及时申报,被其他国家抢先申报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今年年初,已酝酿了两年多的中医药‘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并纳入今后中国‘申遗’的五年计划。”目前,申报草案已完成起草,先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诸国本说:“韩国将《东医宝鉴》‘申遗’,我们无权干预,但此事必将促进我们加速中医‘申遗’的进程,并启示我们加强对世界各国传统医药的研究。”

  对于中医的“申遗”,国内中医界也曾有过一些不同意见,认为中医药“申遗”即代表其已“死”。对此,诸国本说:“其实那也是出于对中医药的爱护,但有失偏颇。”他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从定义来看,中医药完全符合。而且,国务院在去年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这与中医界历年要求也完全一致。”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意味要把中医药供在博物馆。”柳长华也说,“这反而是顺应中医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它,包括“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

  柳长华表示:一方面,中医药作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申遗”体现了一种文明对话的精神,有利于推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有利于使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得到认可,更好地促进中医药的广泛传播和长期保存。

  “以‘申遗’来宣传中医药,其在对外传播速度、广度和深度方面的优势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比拟的。”柳长华说。

  仅一成中医开汤药处方———

  不仅仅是中医之痛

  然而,就在众多支持“申遗”的专家中,仍有不少人对中医的发展满是忧虑。

  “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对于这句形容中医发展尴尬格局的说法,长期致力于“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贾谦虽不赞同,却也不得不无奈承认:中国的中医发展不容乐观,“中医药学是我国的原创性医学,而如今,中医的特色基本已被‘科学主义’抛弃殆尽。”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两个月前印发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前我国具备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49.3万人。但贾谦为记者提供了这样的数据:根据其课题组的调研估计,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换句话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4万多人。“不少中医医师直接开化验单、西药方,已沦为二流西医。”贾谦的语调有些激动。

  沈志祥说:当前,中医药发展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等,“这也和中医自身特点有关。比如在面对一些急性病、尤其是传染病时,西医的疗效更为显著和迅速,这使得许多人会自动选择西医。而一些中医医师也会尊重病人的选择,配合性地开些西医的药方。”

  此外,民间更有视中医为无用的很深误解。如发起“告别中医”网上签名运动的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张功耀,就撰文质疑中医,称中医本身并不科学,还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

  对此,贾谦认为,是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中医质量下降,是近百年来西方文化的几乎全盘接受让中医学元气大伤。柳长华则认为:这种误解源于整个世界传统文化的衰弱,在经济全球化的强烈冲击下,这已不仅仅是中医之痛。

  “但应该看到,总体趋势而言,如今的中医药还是在向前发展。”沈志祥介绍,这些年来,中医药在治疗SARS和艾滋病等领域展现出了有别于西药的独特疗效,目前世界卫生组织还把中药制剂青蒿素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之一。“这些都有利于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问题的关键还是,当中医药为世界瞩目,作为它无可争辩的故乡,中国应当如何抢占先机?”

  长远发展之根本———

  宜从三方入手

  在上周的卫生部新闻发布例会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坚决否认“取消中医”的说法,并强调,中医药既是我们的国粹,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要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而“中西医并重”正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

  “国家不仅加大了对中医药的发展投入,世卫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中国中医药的发展给予极大关注和支持,目前世卫组织已在中国建立7个传统医药的合作中心。”沈志祥同时提出,要发展中医,一定要保护中医的完整性,在纯中医方面加强力量,保护好临床中医学的特色,将中医标准化、规范化,这样才能保护中医不会流失。

  贾谦说,要从根本上振兴和发展中医,还需要从国家层面大力“完善保护中医药发展的有关法律法规,使中医药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在中医药教学上也要下大功夫,加强中医的师承文化,尤其还要加强中医院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才有助于培养出大批的中医人才。”

  柳长华也说:“只有从制度、法律和人才等三方面保障,中医药才能真正得到长远发展。”

  如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药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已经出台,中医药的未来发展蓝图已经绘制———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服务功能完善、中医药特色突出、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网络。

  “现在正是中医发展的‘春天’。”沈志祥说。

  就在昨天,沈志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刚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得知,韩国将《东医宝鉴》“申遗”的消息仍有待证实。

  无论真伪,正如蔡淦所说,中国应从此事中警醒,所要深入思考的是“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把中医发扬光大,以造福万千百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