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学教育改革需要制度探索的勇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09:25 南方日报

  南方论坛

  本报特约评论员

  高中教育的症结,第一在于标准化的教材,第二在于以一次性的高考作为教育的指挥棒

  中学教育的改革,真正具有实质性的是教材改革。如果中学的语文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文学感受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历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真相、珍惜现代文明的观念,那么中学教育便可以说达到基本的教育目的了

  现实中的高考功能已经从选拔“天之骄子”,转向选拔未来“白领”甚至“蓝领”。高等教育将培养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高考改革也必须配套地走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的路

  每一场改革,都是“试错”的过程,教育制度、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是如此。中学教育改革不能缺少制度探索的勇气

  日前,备受争议的《2007年广东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考方案实施办法》终于出台,这一实施办法最明显的特色是规定文理科不得兼报,高考科目为“必考科目+选考科目”,其中文科类考生的必考科目为语文、文科数学、英语、文科基础,选考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类考生的必考科目为语文、理科数学、英语、理科基础,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

  在现行高考制度下,一场考试,数纸卷子,往往决定性地影响了考生的人生,乃至决定了考生的命运。所以,高考制度的每一次政策变动,都引人注目,扣人心弦。这次改革,在数学上分出文理科数学,综合基础分出文科基础和理科基础,这种文理科的进一步区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考生的压力,使考生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在自己较感兴趣的科目上复习备考。但是,《实施办法》还规定,文科基础考试中,物理、化学、生物三理科还要占30%,理科基础考试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文科也要占30%。这30%的分值无疑是高考减负改革的一条不和谐的尾巴。文科学生多了解理科知识、理科学生多了解文科知识,并非不重要,但是,这种基础性的了解,完全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育中实现,而一旦把它列入考试范围,无疑使它成为考生的一块“鸡肋”。这不但对扩大考生知识面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反而增加了考生的压力。

  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教育制度改革是相对滞后的。教育问题不像三农问题、土地问题那样,一旦浮出水面,便显出种种危机。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教育改革总是迟缓于其他领域的改革。高中教育的症结,第一在于标准化的教材,第二在于以一次性的高考作为教育的指挥棒。如果没有替代性方案改变现行的标准化教材、一次性考试的制度,高考制度改革就不可能完成,考生的实际压力就不可能减轻,高中以前的学习就不可能普遍性地成为一个人培养兴趣、发掘特长的学习。

  中学教育的改革,真正具有实质性的是教材改革。近来,上海市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引起了一些争论,这套历史教科书,一改古代以二十四史,为“地球上空前绝后之一大相斫书”(梁启超语)的写法,也改变了把历史视为阶级斗争史的写法,从文明的起源、传承的角度描写了文明发展的历史,例如教科书写“社会结构”,就包括“婚姻与家族”、“种族与人口”、“等级与阶级”三个部分,写“社会生活”则重在“服饰”、“饮食”、“居住”、“交通”。这样的历史教材,更能让学生真正窥见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如果中学教育要改革,就应当以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理念和方式为镜鉴,把学界的研究成果吸纳到中学教材中来,让更多的真正的专业学者,而不是教材“专家”编写教科书。如果中学的语文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文学感受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历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真相、珍惜现代文明的观念,那么中学教育便可以说达到基本的教育目的了。

  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讲,随着高等教育的普遍化,现实中的高考功能已经从选拔“天之骄子”,转向选拔未来“白领”甚至“蓝领”。高等教育将培养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高考改革也必须配套地走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的路。上海去年出台了高校自主招生的政策,有很多高校已经可以开始自主招生。给高校更大的主动权,是录取方式多元化的表现。而在高考体制改革上,在香港及境外大学纷纷向中国高中生抛出“绣球”后,从明年起,中国学生亦可以在本土报名参加美国高考ACT考试了,招生的多元化大幕正渐渐启动,高考将不再是一条令千万考生魂牵梦萦甚至肝肠寸断的独木桥。

  每一场改革,都是“试错”的过程,教育制度、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是如此。中学教育改革不能缺少制度探索的勇气,广东、上海等省市正在迈出重要一步,但教育改革的步子还可以迈得更快更大一点,教材改革、招生改革都还需要破冰前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