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亲历者讲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怎样上天的?(3)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09:52 中国新闻网

  集中力量研制探空火箭,为卫星开路

  1961年4月前苏联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引起我国科技界和国防部门的极大关注。中国科学院组织了星际航行座谈会,由裴丽生副院长主持,每一次由一个专家主讲一个专题。6月3日的第一次座谈会由钱学森作题为《今天苏联及美国星际航行中的火箭动力及其展望》的中心发言;第二次由赵九章讲《卫星的科学探测和气象火箭测量》。每次中心发言后,他们

都请科学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人们得出一个共识,搞卫星,实际与导弹是互为表里,互为作用的,发射卫星与发射导弹所需要的火箭加速是一回事。大家还就发射卫星是用二级还是三级火箭进行过不同意见的热烈讨论。后来相继报告和讨论了卫星的通信和测控、卫星本体温度控制等各种科技问题。座谈会延续3年,共举办12次,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设想和建议,这不仅活跃了学术思想,而且为后来的卫星上马提供了知识储备。

  T—7型气象火箭是一种探测60—80公里以下的大气温度、气压、风向、风速空间探测系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包括运载火箭,飞行器、能源、天线,探测仪器,环境模拟试验,地面发射,遥测、跟踪测轨,时间统一和数据记录处理等各个分系统。

  运载火箭在上海机电设计院杨南生、王希季主持下完成。试验飞行高度达9.8公里。1960年5月28日,毛主席、杨尚昆等到上海新技术展览会尖端技术展览室参观了T—7M火箭。当汇报这是没有苏联专家,没有资料,依靠自己的专家设计研制而成时,毛主席连声称好,并询问火箭可飞多高,回答能飞8公里,毛主席说:“8公里那也了不起!”“应该是8公里、20公里、200公里,搞上去!”

  1960年3月,为研制火箭,科学院建立了代号为603的火箭发射试验基地。在那里成功进行了探空火箭和固体助推器串联起来的无控制火箭试验,第一枚火箭总长10米,直径0.45米,起飞重量1138公斤,可携带探测仪器25公斤,设计最大飞行高度60公里,1960年9月13日首次发射成功。后来在这个基础上改进提高,最大飞行高度115公里,箭头、箭体分离后分别用降落伞回收,不但满足了气象探测,也为高空生物和地球物理探测创造了条件。

  1960年—1965年在603基地,仅T—7型火箭就进行了9批次24发高空科学探测试验。其中成功的多,也经历过失败。一次我和钱学森在现场,就亲眼看到了失败的一幕,当时的心情非常沉重。但是经过试验我们不但获得了高空大气的风向风速资料,也开展了高空生物学和高空医学研究。箭上遥控和摄影系统正常,生物舱安全地回收,为我国宇宙生物学研究和生物保障工程设计开了先河。国防部五院为此致函中国科学院,祝贺生物火箭试验成功!

  中国科学院围绕气象、物理、生物等高空火箭探测的攻关目标,组织全院数、理、化、天、地、生、技术科学等多学科通力合作,科研、设计、工艺、制造、试验等多兵种联合作战,这在我国科学技术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在院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经过七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三年经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吃不饱饭,营养不良,许多科技人员和工人身体浮肿,而他们忘我工作,出色地实现了集中力量研制探空火箭,为卫星上天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培养锻炼了一支我国自己的航天科学技术骨干,积累了从总体设计、组织计划、实验条件建设、分系统协调、质量分析、调度指挥等人造卫星科技工程的宝贵经验。与此同时,科学院新技术局按照院党组的要求,组织有关研究所为人造卫星开展了一系列准备和预研工作。实践证明这次调整是完全必要的。

  我国人造地球卫星,正式列入国家任务

  1962年,中央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以前是管“两弹”的。周总理当主任,罗瑞卿当秘书长。后来让我参加中央专委的工作,负责卫星的研制,把人造卫星搞成。第一个人造卫星方案是科学院提出来的,是我向专委汇报后,专委通过的。第一个卫星是科学试验卫星,卫星在天上能够播放《东方红》乐曲。以后又制定新的卫星计划,搞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等。后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推迟到1970年上天。

  1964年,我国经济形势好转和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当年12月三届人大会议期间,赵九章上书周总理,陈述理由,认为抓卫星工作是时候了。1965年1月,周总理批示科学院提出具体方案,因此,就在581的基础上,将651定为卫星任务的代号。

  随即,我和裴丽生、竺可桢迅速组织有关人员讨论,在多年卫星基础研究和火箭探空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党组建议上报。与此同时,钱学森致函聂荣臻副总理,也建议早日制订卫星计划,列入国家任务。

  聂荣臻请张爱萍副总参谋长就发射卫星问题约我和钱学森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根据座谈意见,国防科委4月29日向中央专委提出1970—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报告,建议卫星工程总体及卫星本体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载火箭由七机部负责,地面观测、跟踪、遥控系统以四机部为主,科学院配合。5月6日该报告经中央专委12次会议批准,并指示:以中国科学院为主,负责发射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和技术抓总,由四机部、七机部及总后勤部军事医学院等部门协作。从此,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任务正式启动。

  1965年,可以说是我国卫星年。为落实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任务,中国科学院于5月31日成立了卫星设计院和有关专家负责的卫星本体和地面设备、生物、轨道等四个工作组,组织有关人员讨论,草拟初步方案。首先拿出第一颗卫星的初步方案,归纳成图表,在分别向科学院领导和国防科委领导做了详细汇报后,由钱骥等直接向周总理汇报。当周总理知道是钱骥给他汇报时,风趣地说,我们的卫星总设计师也是姓钱啊?我们搞尖端的,原子弹、导弹、卫星,都离不开“钱”啊。后来钱骥说,周总理的平易近人,一下打消了他紧张情绪,会议室里顿时活跃起来。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