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未曾长征者的精神远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0日08:16 红网-湖南日报

  新华社记者 贾永 曹国强 白瑞雪

  他们没有参加长征,但他们的死都与长征有关。

  当他们的战友们还在北上抗日的漫漫长路上艰难远征时,他们的生命征程却在长征的出发地走到了尽头。

  瞿秋白———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走上刑场

  1935年的一个夏日,正在乌克兰参加夏令营的瞿独伊从同学手中抢过一张《真理报》,上面赫然登着父亲的半身照片,再一读,竟是父亲牺牲的消息。

  瞿独伊哭得休克过去。她不懂曾担任中共最高领导人的父亲为何牺牲,她只知道,深爱她的“好爸爸”没有了。

  从女儿记事那天起,杨之华就让独伊在对瞿秋白的称呼前面加上个“好”字,虽然秋白并不是女儿的生父。

  1928年,中共“六大”在苏联召开前夕,瞿秋白一家来到了莫斯科。独伊记得,父亲带她到树林里采花,到莫斯科郊外滑雪,每次来孤儿院探望,父亲总要带来她最爱吃的牛奶渣,每次离开,她总是送出很远,直到父母的背影看不见……

  1930年,瞿秋白夫妇秘密回国,独伊再也没能见到父亲。

  40多年后,瞿独伊才从当年见证人的回忆中还原了父亲生命的最后片断———

  中央苏区陷落前夕,瞿秋白在向闽西突围的途中被俘。起初,他自称是医生并寄信给鲁迅希望设法保释,后因叛徒出卖暴露身份。

  1935年6月18日清晨,福建长汀罗汉岭下白露苍茫。面容清瘦的瞿秋白走到一处绿草坪盘腿坐下,向刽子手微笑说“此地甚好”,然后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就义,年仅36岁。

  瞿秋白患有严重的肺病。如果不是因为患病而给了“左”倾领导者以借口,他也许能够同红色大军一起走上险难重重却又充满希望的长征路。

  1934年秋,中央红军决定进行战略转移,瞿秋白奉命留守江西。得知此消息后,毛泽东两次找到博古要求带瞿秋白走,却遭到拒绝。

  瞿秋白放下整理好的行装,把自己的良马交给了徐特立。第二天当陈毅派马要他去追队伍时,他说:“我服从组织的命令。”

  留下,几乎意味着死亡。但瞿秋白选择了服从。

  半年后,当生的机会摆在面前,视人格重于生命的他再次选择放弃。

  国民党师长宋希濂前来劝降。面对自己昔日的学生,瞿秋白把谈话变成了一次关于共产主义在中国是否行得通的辩论,辩论最终以宋希濂的无言以对收场。

  就在行刑前5天,国民党还继续派员游说。他们的条件似乎颇为照顾瞿秋白的面子:不必发表反共声明和自首书,只要答应到南京担任翻译即可。

  拒绝。还是拒绝。瞿秋白说:“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

  瞿秋白牺牲后几个月,鲁迅抱病将秋白译著编纂成集。

  毛泽东后来在延安谈到瞿秋白时说,如果他不牺牲,现在来领导延安的文艺工作多好。

  女儿瞿独伊,则用了长长的几十年来弥合失去“好爸爸”的伤痛。

  俄文名意为“柏树”的她,在罗汉岭栽下了一棵柏树。今天,秋白就义处松涛阵阵,翠柏成林。

  方志敏———为了可爱的中国

  很多年里,在各种说法中拼凑父亲形象的方梅根本不相信父亲已经牺牲了,江西弋阳的老百姓也不相信,虽然关于“方志敏下场”的告示就挂在村口———他们说,那是国民党造的谣。

  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率红10军团踏上北上之路。

  同样的“北上”,不同的路线。如果说主力红军此时面临的是一次前途未卜的远征,那么掩护主力转移的红10军团,则是凶多吉少!

  在20倍于己的国民党重兵追堵下,1935年1月,红10军团退至赣东北边缘。

  方志敏和军团参谋长粟裕带领800多人率先冲出封锁线,但大部队还陷在敌人的包围圈里。方志敏说,我是部队的主要负责人,不能先走,遂调转马头、复入重围,后于大雪中被俘。

  发现他的两个国民党士兵从这个“大官”身上连一个铜板也没有搜到,被方志敏怒斥道:“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

  美联社记者这样记录国民党“庆祝生擒方志敏大会”的场景:“戴着脚镣手铐而站立在铁甲车上的方志敏,其态度之激昂,使观众表示无限敬仰……”

  在狱中,方志敏争取到了同情革命的胡逸民等人以及看守所代理所长凌凤梧。前者辗转从狱中送出了方志敏的手稿,后者则把他脚上10斤重的镣铐换为3斤半。

  正是这镣铐,20年后成为了寻找方志敏遗骸的重要线索。

  1955年,南昌市下沙窝,与镣铐和棺木一起出土的9块遗骨,被认定为方志敏的遗骸。

  又过了22年,烈士遗骸隆重安葬于市郊梅岭。方梅记得,当灵车经过市区时,街道两边站满了老百姓……

  妻子缪敏没能等到这一天。就在安葬仪式举行的一个月前,这位曾与丈夫并肩战斗的革命者匆匆辞世。

  丈夫被捕后不久,缪敏也被囚禁于与方志敏关押地一墙之隔的南昌女子监狱。劝降者提出以跟缪敏见面作为交换条件,方志敏当然说不。

  曾经近在咫尺的相隔,终成生与死的距离。

  出生后即被寄养给老乡的方梅,解放后才与母亲相见。这时,方梅第一次读到了父亲的《可爱的中国》。

  “母亲!美丽的母亲,可爱的母亲!”朗诵着这些句子,方梅欢呼起来:从此我懂得“祖国”是什么意思了———祖国,就是生养了我们、值得像父亲那样的千千万万烈士用生命去保护的母亲!

  被囚的100多天里,36岁的方志敏写下了30多万字的文稿。

  毛泽东欣赏方志敏靠“两条半枪”打出了两个红10军的才能,称赞闽浙赣苏区是“方志敏式根据地”。

  作为对手,蒋介石同样看重方志敏。得知抓住了方志敏的消息后,他亲自出面劝降,但得到的答复只有一句:“你赶紧下命令执行吧。”

  1935年8月6日,被押至刑场的方志敏在赣江边站了几分钟,然后转身说:“来吧!”

  父亲想了些什么呢?方梅说:“那几分钟里的思绪,我大概一生也理不透了。”

  刘伯坚———带镣长街行……我心无愧作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作……”71年前的3月11日,被敌人押解移狱的刘伯坚,就这样拖着重重的镣铐,蹒跚着走过江西大庾人潮涌动的青菜街。

  敌人企图以羞辱的方式摧毁他的意志,却让内心坦荡的革命者写出了不朽的《带镣行》。

  刘豹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已经20多岁了。从解放军口中第一次听到“刘伯坚”这个名字之前,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捡来的“野孩子”。

  红军主力长征后,蒋介石调集十几万大军包围中央苏区。时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刘伯坚率部突围之前,把孩子送给了一家船户。

  从江西到北京,刘豹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懂得了把父亲遗书拍成的照片带在身边———怕照片发霉,他还常拿出来晒晒。外表儒雅的刘伯坚为3个儿子分别取名虎、豹、熊,无不透着股虎虎生气。

  刘伯坚生于四川,25岁时赴欧洲勤工俭学并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先后在苏联学习政治、军事,回国后到冯玉祥的西北军任政治部部长。他最后的足迹,留在了刘家的祖籍地———江西。

  就在送出孩子后几天,刘伯坚重伤被俘。

  敌人使尽了软的硬的手段,但刘伯坚抱定了牺牲的决心,他在信中说:“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行刑那天,刘伯坚给妻子写下了最后一封信:“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革命的事业……”

  时时回响在刘豹耳边的,却是那最后一句:“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

  一句话,填满了刘豹断裂二十多年的父亲记忆———一边是森严的杀场,一边是从容的留墨,我的父亲在走向敌人屠刀慷慨赴死时,是怎样的凛然与镇定啊!

  几乎是在刘伯坚牺牲的同时,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秘书、机要科科长的王叔振被害于闽西。

  1931年,王叔振生下三儿子熊生后不满两个月,即再次把孩子送给老乡,并留下字据:“今送给黄家抚养成长,长大在黄家承先启后……仍要继续我等志愿,为革命效力,争取更大光荣。”

  “承先启后”4个大字被撕为两半,另一半随王叔振带走,作为日后相认的凭据。

  1979年,在三弟熊生家里目睹那永远无法完整的一页时,第一次聚首的刘虎生、刘豹、刘熊生三兄弟抱头痛哭。

  叶剑英为他的亲密战友写道:“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随部长征的叶剑英与刘伯坚在于都县城东门外渡口分手时,他们也许都没有想到,这一幕竟成了荆轲离易水般最后的告别。

  刘伯坚牺牲的1935年3月21日,中央红军正在第4次渡过红土高原上的赤水河。

  长征从此绝地逢生,40岁的刘伯坚却倒在了生命的终点。(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