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加快信息化军事训练转变 清晰描绘"路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4日13:35 中国新闻网

  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已经在全军叫响。眼下的问题是如何尽快把它转化为部队的实际行动。当前,阻碍训练转变的突出矛盾是什么——

  训练场上没有和平时期

  转变训练形态,一上来恐怕还不是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分析一下训练现状,突出

矛盾是训练观念发生了偏移。长时期的和平环境,除了带来训练惰性,更可怕的是在观念上把训练与打仗分离。不要以为喊喊口号,写写文章就可以把战训分离的观念转变过来。没有与训练转变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只是换换包装,训练就还会是老样子。

  观念转变是老问题,但老问题有新内涵。现在的和平环境,给军事训练出了道严肃的考题——和平时期的军事训练,到底怎么搞?记得很多年以前,有人这样说:军队没有和平时期,只有战争时期和战争准备时期。半个多世纪的和平,这种观点慢慢淡出人们视野,以至于到了训练场上,和平味有余,硝烟味不足,多了些平和,少了些虎气。“和平兵,和平练”的观念,严重影响着当前训练转变的进行。我们千万别忽视一个现实:世界发达国家军队,不论其面临威胁大小,都无一例外的将国家的和平时期作为军队下一场战争的准备时期。

  军人的训练观念,随着和平的延续在退化,危机意识减弱,没了紧迫感,训练的强度、难度、险度都上不去。想想我们面对的国际环境和安全形势,再想想军队的历史使命,一旦出现危机,我们能不能应对?能不能战之即胜?军队履行使命的能力,取决于和平时期所积累的能量和准备的程度,而军队训练的一招一式,都是在积累能量和进行准备。储备的能量大,准备充分,对手才不敢妄动。多少军队曾在战争中屡建战功,所向披靡,然而进入和平时期后,却陶醉于胜利,失去斗志,训练懈怠,不愿再为维系战斗力付出代价,结果是有其形而无其实。历史的教训很深刻。

  看时代的变化,必先看军队的训练。现在的潮流变化得这么快,训练却四平八稳,怎么不令人着急?训练转变提出的太及时了。如果危机临头,再想办法,来得及吗?军队的价值是因为有战争威胁,指挥员的价值是能将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带上战场。现在的关键是行动起来。军事斗争准备面临一个尖锐问题:机械化战争的经验已经不适用,当我们再次走上战场时,面对的将是制信息权的争夺、不对称交战及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运用,发挥传统优势变得十分困难。所以必须强化完成训练转变的紧迫感,制定时间表,去掉长期和平时期带来的训练惰性,加速训练转变,真正使今天的训练与明天的打仗接轨。

  对于训练转变来说,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但两者似乎是矛盾的,追求有条不紊,就意味着放弃紧迫感。两者只能择其一而为之吗——

  要循序渐进,更要争分夺秒

  不能只看到对立,忘记了统一。历史上,每一次军事变革都是新技术用于军事领域后引发的。武器装备的质变,使战场环境、作战样式发生了一系列革命,强制性的要求军事训练与之相适应。近期的几场局部战争,展示的是从独立军种作战、两个军种协同作战、联合作战直至一体化联合作战,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这种变化有鲜明的时序性特征,需要武器装备、编制体制、军事训练等依次有序地转型,通过逐步积累,最后完成“裂变”。对于这个规律,不能违反,更不能倒置。转型过程中,有些阶段可以跨越,有些阶段不能跨越,必须按科学发展观的思路,遵循训练发展的时序性规律,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单元到系统,逐步推进。遇到矛盾时,通过深化训练改革找到平衡点,走出一条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有序稳妥与紧迫感有矛盾吗?刚才讲的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就是要掌握共时性方法。通常,我们习惯的是历时性方法,即在时序上是线性的,按照今天、明天、后天的顺序,按部就班地施训。而共时性方法,在今天显得很重要,它要求我们把今天、明天和后天放在同一时段里谋划,干着今天、想到明天、规划后天,这是信息化时代的一个新要求。当前,在训练领域搞改革,我们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充分借鉴先行者的经验,不走它们走过的弯路,把许多事同时做,提高训练转变的速度。我们不能等一切条件都具备了再慢慢转。现阶段,可以通过加大传统训练的技术含量,多采用模拟设备,用网络技术开发涵盖战术、战役层的训练软件等办法,解决不敢练、不会练的问题。其次是,尽快发展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未来战场环境,提高已有成果的使用率,创造信息化条件下开展训练的新环境。

  训练转变最终要靠武器系统的信息化来实现,它是推动训练转变的引擎和动力,能大大缩短训练转变的过程。发展武器装备,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正确选择,既要加大投入,充分运用国家资源特别是科技力量,在关键技术上取得进展;又要将经费主要用于发展武器装备,压缩其它项目开支,降低标准,建立良好的经费使用导向,集中全力在以下三种作战能力上取得突破。一是战场感知能力,发展空间和空中侦察监视能力,力争能够近实时回答“我在哪里、敌人在哪里、友邻在哪里”,营造一个与对手没有“代差”的作战条件。二是信息传输和交互能力,形成主要依托卫星的战场通信网,构建多种作战要素、作战平台联合作战的信息共享空间,创造发挥多军种整体作战效能的基本条件。三是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根据信息化战场特点,发展多平台、多模式的远程精确打击力量,构建核、常兼备的新型威慑体系。

  当然,我军目前离这些要求差距很大,但只要方向清楚了,规律认识到了,就可以在现有条件下,通过人的能动性,充分利用已有成果,既积极又稳妥地推进训练转变。

  [1]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