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公车为何成了“公款买的私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00:00 新华网

  孙化民作者文集

  10月2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国庆黄金周,江苏省某地级市一位局长的专车司机老黄(化名),天天忙得早出晚归。七天过后,老黄感慨:“公车,就是用公款买的私车”。

  看看老黄在黄金周的日程表,就知道他的感慨是由衷而发。从10月1日到7日,除了局长自己的私事,就是局长亲属与朋友的私事,除了吃饭,就是送礼。其实,老黄的经历不是个例,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的黄金周日程,只是公车乱象的冰山一角。据《学习时报》和其它媒体披露,公车名为公车,实际上用在公务的只有三分之一,用在干部私事的占三分之一,用在干部家属的又占三分之一。

  公车由“公”变“私”,除了一些官员素质不高外,制度上的不完善是主要原因。学者焦建国曾撰文称,公车等职务消费是一个模糊的“灰箱”。在这个“灰箱”内,既有公务人员履行公务必须的消费,也有履行公务需要,但不需要那么多或那么奢侈的过度消费,还有利用职务之便或假借履行公务用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个人消费。其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的职务消费基本上是沿用计划经济时期供给制的老办法。这种办法使许多支出鱼目混珠、公私不分,各种正当的或不正当的支出,同时搅和在“灰箱”内,导致一些官员“花公家的钱不心疼”。

  法学家孟德斯鸠有句名言:“每个有权力的人都趋于滥用权力,而且还趋于把权力用至极限。”以此推论,“灰箱”不破,公车永远是“公款买的私车”,公车腐败就难以消除。

  治沉疴痼疾,靠个人觉悟难见效。笔者以为,不妨尝试公务消费货币化。具体讲,就是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务消费的客观需要,吸纳一些地方成功探索的经验,科学合理地核定职务消费标准,逐步将职务消费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货币化的轨道,依靠完善的财政、审计、纪检的监控,实现“阳光下的消费”。

  相关文章:

  

  上班打牌公车钓鱼 安徽滁州70多名公务员受处分

  公车私用成“不治之症”?

  限制公车私用,用GPS锁定如何

  公车改革当问“还能降多少”?

  公车改革的南京样本:镇干部1人1年省下6万

  上班玩游戏公车钓鱼 滁州市200余"懒官"受处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