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生命 在持久的感动中升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04:00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追记蒲江县教育局长罗德新同志(下)

  露出泡沫的老沙发、变形的旧茶几、10多年前的烤火器……伴随着罗德新走过了艰苦的岁月。

  半杯喝剩的白开水、摊开的笔记本、永远定格在6月13日(发病住院)的台历……似乎仍在等待主人的归来。

  “德新,你不是说病好后陪我散步吗?我还没来得及给你做最爱吃的凉拌萝卜缨缨菜呀……”妻子代守芳悲恸欲绝,满眼都是罗德新回家后洗衣服、刷碗筷的身影,满耳都是一家三口饭后漫步的笑声!

  故事1、捡来的椅子

  租房办公,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二抽桌,破旧的烂藤椅,车辆大多都有10年以上的车龄……用“简陋”来形容蒲江县教育局机关办公条件,一点都不过分。

  走进罗德新的办公室,一眼便看到他坐的椅子腿上印着的几个字——市招办3231。这是2002年市招办淘汰下来的旧椅子,一共两把,他对面还有一把,是留给客人坐的,但比他坐的要新些。

  在此之前,罗德新和同事们一样,坐的椅子是有多年历史的藤椅,大部分藤条都散开了,挂破不少衣裳,爱美的女同志干脆在靠背上缝一块布。有人实在看不过去了,多次提议:“局长,我们把桌椅换一换要得不?”罗德新却摇摇头:“机关头艰苦点,先把全县的学校‘武装’好再说。”

  其实,政府早在7年前就已审批了9亩地给县教育局修建新办公楼,市教育局也转了不少财政资金到县上。罗德新总是说: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干部们渐渐地理解了他。

  2002年的一天,办公室杨主任听说市招办要淘汰一批沙发椅,他赶紧派人到成都,“卡”了两把拖回来,终于换下了局长那把稀烂的藤椅。

  故事2、最后的晚餐

  8月24日下午4时许,蒲江县教育局的老司机黄云刚正在上班,他的手机突然响起:“老黄呀,5点钟之前请你务必赶到成都,我要请你吃顿饭。”

  “局长今天怎么了?以前连在成都开会都要赶回蒲江吃饭。”黄云刚对此非常吃惊。原来,前些日子,因为没日没夜地工作,罗德新曾对黄云刚说:“你跟着我太辛苦了,等我这阵子忙完了,一定请你吃你最喜欢的清蒸鱼。”老黄没想到,一句玩笑话竟然令局长一直牵挂至今。他从蒲江给他带了一包发糕。

  黄云刚搀扶着局长悄悄溜出病房,选了一家专门卖鱼的餐馆,点了黄最爱吃的鱼。望着日渐消瘦的领导,老黄心如刀绞,他一口都咽不下。“吃呀,凉了就不好吃了。”罗德新亲切地笑着,自己只吃了半块发糕。黄云刚知道局长的心思,勉强动了一下筷子,就再也控制不了,背过脸去,老泪纵横:“局长呀,你都病成这样了,还牵挂着别人干啥嘛……”

  离开餐馆,罗德新提出要去青羊区教育局看看,这里是蒲江结的对子。老黄开着车,穿梭在青羊区的大街小巷,罗德新看着街边的房子和天空。车不敢停下来,因为他发着高烧。等他回到医院时体温已是39.2℃……这是罗德新入院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外的晚餐。从此,就再也没有走出过医院的大门。

  他们眼中的罗德新

  他是个“拼命三郎”

  ——市教育局局长杨伟

  德新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工作忘我。他是个“拼命三郎”!

  大家都知道,蒲江经济基础薄弱。但是在全市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蒲江完成得最快最好。当然这与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老百姓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怎样把蓝图画好,想办法、制定措施、贯彻落实,这些都与德新的努力密不可分。从地质勘探、选址到设计,有的学校他跑了10多次,操了不少心。蒲江县的孩子今天能在环境优美、宽敞明亮的教室读书,德新有非常大的贡献。

  他的儿子患病不幸去世,我们都不知道。还是在春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郝康理带领大家去慰问他时,才从县领导那里得知此事。郝部长紧握他的手说:“你一定要多保重!”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住进了医院都没有跟任何人讲,包括我。

  其实在筹备6月份召开的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期间,他就发病了。但那段时间工作特别紧张,他天天都在忙,我也没有觉察到。一天我有事要找他,打电话到办公室,没人接。后来他来了一个电话,只轻描淡写地说:“我在外面。”在电话中,我们聊了一些工作上的事,其他情况他什么都没有说,我也就没细问,实际上他当时已经在医院。当我从其他人口中得知情况,去医院看他时,他已动了两次手术。他的爱人告诉我“已经转移了”(癌细胞扩散)。我知道他的时间不多了,心里痛啊,眼睁睁看着就要失去这么一个好同志!

  为搞好职业教育,全市提出将职高学费降为同普高一样,不足部分由财政补贴。德新在病床上理出具体思路和办法。他说,要让所有老百姓的孩子们都读得起书,培养和输送一个人,就能扶持一家人,脱贫一户家,同时也为全县的经济腾飞储备了人才。这些想法多好呀!

  第二次去看他时,他坐都不能坐了,还给我谈起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落实到教育上该怎么做?如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这将惠及全市几十万孩子,是一件功德无量、深得老百姓拥护的事,更是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人追求几十年的梦想。我们聊了很久,很开心。哎!没想到没过几天,他就离开了我……

  他是大胆的革新者

  ——蒲江县教育局副局长罗安成

  德新的逝世,让我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同事、好朋友!

  他主持工作之初,全县高中只有56个班,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48%,要“普高”,谈何容易!大家对此有些怀疑。但他说:实现普高是迟早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抢先实施,就能越早让学生受益。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03年,蒲江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由48%提高到96%以上。

  普九、普高我们都走在全市的前列,但幼教发展相对滞后,入园率仅有61%,他又提出了“放开发展幼儿教育,争取率先在蒲江实现十五年普及教育”的目标。

  他大胆改革,以公办民助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幼儿入园率从2002年的60%左右迅速提高到90%以上,实现了幼儿教育的普及,幼教工作迈入全市先进行列。使全县2005年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了从学前三年到高中的十五年普及教育。

  为了节约电,他办公室的空调极少开,冷了就用烤火器。在和病魔作斗争的100多天里,我们提出派人轮流护理,他坚决不同意:“机关人手紧,事情多,你们把工作做好了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看见他每况愈下的身体,我们都很揪心、很无助,企盼上苍开眼,出现奇迹。高烧持续不退的时候,他晚上几乎无法入睡,却乐观地说是药物反应,过了就对了。

  化疗开始后,他的身体明显消瘦,说话吃力,但仍很坚强、乐观。去看他的同志在他面前强忍悲痛,但一走出病房有的眼泪长流,有的失声痛哭。

  由于延误了最佳治疗期,虽然进行了两次手术和化疗,也没能挽留住德新的生命。他走后,我在车内发现大包大包的“胆舒”胶囊,他正是靠这些药与疼痛作抗争的。“如果能及时诊断治疗,结肠癌是完全有可能治愈的。”医生们的话让我们更加难受和内疚。

  他总把手伸给别人

  ——寿安中学校长雷德健

  德新走了,尽管有许多的遗憾,但在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已经感受到他博大的胸襟。他用爱与责任为我们擎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德新常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把每一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他当教师时,总能将枯燥的教学演绎成生动形象的范例,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他家的厨房就是学生的厨房,学生的鸡蛋,他煮;学生的药,他熬;学生的饭菜,他热。学生生病了,他总是嘘寒问暖;学生有困难了,他总是雪中送炭。

  他就像一个兄长,一个朋友,他知道你在想什么,总是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记得有一次学校分配住房,实行量化打分,他的分数处在前列。当时学校一个年轻老师要结婚却苦于没有住房,于是他主动将机会让给了那位教师。2004年春节,退休教师汪世杰老人因胃出血住进医院。德新在成都开完会,听说这件事后,顾不上回家,立即赶到医院看望……

  作为县教育局长,他心里始终装着大局。为在全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他经常深入学校调研,和基层老师一起讨论、研究,怎样才能“招得进、留得住、教得好”。教室、宿舍不够怎么办?走后勤社会化道路!师资技能怎么提高?走校本教研和专业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他深知,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教育必须走在前面。

  如果把教师比作蜡烛,他就是那最亮的一束;如果把教师比作春蚕,他就是那最勤劳的一只。蜡烛已灭,春蚕丝尽,但他短暂而永恒的一生却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句话作了生动的注释。

  他让我找到家的感觉

  ——蒲中实验学校教师杨春英

  我没有亲眼看到雷锋做好事,但我从罗局长的身上看到了雷锋的影子。

  一个学生家里特别困难,家人想尽了办法也难以维持孩子的生活开支。如果不解决,这个孩子将面临着永远离开学校。班主任将情况反映给他后,他立即告诫一定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千万不能让他失学,并决定每月从不多的工资中拿出30元给这个孩子做生活费,还让班主任保密,就这样一直到毕业。这件事说说容易,做起来却很困难。如果他的心中没有学生,没有学校,没有党的教育事业,恐怕是不容易做到的。

  罗局长关心教师疾苦的高贵品质更让我们难以忘怀。2000年9月,我和爱人举家从远隔千里的外地应聘到蒲江鹤山中学。由于开学,工作比较忙,没时间回去拉家具,又不想给学校找麻烦,因此一家三口就打地铺。这件事被校长和已任副局长的他知道了,亲自到家里来看望我们,并送来了棕垫以解燃眉之急。罗局长还多次打电话询问我们的生活情况和工作情况,让我们在异地他乡找到了家的感觉。

  1996年,牟碧仙老师的儿子刚考上大学。由于工资不高,爱人又下岗在家,要供养一个大学生比较困难。时任校长的罗局长不知从哪里得知情况,便主动询问,并从经济上给予补助。在以后的几年里,罗局长还多次询问她家经济、生活状况,有困难及时帮助解决。牟老师一家感动不已,一直想找个机会报答他。可每次他的回答都是“我不在家”。

  罗局长走了,但是我们每一个与他相处过的人,每一个同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每一个接受过他关心和帮助的学生、老师都不会忘记他。一个人为钟爱的事业奋斗一天,足见其决心;奋斗一年,足见其信念;奋斗几十年,足见其人生!罗局长就是这样的人。

  采访后记

  代大姐 您保重!

  接到采访任务时,我并不知道罗德新是何许人。在去蒲江的车上向人打听,他的先进事迹和个人经历立刻深深震撼了我。

  接下来的采访,满耳听到的都是有关罗德新的感人事迹,言语中充满留恋和惋惜。眼泪也不由自主地涌了一次又一次。是呀,千辛万苦刚将儿子送入大学校门,病魔就无情地夺走了夫妇俩的希望;正当人生最富有意义的年龄,病魔又来侵袭他……

  原本想采访罗德新的妻子,然而我知道,原本拥有幸福的家庭,却先后失去自己的儿子和丈夫,这样的打击搁到谁身上都是难以承受的。这个时候,关心和安慰虽然重要,但我想,不去打扰她让她安静些也许是更好的选择。我于是放弃了去采访她的念头,这里只想通过我的文字轻轻地对她说:注意身体,您多保重!

  回成都后,朋友、同事、家人问我在忙些什么,我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罗德新的一个个故事。开始,听者大都不相信有这样的教育局长。但听完我细细讲述后,他们都真实地流泪了……其实,从教师、校长到局长,罗德新的一生都很平凡。正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许多不平凡的事,才感动着我们,影响着我们!

  徐水铭 刘薇 本报记者 徐莉丽 摄影 王熙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