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轻舟已过万重山——县域经济发展之“襄城速度”探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04:59 大河网-河南日报

  

轻舟已过万重山——县域经济发展之“襄城速度”探秘

  

轻舟已过万重山——县域经济发展之“襄城速度”探秘

  

轻舟已过万重山——县域经济发展之“襄城速度”探秘
2006年3月,随着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一个崭新的名词出现在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者的视野,并被媒体频频引用。这个名词就是:襄城速度。

  什么是襄城速度?襄城速度的独特之处在哪里?襄城速度是怎么形成的?随着记者深入到襄城大地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工地和社会事业发展场景,一连串的疑问一一破解。

  襄城速度的内涵

  从2002年到2005年三年的时间里,襄城县GDP由35亿元增长到85亿元,增长了近1.5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8300万元增长到1.65亿元,整整翻了一番。

  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序中,2003年和2005年该县连续两次被评为经济发展“十快县”,位次由2001年的第73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36位,四年时间前移了37个位次。在第五届全国中部六省百强县(市)评比中,襄城位居第58名,成为综合竞争力呈上升趋势的9个县(市)之一;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襄城位次由2001年的第700位跃升到2005年的第319位。

  2005年,襄城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39.9亿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3年的30.6∶35.8∶33.6优化为24.5∶51.6∶23.9,第二产业首次超过一、三产业总和,确立了主导地位。传统农业大县初步实现了向工业大县、工业强县“鲤鱼跃龙门”式的跨越。

  今年前三季度,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预计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6亿元,同比增长16.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5亿元,同比增长22.6%;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8亿元,同比增长47.9%。

  与此同时,襄城县的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水平,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保持了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29元,比2002年增加3802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3244元,比2002年增加937元。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23.1%。

  襄城速度的外延

  ——工业建设突飞猛进。近年来,该县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坚持开发与转化互动,大力发展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走科学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打造豫中南最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先后引进了6家投资均在千万元以上的纺织企业,形成了20万锭的生产规模,催生了纺织产业集群,形成了从纺到织再到制衣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全县建成煤焦化工、民营经济、高新技术三个工业聚集区,入驻企业达到3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涉及煤炭、化工、纺织、建材、机电、制药、食品等多个行业,打造了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襄城新的工业集群。

  ——农业经济不断壮大。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逐步形成了东部优质粮、北部优质烟、中部蔬菜种植、西南部畜牧饲养的块状农业产业带。退耕还林和林网改造三年投入资金3660万元,顺利通过省级高标准平原绿化验收,全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工程显著,是全国14个大豆种植示范县之一,也是全省惟一的植保药械示范县。畜牧饲养业发展迅速,被列为全省京广沿线瘦肉型猪优势产区和中原肉牛带优势产区。面粉加工、“三粉”加工以及蔬菜贮藏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烟叶生产喜获丰收,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完成烟叶收购1100多万公斤,实现烟叶税收2500余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工作连续三年获许昌市第一,连续三年夺得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通过经营城市,在没有增加群众负担和有限财力支持的情况下,四年融资13亿多元,开工建设城建项目162个,硬化、新修、打通56条城区道路,形成了五纵六横的城市道路框架。规划建设了城东行政区和北部商贸区,新修了北二环路、东环路和汝河二桥,城区面积由2002年的10平方公里扩大到了15平方公里。

  ——公路建设四通八达。公路交通四年总投资6.365亿元,新修和改建公路750公里,许平南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过境国道省道全部修复拓宽,绝大部分行政村通上了柏油路,初步形成了以过境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撑的交通公路网络,公交车辆到达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教育发展一枝独秀。实施了以3所高中、20所初中、100所中心小学建设为核心的教育强县“321工程”。目前,襄城高中已完成投资1.2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已完工,并顺利进入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行列,在校学生达到6000人,正在向国家级示范高中冲刺。总投资1.2亿元的县实验高中也已经投入了使用,招生规模同样达到6000人,正在争取成为省示范性高中。县三高的职业教育卓有成效,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005年全县普通高中入学率为5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2006年达到81%,提前实现了“十一五”目标。

  襄城速度是怎么“炼”出来的之决策者说——

  抢抓机遇谋发展

  “就是牺牲我们这一届班子,也要把襄城发展的基础打牢。”

  这句全县干部群众耳熟能详的话,是2002年年底襄城县委新班子公开亮相时,县委书记崔国欣代表县委班子向全县人民做出的承诺。“牺牲”的意思,是不搞政绩工程,不考虑个人得失,一心一意,踏踏实实地为襄城经济的腾飞做好打基础的工作。

  当时,襄城传统农业强县的光环逐渐暗淡,工业基础薄弱的“短腿”问题日益突出;而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仍然沐浴在因烟叶财政而闻名的“金襄县”的余晖里,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搞工业屡屡失败的“恐工症”里,不愿或者不敢提及强县富民的工业化选择。

  新班子振聋发聩地提出,襄城要摆脱落后面貌,加快发展,决不能回避工业发展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牢固确立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体系里的主导地位。并果断提出要依托自然资源实现工业突破、工业强县目标,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努力为襄城工业腾飞夯实基础。

  崔国欣回忆说,面对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干部群众谈工色变的不利局面,县委、县政府班子通过科学分析,认为襄城实施工业突破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首先国家大的发展环境是处于新的经济发展周期的上升期,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为襄城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打造能源及其延伸工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其次是海外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为襄城发挥自身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优质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第三,全国性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为襄城县发挥后发优势,努力打造绿色生态产业提供了良好机遇;此外,襄城还具有优越的区位和地理优势。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更新观念,敢闯敢试;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发展方略确定以后,襄城县迅速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大变革。深入开展思想大讨论,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把全年目标任务量化分解,细化到人,严格奖惩,对成绩突出者提拔重用……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到有多少事找多少钱,干大事、创大业,敢冒险、创一流,逐渐成为襄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不甘落后,不事张扬,卧薪尝胆,艰苦创业”,日益成为襄城上上下下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县长蔡全法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个发动机,这个发动机启动之后,襄城速度便由小到大,逐渐孕育成长起来。

  在充分的思想动员之后,襄城县的决策者们得心应手地运用起一系列经济发展手段。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抓手,把实施“创业工程”作为统揽全局的系统工程,以项目建设为核心,每年开展一个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全县上下不甘落后,拼搏争先。自2003年以来相继开展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年”、“项目建设年”、“项目攻坚年”、“招商引资年”,共新上500万元以上项目384个,翻开了襄城经济发展波澜壮阔的一页。

  襄城速度是怎么“炼”出来的之干部说——

  提高效能促发展

  “现在当干部的压力是越来越大了。”说这话的时候,襄城县麦岭镇党委副书记柴旭胜风尘仆仆刚从水坑刘村赶回来。村上一户村民出现宅基地纠纷,他成为解决这起纠纷的责任人。“我为这事整整跑了八趟,总算有了眉目,马上得向书记回报。”

  “回报”,现在是襄城县机关干部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这是该县正在开展的“提高效能、整治平庸”活动中引入的新的工作机制,它与传统的“汇报”不同。在该县,主管领导不再只是听取最终“汇报”,而是就所交办的事项及时和承办人沟通,通过信息回流,及时了解工作动态。

  “干部作风问题,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决策得以贯彻落实的前提和关键。”崔国欣说,为此,该县把提高行政效能、改变干部作风,作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提出了一个“治庸计划”,列出了20条重点整治现象:工作不主动,没有创新意识,对分管的部门和单位没有明确工作目标,没有规划和工作思路的;工作效率低,工作任务完成一般,群众满意度低的;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出现问题不主动承担责任的等等。

  治庸计划所列的20条现象,从纪律、制度、作风、能力,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人人对号入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柴旭胜称之为“襄城20条”。他说:“‘襄城20条’成了全县党员干部对照检查自己的一面镜子。有了这面镜子,感觉责任比以前更明确了,压力更大了。”

  为使治庸计划取得实效,该县打破论资排辈,实行“论功行赏”,干与不干、干好干坏在组织任用、奖励报酬上拉开距离。同时强化监管措施,由县纪检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制订出配套方案和考核标准,严格督察。

  “整治平庸、提升效能”活动的目的是,在襄城县形成强有力的用人和奖励的积极导向机制,营造“人人谋发展,个个讲贡献”的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从而有力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活动开展半年多来,已经初见成效。超凡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其生产经营活动常与方方面面打交道。“现在管理部门都是上门服务,还主动征求意见,俺连路也不用跑了。”公司董事长孙长记说。群众到党委、政府部门办事,体会到了热情服务。城关镇居民张三喜到计生办办事,工作人员为他端来了茶水。张三喜笑着说:“当时真有点受宠若惊。”

  襄城速度是怎么“炼”出来的之群众说——

  以人为本抓发展

  “金襄历史久,改革更上一层楼。城镇建设大发展,创收,不尽财源滚滚流。城乡面貌变,幽雅花园载绿洲,背街小巷连大道,好走,梦里笑醒喜心头。”

  这首南乡子词的作者,是襄城县城关镇民主街68岁的老艺人崔全波。几年来,对城市变化感受最深的就是崔全波这些老居民。

  崔全波至今还清晰地记得,2003年以前街区内的道路是雨天一街水,晴天一街泥,就在那一年,街里的七条道路全部修成了宽敞的水泥路,竣工那一天,居民自发搞起了隆重的庆典,也让镇上的干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2002年8月,襄城县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确立了一切工作以人民利益为重的指导思想,把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实。2003年年初,县委对全县科级干部出了一道特殊试题,由民政部门在全县农村挑出负担大、致富无门的困难家庭,同每一位科级以上干部结“穷亲”,组成帮扶对子,让干部真正深入基层体验群众的疾苦,联系干群血肉感情。

  通过认真的甄选配对,当年全县有近700户困难群众结上了“官亲”。点燃了700个发展的希望,温暖的却是70万基层群众的心,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温暖。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县城区街道脏乱差的问题,2003年春节刚过完,县委、县政府就把背街小巷道路改造工程提到了议事日程,投资400万元,把城区21条背街小巷全部修成平坦的水泥路。

  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消除城乡居民受教育不平等现象,努力让绝大多数的农民子女能够读上高中,县委、县政府先后投资数亿元,完成了一高、二高、三高的扩建改造,整合建设了17所高标准寄宿制初中,完成了65所小学的合并迁建任务,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2006年,县里主要领导又发起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县级“成就未来助学基金会”,对优秀的高中和大学贫困学子实施救助,保障了困难家庭的孩子不失学、上得起学。

  ……

  正如该县一位老宣传干部所说,为什么襄城能够实现和谐的持续快速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摈弃了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增长的偏差,是其中最大的秘密。

  襄城速度是怎么“炼”出来的之企业说——

  优化环境为发展

  2005年春节,伴随着新年的钟声,带有港资成分的天一针织厂正式落户襄城。

  这个项目投资4000万元,主要从事出口针织加工业务。投资商曾先后到郏县、洛阳、南阳等地考察论证,但在与襄城县企业发展服务部门的负责人接洽后,从项目洽谈到厂址选定,从企业注册到设备安装,短短40天时间,企业就投入了试生产。

  正月初一那天,政府还送来了饺子,与企业工人共吃年饭。项目负责人感慨地说,“襄城县没有把企业当外人,有关部门工作作风雷厉风行,一点不拖泥带水,让人领略了政府的效能。”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加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多年来,襄城县委、县政府致力于改善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努力把襄城打造成吸引投资的洼地、招揽人才的高地、发展企业的福地。

  四年多来,该县先后融资近20亿元,开工建设城建和公路项目数百个。大力实施城市文明创建工作,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市民素质,连年在许昌市创三城和碧水蓝天工程评比中名列前茅,全县的城市品位得到明显提升。另一方面,在把硬环境做硬的同时,把软环境做优,在全县范围内推行无缝式全程跟踪服务,使外商能够放心投资、放胆发展,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

  该县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项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机制,设立了行政效能监察投诉中心,营造出“亲商、安商、富商、助商”的优良环境。

  在每个重大招商项目开始实施时,县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同步介入,成立了专门的协调服务小组,实行24小时驻厂办公,对项目的投资、建设全程跟踪服务,做到“一般事项直接办、特殊事项承诺办、重大事项联合办”,厂院以内的事由企业负责、厂院以外的事由政府负责。

  襄城人招商引资的诚意不断地感动着投资者,投资者在得到企业发展、回报丰厚的利益后,吸引来更多的投资项目。这样的良性循环日复一日地在襄城上演着。河南金贝金刚石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超细颗粒金刚石的企业,使建设者当初把厂子建在湛北乡就是基于当地领导的热情邀请。在建设的过程中又被地方上渴求发展经济的执著所打动,亲自到北京帮乡里招商,到今年又有四个相关项目落户湛北乡,成为以商招商的典范。

  “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襄城形象”。四年多来,一个个项目落地开花,一个个工程成功上马,印证着襄城人招商引资时的承诺,将襄城县招商引资的品牌越擦越亮,同时也将襄城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供图:襄城县委宣传部摄影:叶鹏飞杜保军)

  本报记者张华君本报通讯员卢黎明于自奎

  现代化的纺织车间

  焦化循环工业园

  紫云山门

  【县域经济档案】

  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一类县,全国14个大豆种植示范县之一,全省惟一的植保药械示范县,2003年、2004年、2005年河南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杯三连冠,2003年、2005年连续两届全省县域经济表彰大会“十快县”。

  【县域远景规划】

  “十一五”时期,襄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实施“创业工程”,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坚持优先发展工业,提升城镇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和谐襄城;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宏观经济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十一五”末,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进入全省30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

  ——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左右。

  ——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人民生活主要预期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左右,五年累计安排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万人以上;累计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35万人次,劳务经济收入达到20亿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