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丹心 一 点 为君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10:15 红网-湖南日报

  文/图 蔡 红

  在全国餐饮业界,能称为烹饪大师的厨师为数不多,而作为大师同时又是画家的更是凤毛麟角,湘菜大师张志君称得上这当中的出类拔萃者。

  张志君,字“岚峰”,1956年出生于湖南祁阳,结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研

究生班,现任湖南省委九所宾馆总经理。

   ●君子志庖厨●

  1989年,湖南电视台为张大师拍摄了人物专访《君子志庖厨》,节目播出之后,一位诗人欣然吟诗赞颂:十年辛苦谁解味,烹得佳肴入画来。

  张志君喜欢这个标题,更欣赏这种人生态度。

  张大师从小就酷爱画画,即使上山放牛,也要用木棍在地上作画。高中毕业时,他被推荐到衡阳市饮食公司参加工作,接下来,他进了“实验餐厅”,接受正规的厨艺培训,白天实践操作,晚上学习理论。他刻苦钻研菜品的成分、配料、烹调成型等课题,练习厨房的全套工夫。几年时间下来,无论是刀功、选料、炒菜,还是食雕、冷拼,他都在同行中崭露头角。1975年,因成绩突出,被选调入省委接待处,尔后,成为湘菜大师石荫祥的入室弟子。

  那段时间,他也没忘画画。每天晚上厨房熄火、大家都休息后,他总是静悄悄地拿出画板练笔作画。很多人不理解:一个厨师画什么画啊?画好了又能怎样?张志君暗下决心:30岁时一定要在展厅看到自己的画。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套用一句:烹饪也是凝固的音乐,物化了的艺术?饮誉全球的法式大餐为何屡获世人青睐?因为,法式大厨本身也多是艺术家。

  正是因了良好的艺术修养,使得张志君触类旁通,做菜时特别注重菜品的美味、美色、美形、美器的全方位结合,注重菜品的营养性与艺术的高度统一,注重菜品的文化内涵与餐厅布置的和谐统一,并把中国“汉代养生”作为烹饪科研项目进行专题研究。

  1988年5月18日,全国第二届烹饪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张志君以花色冷拼“锦上添花”和鲜嫩香辣的“软蒸火夹鳜鱼”夺得两枚金牌,实现了湘菜在全国烹饪大赛“零的突破”。那时,他年仅31岁。

  2001年,他发明的“西汉龙锅”获得国家专利,并于2002年获日内瓦国际专利成果博览会金奖。2001年12月,张志君荣获“中国烹饪大师”的称号。

  “岚峰堂” 里一主人●

  仲秋季节的一个午后,记者再度拜访张大师。秋阳斜斜地照在窗台上,窗外丹桂飘香。记者问:张大师,“蔬菜作画”是怎么回事?

  “书画,是不拘泥于形式的。当然,也不同于现时风靡一时的所谓行为艺术”。张大师侃侃而谈。“我学画画只是业余爱好,国画与中国菜有很多相通之处,像追求天人合一,率真、自然等等。陶冶性情是主要的,我还想通过绘画琢磨一些菜品的品相的提升”。

  “在工作中,我发现斜剖的茄子柔软,容易吸墨,纤维参差,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是最为理想的画笔。其次,削尖的胡萝卜适于勾勒,西生菜适合沾刷”。这些奇思妙想,不经意间开创了国画艺术的又一个先河。

  1985年,张志君拜师著名画家何海霞,从油画转而专攻中国山水画。他还多次向黄永玉大师求教,先后得到过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罗公柳教授的指点。经过近20年的努力,他的画艺日臻成熟,尤以山水作品见长,仔细品味,其笔墨劲健畅达,气势雄浑开阔,意境深邃。

  1999年12月张志君应邀赴台湾举办“汉代养生美食讲座”。这一次,应主办方的要求,他现场表演了“蔬菜作画”绝技。只见他面对大幅宣纸,运气凝神,潇洒运笔、巧妙布局,手握削尖的胡萝卜“笔”,沾墨勾勒出细致的树影,再用饱蕴颜料的天津白菜轻扫山雾……仅仅15分钟,妙手丹青书就了一幅水墨画《秋韵》。在场人士无不折服赞叹。台湾数十家广播电视台、报纸杂志竞相报道……宝岛台湾瞬间掀起了一股“张志君热”。

  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秦孝仪欣然评价:“画人自画人,庖人自庖人,固比比也。至于画人而兼庖人,特未之前闻。”

  随后,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栏目也专题报道了张大师的“两艺”,央视记者盛赞:画家厨师,全国唯一,蔬菜作画,中华一绝。

   ●大师话湘菜●

  作为在理论和实践上均颇有建树的湘菜大师兼中国画画家,张志君关于湘菜的思考也很有见地。首先,他高度评价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组织的中国湘菜美食文化节,而且将整个活动提升到湘菜长期、大规模的产业化扩张的高度来考量,特别对9月22-26日在长沙、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海南举办的“六地联动,共推湘菜”活动所取得的成效,深表赞同。

  “要推广品牌,必须要制造轰动效应,自己的品牌自己不主动推广,等于是一碗好菜没有端上台面。湘菜的品牌具有国际影响力,从毛主席用湘菜招待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始,湘菜已经成为‘中国菜’的代名词,如何盘活‘湘’字品牌,除了业内人士的敬业和不断创新,借助传媒的优势也十分重要,这是湘菜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湘菜产业要发展、要做大,就要做文化、做品牌、做规模。在做好文化的同时,还要推出自己的品牌,在规模上要有一定的影响,最好是能形成湘菜产业连锁。湘鄂情、冰火楼、金太阳等,能在长沙众多的餐饮企业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特色,就是在文化、品牌、规模上做得比较好的范例。

  湘菜要发展,要形成产业,还必须解决一个标准问题。肯德鸡、麦当劳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立足长沙餐饮市场并迅猛发展,就是因为有个标准。而湘菜基本上是靠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出来的。这里所说的标准,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湘菜都按同一标准制作,而是要求一些普通湘菜都要有个基本的标准化。”

  张志君称,湘菜产业不一定就只指餐馆,应是湘菜从生产、加工到食用形成的一个链,这才是产业。川菜在这方面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比如说四川的火锅,从火锅底料到配料到调味品等都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产业链,随着四川火锅的出名,产业链里的相关产品也同时迅猛地发展起来。

  对于湘菜如何走向全国,他认为,湘菜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核心竞争力,要寻求大的突破,必须走“大融合”和“求变”的路,要采取“拿来主义”的姿态,兼收并蓄其他菜系的特点。其次,注意在创新中保持湘菜的基本元素。湘菜的根本在变革中不能丢,立足湘菜的根和本,才能赢得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作为湘菜大师,张志君一直把“湘菜出湘、湘行天下”作为奉行的主张。他说:80年代,粤菜一统天下;90年代,川菜火遍全国;90年代后期,杭帮菜引领潮流;而今,湘菜一马当先,呈现出独领风骚、湘行天下的势头。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多样的物产资源、完备娴熟的烹饪技法、琳琅满目的特色佳肴,已注定了湘菜风行天下的大势。他大胆预言:在今后十年内甚至更长的时期,湘菜的风行,将掀起中国餐饮界“第四次浪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