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认识成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8日04:08 深圳特区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认识成果

  ——在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作出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开拓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新视野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六中全会的这一重大判断,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视野。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关于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社会的构想,已经包含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本质及其主要特征的构想之中了。

  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特征,特别是落后国家革命成功后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应当是什么样子的论述,包含了和谐社会的构想。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毛泽东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新进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及其主要特征的认识。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和新要求、新形势、新特点,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认为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性质,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这一阐述无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主要特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

  总之,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和理论,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主要特征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基于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和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基本特征认识的深化,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及其基本特征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开辟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在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开辟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正确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指导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发展提到了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高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指导思想有了新的升华。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科学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新特征,充分认识面向21世纪的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把握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各种共同性问题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任务,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清晰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走向图”,这些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指导思想,是对党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提升了对执政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新高度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全力以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要实现执政的任务,就需要构建和谐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主要议题,摆在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求全党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它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我们要从完成党的执政的历史使命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