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谷香何以醉心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8日09:17 沈阳网-沈阳日报

  编者按金秋到,农家笑。在我市的八个区县的农家院里,到处是黄澄澄的玉米,到处飘着稻谷香。今年虽说遭了低温、伏旱、秋吊等自然灾害,但依靠科技选品种,面对市场抓调整,农业生产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收成,农民遭灾不减收。资料显示:今年前九个月,全市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2.3%%。

  为更好地展示沈阳农业在“开放年”中取得的成果,全面反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

实效,从今天起,本报推出“金秋时节看调整系列报道”。

  “俗话说,‘天旱收一半,遇涝收不到。’尤其是今年,正值玉米出绒、受粉和灌浆期,遇上了久旱无雨,减产是板上钉钉的事。然而,咱家的玉米虽说减产了,但每亩还增收了200来元!”10月26日,沈北新区财落镇南四家子村农民刘玉贵,一说起今年的收成,喜上眉梢。

  经过与王辉等种植示范大户算账对比,刘玉贵种植的15亩“丹玉69”玉米,亩产为923.5公斤,每公斤多卖了0.2元。王辉种植的15亩常规玉米,亩产才896.9公斤。

  种玉米,优良品种成首选

  “咱区现有耕地面积63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近40万亩,水稻17万亩。过去,种的都是老品种,没市场。

  现在,农民选择销路好、价格优的品种,增收潜力较大。”倡导引种新品种的新城子乡政府科教股干部杨志强说。

  现场记事:今年备耕时节,杨志强从省种子管理局获悉,“丹玉69”玉米新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好、抗旱性强、市场抢手的特点。他立即向农民推荐。

  为了让农民尽快掌握玉米种植新技术,他到种植“丹玉69”玉米的重点村巡回讲课,介绍种植技术、平衡施肥等重要环节。他先后到5个种植玉米的大村去讲课、示范,大村影响小村,进而又辐射到周边的虎石台、财落、黄家等乡镇。

  采访手记:沈北新区今年种植的2万多亩“丹玉69”、“东丹60”和“富友9号”等新品种玉米,因市场行情好,刚收获就出手,农民遭灾不减收,仅增值部分就给农民带来了400万元的收入。

  今年,全市农作物播种99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08.46万亩,而在359万亩玉米中,有95%%以上选用了市场对路的优良品种和专用品种,优良品种率提高了10%%左右。

  好品质,农民增收的秘方

  现场记事一:“咱家的水田,平均亩增产100多公斤,多收入2万多元!这多亏了增收的秘诀。”“啥秘诀?今年,咱区重点推广的水稻良种沈仙6、沈仙8、辽星1号,不仅米质好,产量高,而且订单收购供不应求。”苏家屯区农民水稻种植大户刘宏军,捧着金灿灿的水稻高兴地说。

  现场记事二:在辽中县四方台镇,农民李洪义说起了自己的经历。咱这儿家家种水稻。别人插秧,他也插秧;别人收稻,他也收稻。可他家的水稻一公斤就比别人少卖了两角多钱,一亩地就差200来元。他拉着收粮人的手不放,非要人家说个明白不可。结果,一家抓一把,一比较,他没词了。人家种的是新品种,差在品质上。于是,他铁了心:“明年咱也要上新品种!”

  采访手记:我市现有符合标准化生产的良田630多万亩,农民已引入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高油大豆、高产水稻等30多个新品种,它们都是农民增收的好帮手。在全市的237万亩水田中,市场走俏的优良品种达95%%以上。而且,还都有订单,全市订单生产面积达500多万亩。本报记者赵永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