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出生众星捧月,“临终关怀”缺关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8日11:58 新华网

  一位老人正处于胃癌晚期,脾气暴躁,骂骂咧咧,大呼小叫。护士端饭来喂他,被他蛮横地打翻;医生给他打针,他大叫“医生要害死我”。对此,护士们轮番走到他床边,轻声细语地陪他聊天,给他刮胡子、擦身。几天过后,老人心境平和下来,垂下眼帘,静静离世。

  这是近日记者在上海首家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医院——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安宁病区”看到的情景。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赡养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作为老年人照料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临终关怀”服务本身也还需要社会关怀。

  被生者遗忘的角落

  在很多时候,“安宁病区”是一个几乎被生者遗忘的角落。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张彤说,几乎有一半的临终老人,较少得到晚辈们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常常陷入孤独、痛苦和思念当中。

  曾经在儿童医院工作过的她说,这两类医院的反差实在太大了。“在儿童医院,每天还不到探望时间,门口已经排起长长的队伍,尽管医生反复叮嘱家长不能带过多零食给孩子,但许多家长还是大包小包地屡屡超标。医院出租15元一张的躺椅给陪夜的父母,总是供不应求。而在老年医院,一年到头总是静悄悄的,很少看到家属踊跃探望的热闹场面;病人嘴馋时,只能让护士帮忙到外面买点东西。医院两元钱就可租睡的躺椅,似乎永远躺在角落里无人问津。”

  医护人员的心情长期处于“灰色状态”

  “我昨天晚饭吃得要比中午多。”一个早晨,住在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病区”2床的阿婆笑着对前去查房的护士长谢懿珍说。谢懿珍微笑着俯下身去,用手轻抚病人的额头,眼里流露出无限关切。她说,最让人高兴的事情莫过于听病人主动说“多吃了一点”“睡好了一点”。虽然知道病人来日无多,但能让他们多活一天还是好的。

  “安宁病区”现有3名医生、7名护士。护士们的最主要工作是让病人从容面对生与死,她们如同儿女对待父母亲一样,谈家常、谈天气、谈人生、谈生老病死。护士们还要学会倾听,听临终病人诉说自己的情况和最后的要求。

  这些医护人员的心情常常陷入一种“灰色状态”。谢懿珍在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已有10年,有350多名病人在她的护理下平静离世。目睹了太多死亡场景的她说:“看到病人临死的样子,我会感到恐惧。我心里满是同情、恐惧,人总是闷闷不乐。”

  在上海另一家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新华宁养医院,一位护士说:“普通医院的医生、护士都是愉快地看着病人康复出院,而我们却是目送他们走向死亡,感觉很压抑。”

  “临终关怀”也需要被关怀

  1995年至今,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病区”的病床数从最初的7张增加到40张。在上海,已有26家红十字老年护理医院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

  “上海每年有2.5万名到3万名病人死于各种恶性肿瘤,而能享受到临终关怀服务的人群比例还太小。”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庞连智说。新华宁养医院相关负责人坦言:“在大量的社会需求面前,我们目前的服务面还太狭窄,我们呼唤政府部门和慈善机构的支持。”

  专家指出,关怀“临终关怀”,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更需要政府部门支持和引导“临终关怀”公益事业的发展。当前,一方面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进入“临终关怀”服务领域;另一方面,可充分整合社区卫生资源,办好老年人家庭病床,让“临终关怀”理念深入人心。

  (记者叶锋刘丹)新华社上海10月27日专电相关新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