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秋”趣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9日03:12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三秋”趣事
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穿梭于胶州广袤的原野,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和机器的轰鸣声。期间,也耳闻目睹了“三秋”生产的几则趣事。

  “懒汉技术”不耕田

  10月6日,胶州铺集镇万亩粮食生产示范田内,玉米联合收割机、小麦旋耕播种机来

回穿梭,农民的谈话声、欢笑声、机器响声构成了一幅热闹的三秋生产图。

  在巩家庄村张坤礼的田地里,玉米联合收割机将一棵棵玉米秸迅速卷起,玉米棒子经传送带送入粮仓,秸秆被粉碎成细末均匀地吐在地上。远处小麦旋耕播种机旋耕土地后将小麦种子同步埋在地下。“机收玉米就是省劲儿,以前三亩多地得折腾四、五天,现在两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张坤礼高兴地说。

  种小麦,先耕田,再耙地,是多年来当地农民的老传统,但现在这个老传统正在逐年打破。停在地头观看的邻居王焕春扒开土地看看种子的深浅,他连连点头,“这种懒办法真不错,深浅也合适。”

  “什么懒办法。这叫保护性耕作,粉碎的秸秆一方面可以保墒,另一方面也是很好的有机肥料,既可以节省一部分化肥钱,又可以增强地力提高产量。”

  据了解,胶州市今年共种植玉米36万亩,目前已收获24.3万亩,机收面积已达到9.7万亩,机收率达到40.1%,保护性耕作达到1.1万亩,到2008年该市将完成15万亩的保护性耕作任务。

  三亩蔬菜顶一个工人

  10月4日,记者来到洋河镇朱季村,这里的“三秋”生产显得格外安静。该镇负责同志介绍说,该村2000亩土地有1100多亩常年种植订单蔬菜,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也大大提高了土地效益。在该村青萝卜种植基地,只见一排排小拱棚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耀眼的光芒,棚内青萝卜已有刀把儿一样粗细。正在查看萝卜长势的村民王元希介绍说,“这是今年第二茬萝卜,到11月中旬就可以上市,全部销往烟台、威海等地的加工企业。第一茬萝卜已经在9月上旬卖完,从种到收只用55天,3亩多地纯收入达到5000多元。倒出地来,明年正月底再种荷兰土豆。今年春我种的土豆亩产5000斤左右,每亩纯收入1500元以上。这样两茬萝卜一茬土豆,每亩纯收入超过5000元,种3亩菜能顶一个工人的收入。”他的脸上写满得意的微笑。

  像王元希一样,今年胶州市近20万农民种植了40多万亩蔬菜,蔬菜已经成为胶州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2005年胶州市被列为全国第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后,该市依托水源条件好、具有蔬菜种植经验的大沽河、胶莱河、墨水河、洋河、胶河等五大河流域,不断做大蔬菜产业。并在胶莱、胶北等7个乡镇规划建设了15万亩高效蔬菜种植示范区,并从2006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投入400万元用于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技术推广等,到2008年实现全市蔬菜总产量超过200万吨,农民亩均增收1800元。目前,该市已经形成了“胶西土豆”、“胶莱大姜”、“三里河白菜”、“洋河青萝卜”等蔬菜产业基地。

  党员干部助秋收

  今年,胶州九龙镇十五里夼村的高祀海在村干部、党员的帮助下,10月3日一天就把2亩多玉米收到了家,村干部还帮助他浇灌了田地,种完了小麦,了却了高祀海最大的一桩心事。

  高祀海一家生活困难,妻子和儿子均残疾,每年的秋收成了他最大的心事。常常自己一个人在田间忙碌,两个星期都忙不完秋收,延误了小麦播种日期是常事。今年的党员干部队伍助收队帮他解决了困难。

  像高祀海一样,今年胶州市300多户三秋困难户或残疾家庭都在各级党员干部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秋收工作。活跃在田间地头的20多支党员干部组成的三秋服务队,成为胶州田间地头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梁学勇 任献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