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新三篇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9日10:21 东方网

  吴兴人作品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发明和蒸气机和电的发明一样,改变了人类生活。有一本书叫《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其中就把网络时代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改变,比之于蒸气机的发明引出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剧烈变化。这种变化包含了信息源的变化。

  互联网进入人们的生活,它不仅成为一种工具,而且正在演化为一种政治。网络媒

体的出现,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新的一页。网络时代的世界,是信息爆炸、个性张扬的世界,是智慧闪烁、创新泉涌的世界。虚拟世界,别有洞天。一进入网络,在人们面前呈现一派无比丰富、无比活跃、无比鲜美的新天地。即时的信息传播,开放的思维方式,多元的价值观念,交互的创新意识,包容的承受心态,激扬的文字表达,多维的视听景象,把网友们深深地吸引住,舍不得离开。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新闻评论应运而生,且呈勃兴之势。它的发展势头,一天比一天看好。网络新闻评论是网络媒体就当前新闻事件或事态发表评价性意见,是互联网上的宣传工作的一种别开生面的锐利武器。网络评论和传统媒体的评论相比,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网络评论能及时把握社会的思想动向,敏锐地捕捉倾向性的有前瞻性的问题,研究分析其产生的缘由、发展趋势和社会影响,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小见大,点到为止。实践证明,近四年来,网络评论的发展,已起到了传统媒体所不能承担的作用。上到中央领导人,下到普通老百姓,都从网络评论来了解时势的发展,特别是在重大政治事件发生之时。网络评论的点击率呈不断上升的态势。网络评论点击率的日益增长,说明网民已不满足于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而期望通过网络评论来得到关于对新闻事件的最新评论。这里,我选择了近几个月发表在上海东方网上的三篇时评,略作分析和解读。故名之曰“新三篇解读”。

  上海何曾毁过烈士碑?

  徐世平

  8月23日,有网民发贴,议论“中国烈士与日本烈士的天壤之别”,该帖附图显示,原上海棉纺二厂旧址内,顾正红烈士殉难处的浮雕和题字将被拆除。10月7日,又有数家论坛发贴称“顾正红烈士纪念碑被开发商夷为废墟”。10月11日,上海《东方早报》刊发报道《网友质疑五卅烈士殉难处被“毁”》。

  10月12日,有数家著名网站,均刊发大量评论,质疑上海的做法。有一篇评论更激烈,题为《偌大上海为何容不下一个烈士纪念碑》,批评上海某些人的“忘本与背叛”。“上海啊上海!你为何就容不下一个烈士纪念碑?!”

  如果此事属实,那上海确实该骂。然而,实情并非如此。

  经东方网记者调查证实,此事纯属误传。顾正红烈士塑像目前暂时安放在大革命时期沪西工人运动发祥地原址——现上海中远实验学校的纪念草坪上。该地块改造完毕后,顾正红烈士纪念碑将会安放到原处,继续供人瞻仰。

  早在1989年,中共普陀区委宣传部、区委党史办、区方志办、团区委、区文化局联合给区委区政府递呈《关于确定我区革命遗(旧)址和刻挂纪念牌的报告》。同年,日普陀区人民政府同意确定“上海工人半日学校”等六处为普陀区区革命遗(旧)址,其中包括顾正红烈士雕像纪念碑,1989年9月普陀区人民政府在雕像前立牌。

  2003年5月,上海申达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第二棉纺织厂向区文化局递交“关于顾正红烈士塑像异地展示的报告”,提出为配合旧区改造整体规划,将塑像及纪念碑迁移至坐落在上海第二十二棉纺厂地块内的正在筹建的上海纺织博物馆。但是,普陀区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文管委,在同意上述报告的同时,亦明确提出,今后可在烈士殉难处立碑供人瞻仰。

  上海纺展实业有限公司,认真执行了有关意见,在该馆建成前承诺做好顾正红烈士塑像的保管与维护等工作,并将在原址的公建部分设置顾正红烈士纪念碑。因此,才有了后来的拆迁工作,也有了一些新闻图片的所谓“拆碑”、“毁碑”的镜头。

  无独有偶,前些日子,网络大炒上海的历史教科书事件。该事的起因,是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称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淡化毛泽东,淡化中国革命史,因此引发各界非议。网民的口水,几乎淹没上海本来不高的平均海拔。好在,事实也是清楚的。上海的新版历史教科书主编已有长篇的访谈,已有事实的说明。有一个基本事实,上海的历史教科书,是一个体系,而《纽约时报》的报道,只看了高中阶段的世界史部分。他们却没有去看看其他的书,不知道,上海的学生今天是如何上中国历史课的课程的。

  这些事情,本来是清楚的,是非也是明了的。但是,为什么一件本来正常的事情,经过网络传播的发酵升温之后,变得不正常了呢?我认为,这与网络传播的盲从心态有关。互联网出现之后,有三个词相继出现。第一个是“信息爆炸”,形容信息之多;第二个词是“信息沙漠”,形容信息爆炸之后的信息选择的难度;第三个词就是“信息失信”,也有人称之为“信息盲区”,形容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走样与变形。许多网民,都有一种“宁信其有”的心态,对一些人和事,大加议论,以逞一时之“口水之快”。也难怪,网民也都是人,也都有生活中的诸多烦恼,因此,找机会发泄,也是一种正常和心理。但是,网络传播,是不是应当注重社会效果呢?网站和论坛的管理者,在追求影响力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有一种理性,要讲一种社会责任呢?

  互联网其实就是一种虚拟的社会。这个社会,按现在时髦的说法,也是需要和谐的。古人讲,己所不欲,勿施其人。每个人,似乎都该有一点换位思考。如果网络可以不加分析地随意指责一个城市,一件事,一个人,作为当事者,你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

  我是一个官员,但更是一个公民,我主张开放,也主张言论自由。但是,任何东西,都是有限度的,要讲分寸的,也是有过程的,更是有序的。和谐,按我的理解,就是你能容我,我也应该容你。朴素的理论,对不对?(刊于2006年10月16日东方网)

  吴兴人解读:

  “上海何曾毁过烈士碑”观点鲜明,针对性强,理直气壮地反驳了“上海某些人的‘忘本与背叛’”的指责。作者引用了东方网记者的确凿无疑的调查材料,说明“此事纯属误传”。通篇用实情说话:“顾正红烈士塑像目前暂时安放在大革命时期沪西工人运动发祥地原址——现上海中远实验学校的纪念草坪上。该地块改造完毕后,顾正红烈士纪念碑将会安放到原处,继续供人瞻仰。”这样一来,网络上某些人的指责就完全站不住脚了。

  文章并没有就事论事地回答问题,接着又深入分析了为什么一件本来正常的事情,经过网络传播的发酵升温之后,会变得如此不正常了呢?作者正确地指出:“这与网络传播的盲从心态有关。”有些网民如果有了这种盲从心态,就会在一些错误信息的误导下,分不清是非,辩不清事理,盲目地起哄,甚至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那就很危险。作者继而分析道,许多网民都有一种“宁信其有”的心态,对一些人和事,大加议论,以逞一时之“口水之快”。这也难怪,网民也都是人,也都有生活中的诸多烦恼,因此,找机会发泄,也是一种正常和心理。但是,网络传播,是不是应当注重社会效果呢?网站和论坛的管理者,在追求影响力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有一种理性,要讲一种社会责任呢?这样的分析,心平气和,入情入理,实事求是,很有亲和力和说服力。

  文章又引向和谐社会这个大题目。“互联网其实就是一种虚拟的社会。这个社会,按现在时髦的说法,也是需要和谐的。古人讲,己所不欲,勿施其人。每个人,似乎都该有一点换位思考。如果网络可以不加分析地随意指责一个城市,一件事,一个人,作为当事者,你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这样的联系和换位思考,也很巧妙,说明了道理,又不露痕迹,立意也更深刻。作者并不讳言自己的“官员”身份,但文章并无一点官气,没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摆出这样的身份,说理更有权威性。这一笔,我以为也是点睛之笔,常人不能为也。

  “上海何曾毁过烈士碑”是一篇近几年来不可多得的网络评论。我建议将它作为网评的范文,收入中学的语文教科书中。

  易中天在"敲门"

  郝铭鉴:

  易中天在“敲门”,敲电视台的门,可惜没有敲开。——不过,这说的是过去的事。

  如今的易中天,已经是电视台的座上宾,不,是台上宾,台柱子。央视的《百家讲坛》,造就了他“学术超男”的地位。2006年的“上海书展”,刮起了十二级的“易旋风”,易教授尽显超人气的明星效应。《品三国》签售那天,里三层,外三层,“乙醚”从底楼排到二楼,一次签售竟签掉4000多本,写下了书市的“天方夜谭”。本届书展十大畅销书,《品三国》高居榜首,共售出14000多本,比后面九本书的总和还要多出三分之一。

  面对着如日中天的盛况,我却听到了易中天在“敲门”。

  那还是2001年的事。易中天可谓心地善良,当他得知出版社出他的学术专著亏本以后,总是在责任编辑耳朵边叨咕:“我要给你们写赚钱的书。”“季布一诺,胜于千金。”后来,果然给赵南荣写了《读城记》,给林爱莲写了《大话方言》。这两本书和原来出的《<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相比,完全换了一副笔墨。就在《大话方言》出版前夕,易中天提出一个设想:到电视台做一档关于语言的节目。

  说老实话,当时我没有听过易教授的演讲,但在闲谈当中,发觉他湖南腔的普通话字正腔圆,说起话来抑扬顿挫,颇有乐感,而且语言模仿能力很强,做电视的“硬件”是不错的;而他的这本《大话方言》,虽然不是严格意义的语言学著作,却能给搞语言的人带来很多启发,视野独特,思维活跃,贴近生活,趣味盎然,即使像赵忠祥播报新闻那样读一遍,也会吸引不少观众。于是,我便满怀信心地向电视台“兜售”易中天。

  谁知事情不妙。这里用得上一句古诗:“小扣柴扉久不开”。每一家都说“研究研究”,可到头来总是石沉大海,连个“面试”的机会都没给。

  易中天的可贵之处在于执着。他一面很理解电视台:收视率是电视台的命根子。一个不知有何法道的陌生人毛遂自荐,电视台怎么可能贸然答应呢?另一面坚信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敲门”行动。终于,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向他敞开了大门,易中天顿时大放异彩。当年他敲电视台的门,如今电视台敲他的门,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忽然想到了一段历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还是“文学青年”时,曾拿着自己的诗稿去拜访京城的文化名人顾况,顾老先生显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还拿他的名字开涮:“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时,立即改变了态度:“有这样的诗,居天下何难?”老先生热情地为白居易写了举荐信。我想,如果顾况对白居易的作品不屑一顾,或者压根儿不让小伙子进门,这段提携后进的文坛佳话便不复存在。可见,社会要给每一个人展示“诗作”的机会。罗丹早就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生活中不是缺少能人,而是缺少关注,缺少倾听。

  “笃笃笃”,有人敲门。电视台、报刊社、出版社,每天都有人敲门。让我们快把门打开吧,或许,外面站着的,是又一个易中天。

  (刊于2006年8月27日东方网)

  吴兴人解读:

  网络评论要吸引网友们的眼球,最要紧的,是标题要“跳”。力争做到“题”不惊人死不休。因为网络的容量实在太大,且新闻和文章的标题都是横排。倘若标题平平,且多学究气、一般化、老一套,就不会引起网友的关注,不去点看。

  郝铭鉴先生是赫赫有名的《咬文嚼字》杂志主编,又是东方网的专家特约评论员。他深黯网络评论写作之道。《易中天在“敲门”》一文的题目,一个名词,一个动词,加在一起,一下子抓住了网友的眼球。因为易中天现在是一个妇孺皆知的热门人物。易中天“敲门”,意欲为何?接着引出易中天成名的一段佳话,很有味道。

  郝铭鉴先生以自己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介绍了易中天在2001年敲开上海文艺出版社大门的经历。易中天送书上门,寻找出版机会,出版社不拘一格,为他出版了《大话方言》一书。此谓有识之举。易中天又提出一个设想:到电视台做一档关于语言的节目。作者时任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副社长,十分赞成此想,曾多次向电视台推荐这部著作,然而“小扣柴扉久不开”。每一家都说“研究研究”,可到头来总是石沉大海,连个“面试”的机会都没给。易中天并不泄气,又继续敲门,终于敲开了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的大门。机会终于来了,易中天顿时大放异彩。当年他敲电视台的门,如今电视台敲他的门,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易中天再举成名,2006年的“上海书展”,刮起了十二级的“易旋风”,易教授尽显超人气的明星效应,郝铭鉴也不愧为出版界的一位“伯乐”。

  作者最后的几句议论,点出了文章的主旨:媒体和出版社不要轻视有潜力的小人物:“电视台、报刊社、出版社,每天都有人敲门。让我们快把门打开吧,或许,外面站着的,是又一个易中天。”这也是作者从编几十年的经验总结。

  公务员不得——

  孔曦

  某中学政治教师愤世嫉俗,上课时每有别出心裁之举。近日,他在时政小测验的试卷上出了这样一道填空题:

  公务员不得————

  试卷交上来,答案五花八门,读来既令人发噱,又令人深思。特辑录如下:

  答案一:经商

  答案二:参与集资

  答案三:参与投资入股

  答案四:参与直销

  答案五:参与赌博

  答案六:参与嫖妓

  答案七:参与娱乐场所的经营

  答案八:开发经营小煤矿

  答案九:参与报刊经营管理活动

  答案十:参与企业经营

  答案十一:参与营利性经营活动

  答案十二:参与公交客运经营

  答案十三:参与群众集体上访活动

  答案十四:参与反对政府的活动

  答案十五:参与党派斗争活动(英国)

  答案十六:参与党派竞选(英国)

  答案十七:向与本身职务有关的人借钱(新加坡)

  答案十八:参与任何商业活动(新加坡)

  答案十九:打麻将

  答案二十:工作时间喝酒

  阅罢试卷,该教员把书桌一拍,大喜:孺子可教,吾中国反腐有望矣!(刊于2006年10月17日东方网)

  吴兴人解读:

  愤世嫉俗者,不是某中学政治教师,而是女作家孔曦;别出心裁之举者,同样不是某中学政治教师,也是女作家孔曦。文章的标题故弄玄虚:公务员不得——。读了题目,网友们很想知道下文如何。二十个答案,虽是五花八门,都是正面回答问题。虽是正面回答,却不是说教,一一切中时弊,读后发人深省。最后几句,道出了作者写作此文的本意:“阅罢试卷,该教员把书桌一拍,大喜:孺子可教,吾中国反腐有望矣!”吾也大喜:话不在多,点到为止,构思奇妙,值得推荐。


作者:吴兴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