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件件衣 一摞摞被 暖心窝子的事儿数不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02:04 燕赵都市报

  27日盘点

  10月27日,本报记者和市民政部门同志在中南社区、玉成小区、烟厂宿舍、铁六十宿舍、卓达科苑公寓共接受居民捐助的衣物1433件。

  现场

  中南社区

  三趟六大袋子, 家里不穿的衣物全拿来了

  本报记者 李会嫔

  捐衣物数量:406件

  10月27日,本报“爱心捐助进社区”活动在中南社区进行。

  “快来数数这些衣物,是一个叫刘瑞燕的居民拿来的,她八点半就到了,那时候你还没来,她急着上班就先走了,委托我交给你们!”中南社区居委会的殷惠珍主任说着把一个包裹拎到桌子上,除了刘瑞燕的,还有几位居民都将捐赠衣物先放在了居委会,记者一一清点着居民捐赠的衣物。

  荣福俊家爱心捐赠跑了三趟,每趟都运两个大袋子。荣福俊说,家里多少年了都没收拾过,借这次爱心捐赠的机会收拾了一下,一家三口不穿的衣物全拿来了。其实这些衣物并非全都是旧衣物,荣福俊家有一条牛仔裤带着标签也捐了出来。

  高剑文捐的衣物中有两件挺好的大衣,一件毛大衣一件皮大衣。

  居委会主任殷惠珍说,开会时已经通知居民社区将有爱心捐赠,并提前一天张贴了爱心捐赠的通知,她还带头了个头。

  玉成小区

  一家三口从车上卸下一大堆东西

  本报记者 刘良玉

  捐赠衣物数量:282件

  10月27日,本报与市民政局联合推出的“爱心援助进社区”活动走进省直玉成小区,这里的居民很是热情,除了用自行车驮,三轮车运之外,还有不少人开车来送。

  当日上午,记者来到玉成小区不久,一辆汽车就停在了本报所设的接收站点,一家三口从车上拿来15件衣服、58个本子、一床大被子及几双鞋。此后,还有好几个爱心读者,都是开着车来的。一位读者捐了一个壶、一个小锅还有一套崭新的茶具。这在所有的捐献物中,格外显眼。

  “早等着这一天了。”一位叫田运棉的读者,蹬着三轮车送了一大包过来,并说家里还有好多呢。

  烟厂宿舍

  一个人一口气捐出来了14件棉衣

  实习生任利 记者梁晓波

  捐衣物数量:308件

  10月27日,天气比头一天暖和了许多,记者刚一来到水产西街的烟厂宿舍小区,便看见有20多人的队伍在排着队等着捐献。原来,水产西街居委会在26日便给每位楼长下了通知,而每位楼长又挨家挨户地传达了捐助消息,所以,10点还没有到,小区里准备献爱心的居民们就来到了捐助地点。这样,一开始,居民们的热情就让活动迎来了一个高潮。

  与前两天相比,今天小区居民们捐献出的衣服大部分都是棉衣,有一位叫王济民的老人,一下子便捐出来了14件棉衣,另外还捐出了秋衣、帽子等衣物共九件。据记者了解,老人今年65岁,对社区里举办的一些爱心活动,一直都很积极,更是小居里“爱心超市”的常客。快11点的时候,突然有几个人推过来了一辆满载着衣服的小车。原来是泰华街的烟厂宿舍捐助点送来了衣物。此时,有一位男士放下一包东西就走,旁边的工作人员要求其留下姓名,可该男士却面露难色说不方便说出姓名,在记者和其他人再三的要求下,该男士才告诉大家,这包里是一些文具和日常用品,是维民街街道办事处武卫东科长委托他捐献的,并嘱咐他千万不要留下姓名。

  铁六十宿舍

  “天冷了,这被子他们也许用得着”

  本报记者 卢伟丽

  捐衣物数量:229件衣物,包括1条被子

  10月27日的捐赠活动刚刚开始,记者就迎来了铁六十宿舍捐赠点的第一位捐赠者———朱女士。这位从铁三十四宿舍专程赶来的捐赠者拿来了一条没用过的被子和11件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边从车上卸东西边说:“我从报纸上看到这里有捐赠活动,就收拾了几件衣服过来,表示一下心意。天冷了,这被子他们也许用得着,就一起拿过来了。”这位女士的为人和话语一样朴实,虽经记者一再追问,这位女士始终不肯留下名字,最后只告诉记者她姓朱。

  当天的捐赠者,除了捐赠点所在小区的居民外,其他小区的居民明显多起来。下午,从新华药厂宿舍骑三轮车来捐赠的马绍刚以90件衣服的数量成为了当天的捐赠大户。这位名叫马绍刚的居民上午在捐赠点看到了悬挂的条幅和人们捐赠的衣物,转了半天后悄然离去。哪知下午他就骑着三轮车,驮着五个包袱来了,打开包袱一数,好家伙,竟然有90件!

  卓达科苑公寓

  为捐衣服先探班来回两趟心不怨

  本报记者 王立坤

  捐衣物数量:208件

  10月27日,本报捐赠活动走进了卓达科苑公寓这个漂亮的小区。最先过来捐赠的卓达物业公司的一位骑着三轮车的保安,车上装着几个大编织袋,一问才知道衣服是去年他们搞活动时业主们捐的,一直放着,终于等来了这次大型捐赠活动。

  物业公司送来的衣服因为放置时间过久了,很多已经明显不能继续穿用了,经过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精挑细选后,最后捐赠了115件。“虽然咱们给困难家庭的居民捐赠的都是旧衣服,但是旧衣服也分好坏,不能是衣服就捐,不好的还必须收拾出去。”

  当天上午,捐赠点来了一位大姐,也是来捐衣服的,但却是空手来的。原来她家住在红旗大街振头附近,她叫黄淑丽,黄大姐是专门骑自行车先行寻找捐赠点的,“我听别人说最近你们在搞捐赠活动,可是他们没有告诉我具体位置,今天上午我跟区民政局联系,他们说你们在这儿呢,我又怕驮着东西过来找不到,或者你们不在,所以先过来看看。”说着黄大姐掉转车头回家了,大概过了一个多小时,她又赶了过来,这次车后衣架上多了一个大包袱。本报工作人员刚做了登记,她便匆忙地走了,“我还得赶回去上班,要不怎么这么着急啊!”

  中午时候,就在小区居住的赵碧莹抱着自己不到一岁的儿子来到捐赠桌前,“就我一个人在家,你们能不能帮我拿一下捐赠的东西。”本报工作人员立即出动2人跟随其回家帮她拿衣服。

  28日盘点

  10月28日,本报记者和民政部门同志在银宏小区、华夏家园、北二环西居委会、栗新小区、胜利路社区共接受居民捐助的衣物3194件。

  现场银宏小区

  有些连商标都没有撕掉的衣服都捐了

  实习生任利 记者梁晓波

  捐衣物数量:共1170件

  10月28日,休门街银宏小区内。规定的捐助时间还没有到,小区的居民们便开始积极捐献起自己家的衣物。

  “我们街道办先捐些衣服吧。”休门街办事处的陈希忠书记刚说完,几位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便抬过来两个大纸箱子,里边光成套的衣服就有25套,此外还有60件外套。当记者正准备记录下这些数据的时候,一辆白色的轿车停在了捐助地点,车主叫张凤义,居住在省图书馆宿舍小区内,知道这个活动后,一大早便整理好自己家的衣服,选了个离自己家比较近的捐助地点,开车送了过来。经过清点,张凤义一下子捐献出75件衣物。

  十二点到两点的时候,仍有不少的居民把衣服送到了捐助地点。尤其是孙贵生夫妇送来的衣服,有十几件衣服连吊着的商标都没有撕掉,就捐献了出来。

  华夏家园

  赶早送来衣服的居民还留了一张字条

  本报记者 刘良玉

  捐衣物数量:624件

  “这不,不少人一大早就过来捐了,还有打电话的呢,都询问地方在哪儿,也想过来。”10月28日10时,记者走进华夏家园元村社区居委会办公室时,看到捐赠点已堆了好多衣物,元村居委会刘书记向记者介绍情况。

  “上午8点多,我一上班,就发现办公室门口有包衣服,上面还有个条。后来人家又打过电话来,说是税务局宿舍的,但没留名字。”听元村居委会的刘书记如此一说,记者在一包衣服上还真发现一个纸条,只见上面写着:“你好:因急着上班,把要捐的衣服放在居委会门口,请查收。谢谢。李女士。”

  除了李女士,从别的小区或居委会过来捐赠的人也不少,如来自东风小区的王桂芬,来自广平居委会辖区的王先生,还有来自青园小区的张惠媛,从平安南大街塔南路过来的周玉梅等,他们都是从报纸上看到了本报的捐献事宜,专程送过来的。

  在华夏家园接收点,有一位叫郝茜的姑娘,前后送了四五趟,共捐了115件衣服。此外,还有好多说什么也不肯留姓名的读者,通常是放下东西就走。

  北二环西居委会

  “老小孩”争相捐衣

  本报记者 卢伟丽

  捐衣物数量:326件衣服

  28日的第一位捐赠者是从别的小区特意来的,这位名叫李植树的捐赠者赶过来可着实费了一番周折。原来,54岁的李植树住在五七路的航测遥感中心,是都市报的老读者,这几天,他一直关注着本报与市民政局联合举办的“爱心捐赠进社区”活动,并给各捐赠点打电话,最终确定到离自己最近的北二环西居委会捐赠点捐衣服。28日是个周六,他和女儿9点半就各提一个包袱,从家里出发,坐112路到了260医院,而后又打车来到了军二休院内。李植树捐了两大包共36件衣服,有人开玩笑说这衣服捐得可费劲不小,李植树却认为,只要能帮上那些贫困的人,费点劲也值。

  在军二休院内,住着不少军队的离休老干部,这些人年轻的时候拼杀疆场,浴血奋战,如今到了老年,他们凡事不甘落后的精神在和平年代更显得可爱。看到有人捐衣服,一些在附近溜达的老人好奇地过来看个究竟,弄明白怎么回事后,老人们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一位叫赵瑞连的老人立刻返回家去,十几分钟后,就拎着个纸袋子回来了,里面装着三件毛衣。这几件毛衣都是纯毛线手工织的,花纹平整匀称,看起来穿的时间也都不太长。有人随口感叹了一句:“这衣服还这么好呢。”听到这话,老人立刻怒了:“不好能捐吗?不好捐出来别人怎么穿呀。”

  栗新小区

  现场“打扮”82岁孤寡老人

  本报记者 李会嫔

  捐衣物数量:488件

  10月28日,本报“爱心捐助进社区”第四天,省会栗新居委会的广播里传出了本报爱心捐助进驻小区广播,设在小区中心的爱心捐赠点引来了小区居民的关注。

  刚拉好条幅,老远就看到一位居民推着一辆载满大包小包的自行车走过来,他就是郑光瑞,原来居住在栗新小区,现已搬至友谊大街,看到报纸要到栗新小区爱心募捐,他一大早从友谊大街赶到栗新小区。他捐的衣物中有一部红色电话机、一件绿色的羊绒大衣、一顶针织帽子、三副针织手套……

  栗新小区居委会的吉立钢主任介绍,这里与其它小区最大的不同是人口组成,栗新小区靠近南三条批发市场,因此小区有一半属于做生意的租住人口。在这次的爱心捐助中,流动人口也积极参与。

  上午捐助正在进行,栗新小区的低保户82岁的江秀荣老人路过,居委会杜大姐介绍,江秀荣老人无儿无女,老伴也已过世,只剩下老太太孤苦伶仃一个人,属于居委会的照顾的孤老之一。爱心募捐的记者和工作人员开始共同打扮江秀荣,先拿出捐献的36码的鞋子,无奈江秀荣老人穿不下,又挑出了一件砖红色中老年外套,看到江秀荣老太太穿在身上很合身,当场送给了她,又找到一件合身毛衣和一件夏天穿的针织短袖衫。一位居民开玩笑对江秀荣说:“年轻了十几岁噢!”

  建胜路社区

  新做的小棉袄透着捐赠人的爱心

  本报记者 王立坤

  捐衣物数量:586件

  周六这天是个艳阳天,在秋末冬初的寒风中冻了几天的我们终于可以在阳光下收取捐赠者们的爱心了,所以心情越发的好。

  建胜路社区居委会主要管辖范围是平安小区,这是个老小区,虽然老,人们的心很热,记者提前和居委会书记袁静联系活动开展时间时,她在电话里热情地跟记者说:“今天是星期六,我们这里24小时都有人值班,你什么时候过来都行,不用着急,我们这里有人盯着。”记者按时赶到捐赠点,这时居委会那间不大的办公室里已经摆满了捐赠的衣服,细心的居委会的两位大姐已经把衣服按照薄厚、上衣裤子分开了,好一点的也专门挑了出来。

  “看看,在运输总公司那边住的刘振辉还开车送来两个电扇,比我们家里用的都好。”虽然冬天要到了,电扇暂时用不上了,捐赠电扇的刘振辉还是把电扇包得严严实实的,“等明年夏天肯定能派上用场”。除了电扇外,刘振辉家捐赠的三件小孩子棉袄引得大家议论了半天,这三件棉袄一看就出自老人之手,很明显已经穿过了,但是都被主人重新拆洗过,然后做好,密密的针脚能看出做衣服人的活计很好。一件黄色带黑条纹的小棉袄可能是刚刚做好,扣子还没有来得及缀上。

  正说话间,居委会门前来了个骑电动车的年轻小伙子,后车座和前车筐里都是衣服,一问才知道他家住在桥西区东五里村,捐赠活动到桥西时他们都上班没在家,这不赶上周六,赶紧骑车跑了20多分钟送过来,他叫于宇飞,总共捐了29件衣服,其中毛衣5件,每件衣服都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的。捐完衣服,他便骑车走了,没有多说一句话。另外,不在这个小区居住的李连月也是从别的小区赶过来的,还拎来18块肥皂,“这些给那些低保户家庭送过去,肯定能用上一阵子。”

  捐赠过程中,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仔细挑选每件衣服,并且进行分类,还作了详细的记录,把本来应该本报工作人员做的工作她们都做了。

  周日上午,记者在卓达小区接受捐赠时,还接到袁静的电话,说他们那里的居民又送来了100多件,都已作了记录。看来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一直没有休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