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用公款购买的私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06:00 光明网
徐迅雷

  10月25日《中国青年报》“冰点观察”刊发了一个“时政社会新闻特写稿”,蛮有意思。说的是老黄小黄叔侄俩就“局长专车”的交流,老黄是局长专车司机,小黄是位普通公务员,小黄今年国庆黄金周来看老黄,发现老黄长假7天忙得不可开交,老黄这“7天行程”是研究“官场生态学”的范本,转录如下:

  10月1日,局长好友的儿子结婚,老黄到婚纱店将公车装饰为婚车,然后接送新人,

忙了一天。

  10月2日,老黄一大早起床,把去旅游的局长公子一家三口送到机场,然后到邻近城市接局长父母来过节。

  10月3日,陪局长夫妇及其父母到购物。中秋节将至,晚上陪局长各处送礼。

  10月4日,到邻近城市接局长妹妹一家到局长家,晚上继续陪局长送礼。

  10月5日,送局长妹妹一家回家。

  10月6日,到机场接旅游归来的局长公子一家。中秋节晚上,老黄终于在家吃了顿团圆饭。

  10月7日,送局长父母,回来后送局长去酒店,局长给刚从外地返回的其他领导接风。老黄把喝醉的局长送回家后,已是夜里十二点多了……

  “我们的假期比上班还要忙!”局长专车司机老黄在小黄面前一个劲儿抱怨。抱怨归抱怨,专车还是要开。更有意思的是,在老黄的概念中,所谓“公车”就是“用公款购买的私车”。概括真是精到。你可不要被这个“涉嫌贪污”的定义给吓住,它永远是合法的“公车”,只是它用起来比私车还方便,因为有专任的、全天候的、并且由公家“埋单”的司机。至于有的领导喜欢自己驾车,喜欢做点“停车做爱枫林晚”的事,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说“公车就是用公款购买的私车”,其实不是个案,颇具普遍性,“大家都是这样的”;这早有数据给表明了:全国公车仅1/3用于公务(见6月23日《羊城晚报》)。局长的专车更是特权车了,用于公务的时间恐怕还没有1/3。有报道说,在香港是没有特权车的,港府车辆有统一字母“AM”,越是开AM政府车的人越要小心,因为被曝光的几率越很大(见9月8日《青年参考》)。香港没有特权车,是制度环境造成的。

  公车问题的本质,就是治理体制问题,一个国家的治理体制不改不变,“公车”就会永远往“私道”上开,注定不可能治理得好,无论手段怎么翻新。谁不信我跟谁打赌。你看,新的数字已经出来了:今年我国公车采购量创历史新高——去年全国政府采购公车花了600多亿元,今年则将一举突破700亿元,占财政部预计实现的3000亿元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近四分之一(见9月1日《报刊文摘》)!“我国公车目前已达350万辆,每年用在公车上的开支达3000亿元,远远超过我国军费开支,超过全国教育经费和医疗经费之和,令人震惊”(见2005年12月7日《报刊文摘》)。所以某些国家那些一说我国军费就来气的人,若是听说“中国公车开支都超过军费开支”一定会十分满意,“回帖”猛“顶”。

  公车作为权力性利益,其队伍的膨大是肯定的,也是必然的,今后购买公车的力度还必将持续加大。公众似乎已对公车泛滥“熟视无睹”,官员则对小车待遇“受之安然”。有个来自“侧面”的例证很能说明问题:国庆长假期间,某市出了一个公交大车祸,事后分管副市长才去体验了一把坐公交车之难,说发现的问题还真不少;这个类似于煤矿出事后领导才到现场的新闻,立马在网友那里引起一片嘘声。其实谴责官员个人是最没有意义的,谁都知道“副市长”以上的官员用什么出行,除了偶尔有媒体报道某市长去坐了一回公交车之外,每一位“副市长”都是用不着乘坐公交车的,他当然是“小车出入”,这就是权力性利益,这是体制制度赋予他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近一份调查显示,在老百姓心目中,部分党员干部不再是“人民公仆”而是特权阶层;“许多人反映,在用车、住房、医疗、子女等方面,干部阶层明显与老百姓之间拉开了距离”(见10月25日《报刊文摘》头版头条转载《社会科学报》10月19日报道)。这种“距离”越大,社会就越不和谐,这是肯定的了;而“严禁公车私用”的手段是想“缩短”这种距离的。所以,新闻故事中的小黄问老黄:“现在不到处都在‘严禁公车私用’么?”老黄答:“小孩子!这种政策也就是对社会有个交代而已,哪有什么实质意义呢?”报道说,老黄说完哈哈大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