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请给我所需要的关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09:00 上海青年报

  □李劭强

  29日,有两条与“关怀”有关的新闻让人哭笑不得。一条是:北京“抱抱团”街头“拥抱陌生人”,据说其目的是倡导关怀拒绝冷漠;另一条是:香港大学教授林大庆呼吁,中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增加对烟草企业的税收,提高烟草的价格,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拮据的人减少吸烟。前一条新闻中的“抱抱团”成员被警察带走,后一条新闻中的林教授也

挨了不少“板砖”。(10月29日《新京报》、中新社)关怀是一个温情的字眼。那么,以宣扬关怀为目的的“抱抱团”和林教授何以好心没换来笑脸呢?在我看来,其共同原因并不在于被关怀对象,而在于他们关怀的方式是一种站在自己立场的外部关怀。在平等的主体面前,这种强调自我主观意愿的关怀可能变质,甚至伤及关怀对象的利益。

  以“抱抱团”为例。在抱抱团成员看来,他们对陌生人的拥抱可以看作是温暖的传递。但是,对于陌生人来说,到底是把公共场所的拥抱看成是消除冷漠的“良药”,还是看成是主办者借机炒作或揩油的手段呢?这种猜想可能只是“诛心之论”,但是其原因却不能归结为陌生人“因冷漠形成的过敏”,而在于抱抱团的策划缺少受众心理的分析。抱抱团的创意来自国外,它是否适合中国需要商榷。

  同样,在林大庆教授的呼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外部关怀的逻辑。他认为只要提高烟草的价格就可以减少烟民,因此提高烟草价格就是一种关怀。这样的逻辑貌似合理,但却经不起推敲:烟民抽烟并不是因为其便宜,而是因为心理或生理的需求。如果提高烟草的价格,其结果可能不是烟民的减少,而是烟民花更多的钱去买烟。这种以烟民埋单为代价的关怀显然不是他们想要的。因为所谓的受益是建立在他们其他利益受损的基础上。

  现实生活中,类似变质的关怀还有很多,此前引起广泛争议的“不提倡对乞讨者施善”,也是这样的典型。这类关怀的共同逻辑是把被关怀者看成是没有多样性、没有自我性的被动接受者,把自己的关怀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厚爱。因此,在他们看来,被关怀者必须接受其关怀,要不就是不懂事。而事实上,他们这种自以为是的关怀实质是一种错位,是一种表面光鲜但效果可能负面的外部关怀。

  外部关怀相对应的是内部关怀,也就是站在被关怀对象的立场上思考关怀的方式。如果,关怀的方式是被关怀对象所信任和接受的,关怀的内容是被关怀对象所需要的,关怀的效果就可能有效实现。否则,其结果只能是造成误会,让人觉得所谓的关怀只是牟利的遮羞布。因此,关怀不是站在外部自说自话。“抱抱团”的倡导和林教授的呼吁之所以被误解,其原因正在于关怀方式的失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