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什凯克同吟李白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09:00 大河网-大河报 | |
与外国大学生同吟诗仙绝唱 数百人的声音抑扬顿挫,齐声吟诵着我国伟大诗人李白的诗歌。 10月28日上午9时20分许,玄奘之路考察团成员和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数百名师生,相聚在比什凯克教学大楼前,共同吟诵李白的伟大诗篇,以特别的方式纪念这位 我们分别朗诵了李白的《将进酒》、《登金陵凤凰台》、《静夜思》、《早发白帝城》。 这是玄奘之路考察团特意安排的一次中吉文化交流活动。 碎叶城,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对于中国和吉尔吉斯都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这片土地上联系着两个伟人,一是玄奘,一是李白。 1300多年前,玄奘西行取经,经过这里,受到西突厥王叶护可汗的帮助,为后来的行路奠定了基础。 玄奘以后,这方土地又与另一个人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是李白——中国的诗仙,他降生在这片土地上。 “我们安排这个活动,虽然与玄奘关系不大。”曲向东说,“但玄奘之路同时也是文化交流之旅,它也符合我们活动的宗旨。” 近几年来,随着中吉两国交往的加深,吉尔吉斯人对于中国的兴趣与日俱增。2004年,比什凯克人文大学专门开办了吉汉学系,目前学员已有700多名。 “中国地位的提高,又与吉尔吉斯接壤,是吉尔吉斯对中国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中国公派吉尔吉斯从事汉语教学的古丽尼沙老师说,“而中国伟大诗人李白又出生在吉尔吉斯,这是吉尔吉斯加深和中国文化交流的很好切入点。吉尔吉斯在李白身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吉尔吉斯前副总理伊·萨·保尔朱洛娃还专门出版了有关李白研究的专著。而比什凯克人文大学也专门出版了吉尔吉斯语、俄语、英语的李白诗集。伊·萨·保尔朱洛娃说:“我们研究中国伟大诗人的足迹仅仅是刚刚开始,未来的一代,既懂吉尔吉斯语又懂汉语,他们将会继续翻译和研究诗人的作品,并更深入地探索诗人那难以捕捉的、优美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吟诵李白诗后,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吉汉学系学生和考察团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显示吉尔吉斯人民对于中国的热情和兴趣。 活动结束后,我们走进吉汉学系,只见学系的各个地方挂满了有中文标志的条幅、匾额等,有个教室门口还挂着大大的红红的中国结,一个办公室前还悬挂着李白像。 28日下午2时许,考察团参观了位于比什凯克的吉尔吉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这个博物馆里展览有中国古代文物,主要有古代佛教寺庙建筑上的构件比如莲花座残片、佛雕等,还有中国古代丝绸。 其中有一个头盖骨扁平的人头雕塑,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最流行的一种习俗,当贵族家庭的孩子出生后,家人要为孩子的头颅夹上一块特制的木板,这种习俗在古代龟兹也十分流行。这让记者想起了库车苏巴什佛寺出土的“龟兹美女”。 玄奘曾记载了这种习俗:“其俗生子以木押头。“ 比什凯克有个“活历史村” “你好!”走在吉尔吉斯首都,不经意间你会听到这样的问候。 吉尔吉斯很多人对汉语有着浓厚的兴趣。现在,仅在比什凯克市就有几所中学开设了汉语课。目前教汉语的学校还少,主要是没有师资,很多学校想开汉语课但没能力。 实际上,在比什凯克遇到讲汉语的人不足为奇。在比什凯克市郊,有一个东干村。这里多数人都说汉语。清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起义,后来失败,被左宗棠追着打,最终跑到了坎伯隆——这片开阔而少有人管的地方定居。 “我们在这里已经100多年了。”操着一口陕西腔的温村长说,“到我这里是第五代了。现在这来自陕西的人有八千多呢。” 东干村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说是其时沙皇发现来了一批黑头发黄皮肤的人,就给他们划了一片地方,因为靠近东干河而得名;一说是因为这批人来自东方,就被称为东干村人。 因为相对封闭,对于外界信息接受得少,虽然已过去了130多年,这里的人还管当地警察叫衙役,管乡政府叫衙门,而管总统叫皇上。而他们吃的饭有馒头和花卷,这样的吃法和中国没什么两样。 这里的婚俗也带着中国的文化特点。母亲一边落泪一边给女儿梳头,将头发梳成有清一代的发式,并细细将簪子插在女儿盘好的发髻上。新郎官身着长袍,向岳父母、亲戚邻居深深鞠躬,一鞠躬再鞠躬,拜亲人、拜朋友。 “我们现在很想我们的家乡人,从1994年开始我们就开始回中国寻亲,那里的人也到这里寻亲,很多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家里’人。”温村长说。 □特派首席记者李红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