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学死没死,由你说了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09:17 金羊网-新快报

  诗人叶匡政撰文称“文学已死”,有人指其“耐不住寂寞”

  ■新快报记者徐碧姗

  “文学死了!互动文本时代来了!

  没有了文学等级,没有了文学体裁,没有了诗人、作家的身份意识,没有了文学史……

  我们不再允许任何人把我们的文本,放在虚伪的、僵死的文学秩序中去角逐,这将为我们彻底抹去“文化控制者”这样一小撮精神特权阶层。

  文学死了!我唯一的遗憾是,历史给予中国现代文学的时间太短了,从1916到2006,只走了短短90年时间。”

  这是被称为2006中国文坛重磅炸弹的一个命题,由诗人叶匡政投下,就在他称之为典型互动文本的博客上。有人说这是梨花体诗事件的外延,那时讨论的是诗到底是什么,现在讨论的是文学到底是什么,以及网络时代的网络和文学各自的位置。也有人说,“善于制造耸人听闻言论的叶匡政在这乱云飞渡各领风骚三两天的网络时代终于按捺不住寂寞。”

  10月24日,网络文坛再起波澜。诗人叶匡政用一连串华丽的排比段落,阐述了一个令人震动的命题———《文学死了!一个互动的文本时代来了!》。他认为网络互动结束了现有的文学秩序,而文学高高在上的姿态、规范和种种商业动机则压制着自身的发展,且已经无法在这个互动的时代存活,所以当下的文学已然死了而且当下的文学必须死去。

  诗人博客作惊人语

  “文学死了!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没有了文学等级,没有了文学体裁,没有了诗人、作家的身份意识,没有了文学史。

  文学死了!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一份生动的语文老师的教案、一段鲜活的网络聊天记录、一篇有关婚姻问题的博客短文与回帖、一个情真意切的手机短信等等,任何形式的文字文本都与所谓的文学有着同样的地位。

  文学死了!———博客、视频等网络互动技术,……生活在不同城市的人像生活在一个部落一样,在谈论同一个话题。这一革命性的变化,将为我们彻底抹去‘文化控制者’这样一小撮精神特权阶层。而文学的腐朽秩序,将成为这场革命的第一个敌人。

  文学死了!———出版的发达,使一大批靠文学吃饭的职业作家、文学教授、批评家、文学编辑等等开始一次次推波助澜,文学终于被供在一个高高的殿堂上。文学史不仅构成了对作家的压迫,也构成了对一切文本的压迫,更构成了对活生生的人的压迫。

  文学死了!———小说、戏剧、诗歌等这些文体,发展到今天,已异化为作家占山为王的武器。文本遇到体裁问题,如同文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最严厉的文学酷刑。

  文学死了!———我们将重新回到一个思想与观念质朴的年代!关于文本,我们的定义是:一种思想诞生时的最初童声。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彻底剔净文本中的一切文学杂碎。”

  “一些人不会答应。”叶匡政还说。他指出,这“一些人”就是文学利益集团的构成者———诗人、作家、文学教授、批评家、文学编辑,或者就是那些依然怀有梦想的文学爱好者。

  叶匡政随后还在博客中透露,27日他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一个名为“颠覆!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语诗歌建构专题”研讨会上宣读了这篇《文学死了!》,他认为“中国现代文学馆,一个合适的地方”,他说他听到了掌声,但不知是认同还是礼貌。研讨会上正有备受争议的女诗人赵丽华和旗帜鲜明加入这种争论的周瑟瑟、安琪等人。

  叶匡政何出此言?

  叶的朋友导演杨义巢在博客对此事作出评论。他透露,不久前叶匡政刚和他一起策划《诗歌月刊下半月》并推出专号:“安徽新诗阵线———从胡适开始”,对文学尤其是诗歌表现出可贵而饱满的热情。是什么使他短时间里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叶匡政的解释是:因为九月以来他和赵丽华先后在网上被恶搞,这使他震惊,“文学已死”是他进行认真而痛苦地思考得出的结论。杨义巢就是前段时间同样闹得沸沸扬扬的女演员控诉某导演提出性要求事件的男主角。

  据叶匡政说,他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宣读《文学死了!》时,反应最强烈的就是周瑟瑟。周瑟瑟在叶匡政发表博客之时,就已经用文章反驳他,言辞激烈,甚至如其自己所说“有点恶毒”———“叶匡政先生死了,但文学还活着。民营出版界的‘牛逼’人物,搞出了一大堆梦想抢占出版话语权的什么系列典藏,经常与美少妇刘索拉、神神鬼鬼的残雪、洋愤青洪晃混在一起,这个“诗人叶匡政”,据民营出版圈内朋友说,他至少为这些少妇老妇作家出版长篇小说就赚了不下百万银子,现在居然说什么“文学死了!”其观点是“互动的文本时代”、网络、电视、手机、媒体等等都不新鲜,但这些东西只是生活的工具,文学会越来越凌驾于“数字化生存”之上,成为与人类共存亡的最后的精神载体。他以自己在中关村IT界工作近10年的经验来谈,他认识的一个做网络投资的资本大鳄居然要求自己尽量控制上网时间,并且规定自己要看古书,要看最经典的文学名著。所以他认为网络与信息化的革命改变不了“文学”的心灵,任何形式的传播最终将要向“心灵的”文学妥协。

  而女诗人安琪则说“善于制造耸人听闻言论的叶匡政在这乱云飞渡各领风骚三两天的网络时代终于按捺不住寂寞”。

  这个对话拉开了一场关于文学是否死去或将死去的争论,许多在梨花诗体事件中扮演相当角色的文人、诗人投入其中,并很快就分化成两个阵营。交锋战场即互动文本的典型博客。

  观点

  

  支持方

  赵丽华(诗人):文学是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仍在蠕动

  他(指叶匡政)这个观点和我几年前在一个访谈中的文字很接近:“很多精心架构的小说也远远赶不上生活本身更丰富和跌宕,它甚至就要被纪实文本和影视文本所取代,如同记景抒怀的散文被时评、球评、乐评、影评及时尚随笔所取代,诗歌被歌词和手机短信所取代,相声被小品所取代……”但文学是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仍在蠕动。那些在此时代背景下仍癖好文学的人,逐渐和那些癖好室内乐的人一样;和那些癖好京剧、昆曲、芭蕾、话剧、交响乐的人一样,退化到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一个没有权威和经典的时代已经到来。一个以怀疑、解构、批判、颠覆为主要方式的时代已经到来。一个可以人人参与的多元化的互动文本时代已经到来。

  (其他支持者还有诗人、评论家林童;媒体人老愚等。)

  反对方

  周瑟瑟(小说家):文学正在滋润这个时代贫乏的心灵

  叶老总所说的“互动的文本时代”也不是什么新玩意,网络、电视、手机、流媒体、嫖客与网妓等等这些东西,都不新鲜,但这些东西只是生活的工具,文学会越来越凌驾于“数字化生存”之上,成为与人类共存亡的最后的精神载体,就是我死了,你叶匡政死了,文学绝不会死!

  安琪(诗人):网络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叶(匡政)不延续韩寒小子关于现代诗没有存在必要的谬论,而是扩而广之,剑指文学大范畴,似乎在给韩寒一个示威。

  叶(匡政)认为这个时代“转瞬之间就能把我们的观点送到想去的地方,也能在转瞬之间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那么这里的“观点”和“信息”又是什么,如果它恰好也是“文学”的呢?这不是不可能。昨天才公布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今天我就能从网络上读到他的获奖作品《我的名字叫红》,请问,是网络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还是限制扼杀并致死了文学?答案当然是前者。

  龙羽生(作家):仅得互动,要想留下文本与文学,还需要时间的“大浪淘沙”

  如果我们高估了盛唐时代人们的文化水平,在那个时代,假如每一个人“不会吟诗也会诌”,或许,也可以称为那是一个诗歌互动的时代啊!但是,从文本的意义出发,一部全唐诗,并没有留下张三李四的全部“互动文本”。被称为诗歌中的巅峰之作《春江花月夜》,其作者张若虚,全唐诗也仅仅收录了他的二首诗歌而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文本,真正意义的文学。网络也好,拇指写作也好,如果不至于被废话、垃圾与口水淹没的话,仅得互动,要想留下文本与文学,还需要时间的“大浪淘沙”。

  

文学死没死,由你说了算?

  叶匡政其人

  1969年4月1日出生,祖籍安徽太湖县,合肥人。1990年毕业于大学经济法专业,做过装饰工程师、图书与杂志编辑、广告人,现为独立出版人。

  1986年开始在各类文学杂志发表诗作800多首,作品入选《中国第四代诗人诗选》《中间代诗全集》《朦胧诗二十五年》《中国当代诗歌经典》等50多种诗歌选本,著有诗集《城市书》(1999年花城版)、《小说馆》,曾获台湾第一届双子星国际新诗奖及国内10多种诗歌奖,2004年参加诗刊社第二十届青春诗会。现居北京。

  调查:文学死了吗(共有1694人参加)

  你觉得文学有什么价值:

  选项比例票数

  1认识社会人生61.57%1043

  2提高审美能力26.68%452

  3记录历史11.75%199

  你觉得文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选项比例票数

  1很大68%1152

  2一般25.5%432

  3没有意义6.49%110

  你觉得中国当代文学:

  选项比例票数

  1一般49.41%837

  2很没意思38.9%659

  3很了不起11.69%198

  你觉得"文学死了"这场论战:

  选项比例票数

  1没意思48.52%822

  2很重要35.95%609

  3一般15.53%263

  (截至昨晚19时30分,据新浪网)

  (夏天/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