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之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7日08:10 中国青年报

  田心

  “请问留学是不是文化交融的典型形式?”

  “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我方的问题,ETS阻碍了更多的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是不是对文化交融的阻碍?”

  “我们今天所谓的某些自主创新,实际上是对西方强势文化所衍生出来的流行文化的一种学习和模仿。今天,当我们在欣赏‘绝对挑战’、‘超级女声’的时候,你从这种所谓的‘文化自主创新’中能看到那么一点点传统文化的影子?当传统文化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的时候,你又怎么说这种所谓的自主创新推进了我们文化的交融,传统文化都已不在,又何谈创新呢?”

  ……

  随着2006年最后一场冬雪的到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北京“2006·学术前沿论坛”拉开帷幕。开坛伊始,以“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之关系”为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八位学生辩手唇枪舌剑、激情四射的辩论就让所有的与会者耳目一新。

  此次论坛主题为“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共设有一个主论坛、19个分论坛,上百名专家就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提出了具有前沿性、前瞻性的学术观点。

  社会科学创新:更要注重文化交融

  当今世界越来越呈现出:中国经济大国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多极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国的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呢?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在主论坛发言中认为:我们在强调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同时,首先,应该站在世界文化交融这样一个基础上,应当在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大前提下来创新,应该利用世界现代化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为我们国家的创新服务。其次,社会科学的创新必须要在各个学科之间的交融过程中来实现。我们的社会科学负有一个重大的使命,就是治国之道。政治学也好,经济学也好,法学也好,社会学也好,始终应把它看作是治国之道的四大学科。如何来治国是各个学科一个共同的使命。而我们现在很大的一个问题是社会科学越分越细,当然,不能否认,越分越细是一个世界的趋势,因为研究社会现象总要从一般的研究到更具体的研究。

  “但是,研究犯罪现象,研究失业现象,难道光靠法律、光靠经济学家就能够解决吗?”江平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针对中国的现状,更需要从宏观的学科之间的交流去思考——法学家要有经济学家的思维,经济学家也要有法学家的思维。“因此,我和吴敬琏教授共同搞了一个民办的法律经济研究所,我们都有一个感觉,搞经济学的人如果不懂点法律制度,搞法律的人如果不了解点经济基础知识、经济规律,那你的研究不是违反规律吗?那你还有什么创新?还有什么生命力呢?所以,社会科学上的创新,各学科之间要彼此吸取对方的一些好的思想制度和方法来共同会诊中国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

  2007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第30个年头,近30年来中国经济以持续年均9.6%的高速度发展,现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量的第四大国,贸易总量的第三大国,因此中国在世界上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引人瞩目。此时人们要问,中国要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北京大学李晓西教授在主论坛发言中认为,胡锦涛主席曾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坚持包容精神,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从中我们体会到,中国现在正是从这样一个高度来看世界,来要求自己的。

  当今时代是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过渡,就中国而言,也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之中,现在中国的文化深深地打下了经济转轨的烙印。我们看到技术革命、信息革命带来的新机制、新文化,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等价交换、追求利润等原则;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的大流动;工业化带来了环境问题,体制转轨导致了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健全,以及利益群体的社会分化等等。

  针对上述时代特点,李晓西说,当今中国,文化整合的功能越来越重要。在金钱面前,传统的义利观能持否?在商业交易中传统的诚信观能持否?在私欲膨胀面前清廉为民的传统能持否?我们既要现代化更要以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要以法制为底线,以道德为准绳的现代化。我们既要从现代化中探求现代文明的规则与理论,也必须从朴实的传统文明中继承做人的基本道德。因此,我们呼唤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从经济学角度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李晓西认为,交融过程中三个明显的特点应引起关注:一是作为一个民族,其文化遗产是不用纳税就可以使用的财富。因此,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之。二是任何遗产都带有当时的时空特点,因此对其的使用、承继需要根据新的时空条件来改革,来改造。三是这种改造的成本相当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时花费的时间和人力支出,但这种成本支出与收益相比是非常值得的。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