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应如何合纵连横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5日15:47 南方周末

  □本报记者史哲郭力

  2007年初,随美国《时代》周刊等关注,中国大国崛起之声再度爆棚。曾有人断论,崛起之大国必然与他国间出现利益摩擦,冲突将不可避免。

  中国,对周边形成威胁吗?中国的国际环境在2007面临哪些挑战?对于中国的发展,西方大国会否设下障碍?中国应该远交还是近攻?

  为帮助读者解答上述疑问并前瞻未来,《南方周末》特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等智囊、学术机构之资深专家,承2006年年度同题报道之传统,制作《预言2007中国外交》专题。

  中美关系

  “美对台军售案”将是今年看点

  2007年关键词:战略互信

  点评人:傅梦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2006年的一页缓缓翻过,中美迎来了自“9·11”以来,双边关系最持久平稳的一个时期。

  过去的一年里,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定位进一步深入。新任美国国务卿帮办柯庆生表示“鼓励中国成为利益相关方”,结束了人们关于他此前相关表述的怀疑。这表示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者在中国定位上基本达成共识。

  近年来,中美首脑会晤、战略对话也已形成机制。更为重要的是,中美之间大约有70多个对话机制在许多领域同时展开,而美国也慢慢开始整合国内各不同利益部门的对华态度。

  2006年,中美在诸多重大问题上都有良好的合作,尤其是在朝鲜、伊朗两个核问题上,安理会连续通过了1695号、1696号决议,打消美国国内许多人对中国的疑虑。

  对于中国而言,台湾问题得到了一定控制,或者说中美在该问题上找到了默契点,而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

  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两国各方面的关系发展平稳。这表明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互动,美国的对华政策越来越务实。中国崛起无法阻挡,基本上已成为美国决策者的共识。在战略上实行积极的对华接触政策,正是此共识的集中体现。

  中美之间的问题大多是老问题,不过经贸领域的问题更为明显,最突出的是因所谓贸易不平衡引发的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开放、汇率等问题。2007年,中美在上述问题上的交锋仍将会激烈而频繁。不过,从现有中美关系的格局来看,单一问题无法颠覆中美关系的大势。

  2007年,中美之间最大的问题依然是“战略互信”,其根源在于中美两国对彼此的长远战略意图并不清楚,所以美国对中国依然会采取“两面下注”。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06年当美国媒体炒作中国潜艇追踪美国航母编队时,美国太平洋总部司令法伦亲自对此澄清;而2006年底,美国方面又不顾中方反对,罕见地鼓吹“对台售武”。这样的两面下注估计在今年仍会看到,这也是中美最有可能发生分歧的地方。

  民主党控制美国国会后,在其传统议题,如人权、民主、劳工等,可能会激进一些,但此次国会是一个“短命”的国会,不会形成实质影响。

  2007年,“美对台军售案”会成为一个关注点,不过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会持续下降,因为对美国而言,军事挺台与政治挺扁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比如,最近陈水扁过境美国,美国罕见地将之公开纳入“中国事务”,就是一个证明。

  总体而言,由于美国政府在伊拉克处境艰难,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会有求于中国,因此2007年,中美关系中合作会压倒对抗。

  讨价还价解决经贸摩擦

  2007关键词:对话机制

  点评人:王勇(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可能谁也没有想到,中美经贸关系的结构性失衡,会发展得如今那么快。巨额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已经成为中美之间最现实的结构性问题。

  中美经贸关系的失衡状况,在2006年实际上是进一步恶化了。按美国人的说法,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在整个国际双边经贸关系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客观的看,美国国内的宏观经济失当,储蓄率过低,是造成中美经贸关系的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

  而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已经从贸易相互依赖,转变为金融相互依赖。

  如果美国对人民币汇率问题采取诸如对中国商品征收额外关税一般的强硬措施,国际上就立刻会因为担心中国抛售美元而抢先抛售,届时甚至不需要中国真正出手,美国国内的宏观经济就会遭受难以挽回的重创。

  这就是美国人所说的“金融恐怖平衡”,而这更是中美之间在金融相互依赖中实现合作的契机,因为只有中美两国有商有量,使人民币可管理地升值,逐步释放两国国内宏观经济的巨大压力,才符合中美各自的利益。

  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谁也不能轻举妄动,这是中美的一个重要共识,而2006年12月的“第一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就是这一共识的具体反映。所以,尽管对话表面上没有具体可见的大成果,但是这种对话机制的确立,本身对中美经贸关系,甚至对全球金融体系,都是巨大的成果。

  在第一次的对话中,中美两国经济的最高层决策者建立了定期的沟通管道。对话的成果当中,有两项尤其值得注意:中国同意美国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市场在北京设立办事处,而美国则支持中国加入美洲开发银行。

  股票市场是美国掌控国际金融秩序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纽约的地位正在受到伦敦和香港的威胁,2006年IPO发行规模最大的十家上市公司,居然没有一家在纽约上市。所以,纽约证券市场得以在中国开设办事处吸引中国公司,正是美国试图重新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举措。

  而中国和拉美国家经贸关系已取得很大进展,美国曾长期对此趋势抱持敌视态度,因为美国一直把拉美地区视为自己的后院。然而此番同意中国加入美洲开发银行,对美国来说,也不啻为一种重要的姿态。

  在“战略经济对话”这个讨价还价的平台上,中美两国都正在积极地调适着相互的关系,以经济关系驱动的中美关系,从长远来看,就是八个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目前正是中美经贸摩擦的高发期,人民币汇率、贸易不平衡这些问题在2007年还会继续谈下去。汇率问题是表象,背后是两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问题。美国需要人民币有控制的升值,以防止美国经济的硬着陆,中国也需要人民币的有控制的升值,逐步释放先前不灵活的汇率政策累积下来的压力。

  这些都会是今年5月即将举行的“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主题,但也不必指望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能获得突破性的进展。“谈下去”,将是中美经贸关系的主题词。

  中印关系

  龙象如何共舞?

  2007关键词:Chindia大智慧

  点评人:叶海林(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

  2006年11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印度科学宫发表题为“携手拓展合作,共创美好未来”的讲话。他说:“历史会见证我们为中印友好说了什么,历史更将铭记我们为中印友好做了什么。”

  先来看看2006年双方都做了什么:7月7日,中印重新开放了乃堆拉山口——虽然这里至今客商寥寥,但这意味着锡金这个困扰两国多年的历史负担终于淡出现实的视野。当然还不能忘了中印友好年的成功举行。两个国家的接近甚至创造了一个新词“Chindia”(是中国和印度两词英文China和India的组合)。

  2006年发生的一切,也许会让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龙与印度象将携手共舞。但是,对于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而言,磨合之路也许会更加艰辛。在2007年,中印互信面临的难点还不少。

  看点一,就是边界谈判能否从“各说各调”进入“互相倾听”阶段。中印边界特别代表谈判至今已经进行了八轮,但至今仍停留在增信释疑的阶段,对于领土和主权认知的原则性分歧并未缩小。虽然双方均表示愿意“通过和平途径”“早日”“以一揽子方式”解决全部边界问题,但历史的沉重负担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克服,民族情感也不可忽视。中印边界谈判能否超越目前的澄清和确认实际控制线和落实建立信任措施阶段,完成对实控线地图的交换工作,是评估中印关系走向的突出看点之一。须事先说明的是,这一最基本的阶段性任务的完成绝非易事。

  看点二,中印在高科技领域是良性合作还是恶性竞争。中印已经决定在民用核技术领域展开共同研究,但这一共识能否落到实处值得在2007年关注。此外,印度雄心勃勃的航天计划也被很多印度人和不少中国人当作对中国的挑战,两国在敏感的高科技领域能否开展互利合作、摒弃恶意竞赛可以作为2007年乃至以后检验双边政治互信程度的晴雨表。

  看点三,双边关系能否超越地缘困局。“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博弈原则在南亚次大陆根深蒂固。印度长期对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传统友谊心存芥蒂,认为中巴关系意在遏制新德里的观点在印度大有人在。与之类似,对美印、印日关系演变为所谓“价值观共同体”进而形成对中国大包围的担忧,在许多中国人看来也不无道理。中印能否超越国际关系的羁绊,相信2007年仍会有不少故事。

  除此之外,在印度参与“上合”,中国参与“南盟”,以及两国在与东南亚国家打交道时是各怀心事还是携手向前,都值得人们关注。说到底,在中印双边关系发展中,挑战、遏制与友好、合作相互交织仍会是2007的主旋律。在双方友好的大背景下,能够产生大成果,规避大风险,显然还需要双方有大智慧。

  中日关系

  如何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2007关键词:“后小泉时代”战略互惠

  点评人:胡继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2006年下半年,日本领导人更替使中日关系的发展出现“大逆转”。8月15日,小泉第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使双边关系陷入了近年来的最低谷。刚过一个半月,接任首相的安倍晋三便出访中国,使中日关系触底反弹。

  2006年中日关系的变化既富有戏剧性,又有其必然性,是大势所趋,同时也与日本国内政局的发展相契合。

  从“小泉时代”向“后小泉时代”过渡,是2006年日本政局的主题。小泉尴尬的亚洲外交,已经影响到日本在亚洲的地位,甚至影响到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的发言权———如果日本成为亚洲孤儿,所能发挥的作用将严重受限,这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而作为首相竞选的获胜者,安倍清楚知道,他竞选时所面临的自民党内外压力,也主要出于对其亚洲外交的担心。所以,竞选获胜后,安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改善与中国、韩国的外交关系。而访华结果证明,安倍找准了发力点,在内政与外交上赚足了分数。

  进入2007年,安倍面临的是能否顺利通过今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关,因为这将决定安倍内阁能否成为一个长期政权。一旦自民党议席减少太多,就会直接影响到安倍的政治命运。

  但不管参议院选举情况如何,2007年的中日关系出现大起大落可能性不大。中国已经明确同意中国领导人访日,暗示着双方在靖国神社问题上已有相当默契。若确实如此,那就表明中日之间基本恢复了信任关系。

  2006年,日本提出“战略互惠关系”。“战略”一词,在以往日本对华关系中极少使用。这次,日本主动提出,至少显示其较积极一面。不过,关于“战略互惠关系”,目前日本官方文件中还找不到相关具体内容。而今年将会是充实战略互惠关系内涵的一年。

  不过,在缓和中日关系的同时,日本也在加紧实施其既定的战略。安倍是“外交型”首相,安倍竞选纲领的改革主张主要集中在外交方面。有一些做法比如说修宪、防卫厅升格、修改教育基本法等,都与日本未来走向密切相关。这些变革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日本内政,都带有历史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中国等亚洲邻国在一定程度上的理解,也是日本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个意义上说,安倍外交战略的推进,必然会对中日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许多问题依然存在,但毕竟中日关系的僵局已经打破。打破僵局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会顺利,但它起码为中日关系正常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2007年的关键在于中日双方能否抓住这一契机,利用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的机会,为双边关系重新定调。

  记者:2007年,安倍在外交方面会有比较大的动作么?

  胡继平:安倍所确定的政策,基本上都是以外交为立足点,比如修宪针对的明显是第九条。教育基本法的修改也含有强烈的外交指向。二战前,日本以“教育敕语”进行皇民教育,所以战后美国主导以“教育基本法”取代了“教育敕语”,而安倍要改的就是这个基本法。这关系到日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将来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安倍的旗帜都与外交、日本的国家发展道路有关。

  安倍在自民党内缺乏执政基础,必须依靠民众的支持率来维持政权。安倍在作秀方面也不如其前任,国内政策也了无新意,那么靠什么维持其高支持率呢?会不会诉诸民族主义?这对中日关系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素。

  记者:那您对2007年中日关系持乐观态度么?

  胡继平:我对2007年的形势相对比较乐观。目前中日关系实现回转,可谓众望所归。安倍访华,日本国内批评声音很少。2007年中日关系出现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意愿,在一些问题上应该会有所克制。

  安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这从他关于历史问题的表态上就能看得出来。就任首相之前,安倍对1995年关于战争认错的“村山首相谈话”,以及此前日本政府承认慰安妇历史的“河野官房长官谈话”,都有微词,但上台后作为首相不得不改变了立场。

  记者:安倍访华之前,中日民间情绪也达到了一个最低点,这是否会增加中日关系恢复的难度?

  胡继平:中日关系毕竟有比较好的基础,只要推动,还是可以恢复的,但双方必须一步一步去做。毕竟由于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两国的政治信赖和民众感情已遭到极大的破坏,恢复起来也不容易。关键是今后能否克服一些政治障碍,使政治信赖和民众感情进入一个良性循环。2007年应该是双边关系走上这样一个良性发展轨道的关键一年。

  中欧关系

  携手构建“新框架”

  2007年关键词:调整新框架

  点评人:冯仲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中欧关系在2007年将进入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总体来看,中欧关系竞争性的一面将会有所突出,由于中国的发展,欧洲对中国的期望值更高了,对中国难如其所愿方面的容忍度也下降了。

  不过,就中国的战略环境而言,欧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区,看待中欧关系需要从战略高度着眼。

  2006年,中欧关系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动向。欧洲越发重视中国产品带来的竞争。在欧洲,认为贸易不公平的观点颇有市场。未来,中欧贸易摩擦可能会增加。

  2007年,“调整”将成为欧洲对华政策的主轴。实际上,2006年底欧盟部长理事会通过的“关于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结论”中已为此调整定下了基调——结论明确指出希望与中国保持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肯定了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但在政治改革、人权、民主等方面语气较强,对中国承担全球责任也提出了要求。

  “中欧新合作框架协定”的谈判已在今年1月15日启动,这也许可以看作调整的正式开始。谈判本身就意味着中欧关系的进步,这将会是2007年甚至以后更长时间中欧关系最大的看点。

  不过,这是机遇,也同样是挑战。欧洲希望新协定除贸易外,能包括人权、民主等内容,而中国历来反对把贸易和政治挂钩,所以中欧谈判将会是激烈和艰难的。预期,今年中欧关系中的一些重头戏都无法避免这个话题,如中欧战略对话、领导人会晤等等。

  记者:2007年一些欧洲国家面临领导人更替,这会是中欧关系的一个变数吗?

  冯仲平:这些年的中欧关系与一些欧洲领导人个人不无关系。不过,我认为欧洲新生代领导人对华也会采取务实态度,其个人色彩会相应淡化。

  这些年,欧洲已开始反思与美国“对着干”的做法,大西洋主义开始回潮,这并不说明中欧关系会倒退,但却意味着欧洲会在美国与中国之间更为慎重。比如说武器禁运问题,他们会考虑美国的要求。

  不过,欧洲国家希望在环保、生态方面发挥领袖作用,这些方面,他们迫切希望中国的合作。

  记者:这两年,中欧关系非常平稳,很少见特别刺激的问题了。

  冯仲平:这两个问题2007年难有进展。

  武器禁运问题,欧洲正在酝酿一个武器出口行为准则,以使美国放心,但进展如何还需观察。至于市场经济地位,一旦给了中国,那么欧洲就会失去贸易保护的一个有力工具。此外,还必须关注东欧国家。去年,波兰因为与俄罗斯不睦,而挟持欧盟一票否决了欧俄伙伴合作关系的谈判。这对于中国也是一个提醒,和欧盟每一个国家都能有大问题。

  还有就是欧洲目前公众情绪比较激烈,由于贸易商的巨额逆差,要提防中国成为这种情绪的牺牲品。

  记者:德国是今年欧盟轮值主席国,这会对中欧关系有影响吗?

  冯仲平:许多人对此期待很高。默克尔可能再次访华,德国主持G-8峰会时,将会再次向中国发出邀请。就中欧关系而言,德国也有自己的想法,默克尔关于德国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批评就非常直率,所以德国会在市场开放、知识产权方面让中国感觉到压力。

  (注:本专题“中俄关系”报道见第8版)

  (特别鸣谢:本专题顾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李绍先副院长、尚前宏副研究员)

  

大国崛起,应如何合纵连横

  2006年12月15日,参加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美方代表团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CFP/图

  

大国崛起,应如何合纵连横

  2006年12月9日,第十届中日小朋友将棋赛在北京日本人学校举行CFP/图

  

大国崛起,应如何合纵连横

  2001年8月25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开始对德国的友好访问,中国海军首次派出舰艇编队访问欧洲国家CFP/图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