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保护老地名不能单靠“树碑立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9日08:44 兰州晨报

  一个老地名就是一段故事,它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也是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协甘肃省九届五次会议上,李并成委员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给兰州等城市老地名“树碑立传”的建议》,建议对城市老地名做一些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标志,他认为这不仅会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可增加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兰州晨报》1月26日报道)

  这是一项很有历史意义的建议,兰州市民政部门的有关人士也作了一点积极的回应,让人有欣慰之感,虽然它来得有点晚——据资料介绍,兰州市内具有历史底蕴的老地名40%左右已经消失,这个统计还只是几年以前的,近几年在城市改造的洪流中,不知又有多少老地名被具有时代劲道的新地名所覆盖。

  对于老地名消失的原因,一般认为,要么是因为地理实体不存在而被弃用,要么是大地名兼并了小地名,要么是为着某种目的废旧换新。不管是哪一种,都曾代表着当时城市管理者的理智或轻率,而每一个老地名的消失,都带走了这个城市的一份历史记忆,减少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含量。40%的老地名消失,意味着由地名承载的城市内涵被抽走了将近一半。不论这些老地名在当时消失得合理还是不合理,对一个文化遗存并不丰富的城市来说,不能不说是比较大的损失。特别是,兰州正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这个文献上已经存在了2220年的城市,当此之时,更需要把一地碎片样的历史片断串联起来,把留下巨大空白的历史时期填充起来,把那些流失殆尽的历史遗珠盘点、清理出来。保护老地名所承载的那份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兰州来说意义尤为重大。

  在为李并成委员的建议叫好的同时,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有发挥的余地。保护还不能仅仅停留在“树碑立传”上,碑树在那儿,只能成为街景,文字刻于其上,所传达的信息难免呆板,流于符号,让人很难感受到文化的温暖。而我认为,文化遗产不单是用来追述的,还应该被抢救,并且想法救活。

  那就是,重新捡取尚未消失的记忆,恢复使用一些底蕴深厚的老地名。

  哪怕那些地方已旧貌换新颜,老地名对应的物质实体不复存在,但是记忆将会通过老地名的传扬而被激活,会飘荡在城市的空气中,像基因一样保留城市的禀性和气质,成为养分滋养这个城市的成长。

  老地名还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它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向外表达着这个城市的素养。孝友街、辕门、宏恩街、广源门、侯府宅、绸布街、炭市街……这些今天已经消失的名字仿佛将一些温热、潮湿、悠远的画面带到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到如今的钢筋水泥丛林后面隐藏的市井百态、历史万象。

  每一个名字后面可能都隐藏着一个弯曲如僻巷的传说,指引人们深入这个城市的根深之处。

  老地名可能会接续某一段断裂的记忆,填补某一片空白的历史。比如今天当我看到对“辕门”的注解,明初肃王时代的兰州历史信息便会汹涌而来,吸引我去触摸这条延宕数百年的文化脉络。老地名总会这样唤起所在城市人的集体意识,凝结出一种集体情感为城市增添文化含量。

  老地名该保护。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今天必须被惊醒的认识。在这一理念下,城市管理者应该在至少三个方面应该有所作为:一、为不可恢复的老地名“树碑立传”。二、将可恢复的老地名恢复使用。三、制定现有老地名保护目录,避免仅存遗产被草率抹杀。这一切,应该被纳入规范,形成制度,甚至可以效仿江苏省和南京市,分别出台省级和市级法规保护城市老地名。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