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降温不是坏事? 不走"独木桥"也能到彼岸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1日09:54 中国新闻网

  

考研热降温不是坏事?不走"独木桥"也能到彼岸

  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增速放缓(来源:沈阳日报)

  社会价值观、教育体制及考生自身搭建的“自我评价体系”如一张无形的网,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理智地直面考研与就业。

  考研热降温并呈现拐点并非是件坏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作机会增多时,考研的人数自然会下降。

  由于就业形势等因素,持续多年的考研热很有可能在今后几年内保持这种有序、恰当、平稳的振荡,不会再出现大幅度的人数增加或减少。

  深度备忘

  2007年1月,全国共有128.2万人报名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比2006年略有增长。但是,在实际考试中,“考研热”突现降温拐点:上海出现高达20%的缺考比例;沈阳市的研究生考试报名考生较之去年减少了2852人。

  考研的温度似乎突然降了下来,其原因到底是考生渐趋理性化了,还是该现象与经济发展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我们试图将审视的目光投向教育体制与就业现实,同时又在若干与教育有关的领域中寻找答案。

  1月30日,刚刚结束考研的沈阳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大四学生许亮便开始“网投”求职简历及准备公务员考试相关事宜了,用许亮的话说:“考研发挥得虽还可以,但还是要做求职打算的,毕竟考研的终极目标还是要就业。挤不过独木桥,也不能掉到河里,一定要在河里提前放置一条自制的竹筏,划向自我生存的彼岸。”

  “考研之于本科毕业生就像一个永恒的梦想,投入全部精力争取一把,即便不成功,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在职再考时,趟一次路。”其实,如许亮一样理性轻松地面对考研与择业的学生越来越多,更有甚者在考研报名的前一天、在走向考场的一刹那、在考卷发到手的几分钟内,毅然缺席、逃离。

  高等学校及考生所建立的“自我评价体系”影响考生抉择。

  考生对“自我评价体系”的认知逐步增强

  调查显示,今年上海地区考研的缺考比例约为20%,比起往年的最高缺考比例15%又上涨了5个百分点,达到历年之最。沈阳市目前尚未公布此类数据,但据参加1月20日工商管理硕士考试的考生陈依水回忆说,当日上午综合能力科目开考不足5分钟,后座一位女生便示意交卷。下午英语科目考试,不但该名考生没来,三十几人的考场约缺考三分之一。一位放弃考研的学生如是说:“我大学二年级就备考了,可就在报名现场确认的前一天,我忽然决定不考了。”沈阳工业大学的一位教授也对记者说:“朋友的女儿也是临报考前一天决定放弃的,原因在于拟报考的管理类专业要考数学,而文科院校本科大都没开设此科目,自学和补习了半年高等数学的她不得不放弃考研。”

  【专家点评】

  沈阳大学教授姜伟:越来越多的学生理智面对考研,其中,高等学校及考生所建立的“自我评价体系”在逐步完善,而考生对其认知度也在加强。以一名大一本科生为例,在步入大学后谋划自己毕业出路无外乎考研和直接就业两种选择,而自己最适合哪个,除考虑自己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考研的机会成本外,还会通过英语的四六级成绩及数学成绩来看看自己胜券几何。其次,学年专业课成绩的变化也如一面镜子,比照大学本科生考研的心理坚信度。而一旦考生考前做过模拟考题,并对照标准答案后,便也为自己是否参加考试找到了最后的答案。总之,社会价值观、教育体制及考生自身搭建的“自我评价体系”如一张无形的网,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理智地直面考研与就业。

  据对辽宁省内高校2007年毕业生资格审查上报数据统计显示,2007年,辽宁省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全省预计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9.4367万人,比2006年增加2.3920万人,增幅为12%。其中,研究生1.7413万人,增加4638人,增幅为27%,本科毕业生10.645万人,增幅为8%。加之师范类及在省外高校毕业回原籍的毕业生为数也不少,经预测及问卷调查,辽宁省高校应届毕业生60%以上想留在沈阳工作。

  沈阳市就业服务局高级职业信息分析师高凤祥分析说,今年沈阳市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将更加激烈。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将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起推到就业压力的起跑线上,向着就业需求终点赛跑。

  就业还是考研?本科生不得不考虑机会成本。

  [1]

 [1] [2] [3] [4] [下一页]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