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习邓小平 融入国际主流文明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3日15:05 国际在线
作者:马立诚 马立诚,曾任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凤凰卫视评论员。长期从事中国改革研究和评论写作。出版《交锋》(合著),《墨中三味》,《浮生偶拾》,《绿色的深渊》,《神通广大》,《你投谁的票》,《天启七年》,《大突破》等12本著作。2002年底,他在《战略与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一文,提出重新审视中日关系、把历史问题放在次要位置。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 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斯的巨著《大哲学家》开篇第一章是“关于人类的大人物”。他指出,大人物的出现,是世界的一个突破。在大人物的镜子里,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大人物的贡献和功绩是无法准确测量的。大人物把我们从狭窄的天地中解放出来,使我们了解到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并且扩大了我们的生存范围。大人物“是了解历史的敲门砖,历史只有通过他们才会令人信服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毫无疑问,邓小平就是这样的大人物。 对一个历史人物作出评价,最重要的就是要看他有没有时代的感悟力、洞察力,并且能否顺应时代潮流,引导社会前进。特别是要看他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能不能把握时代脉搏,正确地解决时代所提出的问题。 举个历史例子。秦朝垮台,标志一个新时代开始。可是这个新时代该往哪里走?有人能够把握得住,有人不能把握。刘邦和项羽两个人的感悟就完全不同。刘邦首先攻入咸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仅10个字,就抓住了时代需求。刘邦退出咸阳,项羽接替进入之后干了什么呢?“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为什么说刘邦抓住了要害?因为秦朝以严刑峻法苛待民众,民众受不了,要求除掉秦朝暴政。刘邦的做法得人心,“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新儒家牟宗三说,刘邦约法三章虽然只几个字,但代表一个方向,一个智慧。就这一点,刘邦把握住了,他对那个时代有感悟。而项羽在咸阳一通乱杀乱抢之后,“秦民大失望”。当时项羽有兵40万,刘邦才10万,但最终项羽还是失败了。项羽对时代的需求不能了解,所以历史给他做的结论是“匹夫之勇”。当然,刘邦也许谈不上什么高度自觉,他只是对那个时代有个自然的反应、自然的感觉而已。但就这一点来说,也不容易。 话说回来,“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搞法西斯专政,“打倒一切、全面内战”,人民也受不了。粉碎“四人帮”,标志着中国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可是这个新时代往哪里走?有人还是不清楚,拿出了错误的应对之策。比如,主张“两个凡是”的人要求“巩固”“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主张继续贯彻“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显然不符合时代需求和人民的愿望。邓小平复出之后,力主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要求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开辟实现现代化的新路,这才是把握住了时代转换的契机与方向。1978年的真理标准讨论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得到广泛拥护,就是明证。 此后,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论点和思想,包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三个有利于”标准、一国两制等等,都是社会主义思想史和运动史的重大突破。他倡导和推动的打破封闭、对外开放、允许私营经济发展、开办经济特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精神文明等重大举措,也无一不是站在时代潮头,引领中国向新时代迈进的创举。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