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著名设计师登琨艳:唤醒文化价值打造艺术殿堂(4)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7日15:50 中国新闻网

  从苏州河到黄浦江边,登琨艳一次又一次敲开旧厂区的门。别人可能奇怪,这个台湾人怎么这么有韧性?在登琨艳工作室的档案里,记录了他与有关方面谈判的过程。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开始。到最后合约签订,登琨艳前后花费了四年半的漫长时间。

  [采访:台湾设计师 登琨艳]

  我来在上海这么一个如此的快速发展开发的一个城市,告诉人家你要保护这十几公里的工厂,然后要去做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他们又听不懂,保护他们也不能接受,不能理解。那是我苦口婆心,我几乎发了佛心一样的告诉他们,但是受尽各种委屈,我从来没有当过一回事。我坚持要完成这件事情。所以您看到今天这个样子,实际上是有两年的时间,我走过一段人生非常几乎可以叫悲惨的里程。

  1990年至今,登琨艳在上海住了17年。尽管他在苏州河畔的尝试,引来了各种各样的议论,有肯定的,也有置疑的,但他的努力,毕竟使老厂房免除了被拆除的命运。他的创意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在绵延数公里的旧仓库长廊,一个艺术家为主体的文化生活区逐步形成。

  如今,登琨艳已近天命之年,他虽然曾在世界各国不同的城市旅行过,但是待的时间最久,也令他百感交集的是两个城市,一个是台北,另一个就是上海。他关注着上海的今天,也挽留着上海往昔。登琨艳由此也获得了国际性的荣耀,因“工业建筑保护再生”项目,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褒奖。

  [采访:台湾设计师 登琨艳]

  我也意外地,因为去推动苏州河的保护的时候,这个联合国评为作为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让我愿意倾全部的精力财力、人力物力,来推动这一件事情。这是我总体的对这一个整个的第一个梦,就是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

  在登琨艳看来,在国际上获奖对个人的意义不大,对这座城市的意义可能更大一些。无论人家是否喜欢登琨艳,他的创意确实改变了苏州河的今后走向,使之演变为上海市中心最休闲的文化带,沿岸的每一栋老建筑,不再是城市的负担,而是一笔丰厚的遗产,人们重新认识到了苏州河的意义。保护上海的近代工业群落,让登琨艳很有成就感。

  登琨艳对原有的厂区作了复旧的改造,更符合历史的原貌,他要求进驻创意园的工作室,在建造舒适的工作环境的同时,基本保持近代工业部落的特色不变,就是说,外观仍是陈旧的,内里是现代的。

  [采访:台湾设计师 登琨艳]

  所以整个环境呢都不动,你说没有动吗,其实是我动了。这三棵树是我种的,这两棵树是我种的。其它灌木都是被我抬换了,这些灌木都是我种的,都不是原来的位置,这些地板都是我们做的,做完之后,让你感觉好像都没有动嘛,是吗,都动了,但动的不多。外景百分之百都不动,只是动里头,他们是在老房子里头再盖出一个新房子,所以两个不冲突,两个就放在一起,各自独立,但又整合的很好,所以他们自己在底下办公,他们一些不需要的东西,比如模型,都放在这个上面,这个是很有趣的观念。

  从苏州河到黄浦江边,从一个过客到一个新上海人,登琨艳实现了保护老房子的愿望。因此有人说,很少见到像登琨艳这样的建筑师,百折不挠,锲而不舍。他把一已之力当作“小我”,而把社会责任看成“大我”,认为“小我”必须融入“大我”,为中华民族争光。老房子给了登琨艳实现艺术灵感的机遇,而登琨艳也不负众望,留下了一个台湾设计师出色的生命轨迹。

  登琨艳总是说,在上海的这些年是他生命中最充实的日子,这里有他希望去改造去保护的老建筑,有他渴望的自由的空间。虽然在当时,几乎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支持他,大家都以为他在做一件疯狂的傻事,但是登琨艳固执地坚持下来了,因为他的勇气,因为他的自信。现在登琨艳对上海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因为在登琨艳看来,上海的环境越来越好,他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而他的梦想,一定也会在上海实现。

  来源:央视国际《缘分》栏目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