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两会热点解读:四大民生问题考验政府转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2日04:06 东方网
农村金融:新农村建设的输血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亟待稳定资金来源,扭转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的“逆向选择”。 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是“两会”代表高度关注的问题,仅2006年以来,央行主办的人大建议议案和政协提案中,涉及农村金融改革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工作的就有73件。 2007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经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但是,当前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如何继续扩大农村金融供给,如何协调民间融资与正规金融,如何继续完善城乡联结的金融服务体系。 此外,金融工作会议还明确“政策扶持原则”将是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则,市场也在翘首期待这些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出台。 民生四大难点问题:医疗、教育、住房、就业 建设和谐社会,关键是解决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与他们利益最攸关的、最迫切的问题。解决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四大民生难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有赖于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但眼下考验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考验着政府转型的决心,考验着政府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智慧。 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焦点将集中在如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基础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对公共医疗投入力度如何;如何解决“以药养医”的医疗机制以及药价虚高的医药流通体制改革问题,以改变医药行业“层层批发、层层加码”的现状。2007年,国家必将加大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力度。 今年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对我国农村亿万名适龄儿童享受义务教育产生质的影响;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后,同一地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择校之风,将是今年教育部门解决的另一重点;同时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效益和改革也令政府重点关注。 在未来一年中,国家将会着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严格控制高档房地产开发、重点发展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并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住房租赁制度,切实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难问题。 同时,就业亦成为2007年民生关注的热点话题。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使就业总量矛盾更加突出,结构性矛盾和区域性问题更加明显。为切实解决这些矛盾,2007年政府将把促进就业作为重要宏观调控目标。 反腐:更高的期待和更大的决心 当下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使得中国现阶段既是发展的机遇期,又是矛盾的凸显期。及时抓紧进行政治制度化建设,防止制度“被俘获”和经济建设成果走样,已成为现实的选择。 随着去年多名党政高官被查处,中央、地方一些主管部门的整顿,以及纪委书记产生机制的变革,中国反腐格局形成一个新的高度,新高度也内在促成未来反腐态势的明朗。中央的高调和态势的明朗也自然拉动了上下各层人士的高涨情绪,并形成了百姓更高的期待。这种期待将在今年两会得到集中释放。 通过两会渠道释放的背后,是公众对党和政府采取更有力行动的希冀。 而今年的反腐大动作,中央也已宣布:在继续严查严办大案要案的同时,着力加大源头反腐力度。一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倡导八种良好风气;二是积极筹建国家级的预防腐败的专门机构,组建成立国家预防腐败局。这两个源头的努力在两会期间预计将会得到党和政府更多阐释和承诺。 公共财政:让每个公民都明白 从去年开始,财政部部长不再像以前那样用几个小时来宣读财政预算报告,而是在会议开幕之前就将厚厚的预算报告发给代表,并附上详细的解释说明,让代表们有充分的时间研读,为自己宝贵的一票负责。 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预算报告都越来越厚、越来越详细,对一些专业名词的解释逐渐让财政预算报告摆脱了过去“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的尴尬境地。 而提高财政的公共性程度、增加财政向教育、卫生等公共领域的支出,一直是这几年人大代表全力呼吁的热点话题。在超过3.9万亿强大的财政收入数字面前,如何解决医疗、教育、住房和就业等民生四大领域中的问题迫在眉睫。此外,围绕着财政超收部分的规范使用、如何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预算安排计划、如何理清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如何化解地方债务危机等,都将是本次专题关注的内容。 社会保障:转折点上的沉吟 中国社保制度的建设,关系到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口转变能否避免成为一次“人口海啸”式的震荡,关系到我们这两三代创造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广大劳动者,能否避免“未富先老”,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国人最古老的和谐社会愿景:人人老有所养。 从来没有哪一年像去年那样,社保成为全社会的中心话题。也从来没有像去年那样,党中央、国务院就劳动保障工作连续下发了8个重要文件。各地频发的社保案件,让人们反省社保制度本身的同时,也促使着决策者们加快了完善它的步伐。 今年,政府致力于推动四项社保试点: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逐步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试点,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社保基金监管制度,加大监管工作力度。 中国的社会保障正在处于转折点上,处于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急迫问题为主向进一步完善制度、协调推进和建立长效机制转变,从主要面向城市和企业职工向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转变,从初步构建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向健全、完善、充实社会保障体系转变的关键时期。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未富先老的国家来说,转变注定是艰难的,但只要去努力,就会有成效,哪怕这种成效是细小或是琐碎。我们看到,集体所有制企业下岗职工已经可以享受就业扶持,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业被纳入了社保覆盖范围,农民工的社保政策正在逐步实施等。 如此种种,都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中国税改与中国纳税人 2006年是中国税法建设突飞猛进的一年: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的提高,高收入者的自行申报;纷纷扰扰地讨论了多年的两法合并有了实质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将提交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表决。 制定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的必要性已经毋庸多谈。但草案中拟定的25%的税率是否最合适、企业所得税税前成本费用等之处的扣除办法和标准、如何整合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如何实现新老企业过渡、对小型微利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应如何优惠等,都是需要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商榷的细节问题。 在财政收入和税收增幅连年超过GDP增幅的情况下,中国的税务水平再次成为焦点。对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后,会对各地区的招商引资和企业的盈利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本专题都将给予独到的分析。 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安全发展 资本市场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折期,决定着大国崛起之金融崛起。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清欠、证券公司综合治理这证券市场三大主要攻坚任务基本完成或已有初效,证券市场已经基本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晴雨表,并相互联动,因此股指在去年补涨130%,成为全球股市第一涨幅。2006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杨蔚东、刘昌谋等提出针对股改的对策建议,要求使流通股股东与大股东之间平等协商、借机理顺国资管理体制等。去年,证监会建立了严格有效的股权分置改革监督机制,积极防范和严厉打击利用股权分置改革进行欺诈、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的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和加强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在改革中的协商沟通机制。各股改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通过投资者座谈会、媒体说明会、网上路演、走访机构投资者、发放征求意见函等多种方式,与流通股股东充分沟通和协商,使改革方案的形成具有广泛的股东基础。 今年“两会”期间,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金融期货等将成为关心证券界的“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 外汇储备体制改革:箭在弦上 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10663亿美元,改革开放至今近30年时间里中国从一个外汇匮乏的国家跃升为世界头号外储大国,这一方面是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外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双顺差”推动下的外汇储备激增实际上反映了储蓄大于投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中的深层次问题,同时,激增的外储还加大了央行的对冲外操作成本,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从2005年以来,对外汇储备的规模、管理和运用方式等问题的讨论不绝于耳。消息显示,建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运营部分外储已列入有关部门本年度的工作议程。今年1月份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体制改革箭在弦上,期待本届“两会”提供更清晰的改革建议和思路。 环保、减排、节能:我们能增长多久? “两会”尚未召开之际,本报记者的手中已经陆续收到了多份有关环境保护的意见和建议,这其中,既有全国人大代表提供的,也有全国政协委员的。可以相信,“环保”在即将召开的“两会”上,一定会是“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席宋健刚刚在全球生态管理大会上作了一个报告,题目是《水,而不是石油是中国最珍贵的液体》,可以预见,水资源的话题,包括水污染治理、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污染防治等话题,将是“两会”代表委员们最为关注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有关“乡村清洁”的话题也将引起代表委员们的重视。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剧,暖冬让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政府第一次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作为两项约束性“硬指标”列入发展目标。但年终盘点,节能、减排两大指标仍亮着红灯。 可以预见,在今年的“两会”上,绿色GDP、减排、节能降耗、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话题将是“两会”代表、委员们意见和建议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区域发展如何协调 中国的区域不均远比城乡二元对立更为麻烦。进入2007年的人们突然发现,全国经济恐怕呈现的是更复杂的四极分化的态势。 北京、上海贵为发展极点,沿海地区仍可算作经济领头,已显落后的中部省份中还存在同西部一样更为落后的地区。 谁是中部发展龙头始终悬而未决,财税改革试点的争夺博弈依旧需静观,上海、北京上演的“双城记”,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资源和人才争夺,中西部之间的暗自角力都会在“两会”中体现。 透过经济发展的差异背后,所窥见的还是各地之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水平的差距。 投资调控、房地产调控、节能降耗及资源税如何规制等一系列问题在执行过程中显得如此艰难,在多方声音中如何和谐统筹方显中央的大智慧。 新的一年,亮点仍多。滨海新区金融改革试点和沈北新区农村改革试点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让我们提前感受到决策层的改革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