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现代人的距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14:36 南方周末

  □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员华方田

  □本报记者赵凌/采访

  ■佛教本身僵化的东西也加剧了和现代人的距离。佛教的改变是滞后的,它不当机。到了后来变得越来越远离社会人生。佛教的根本性是不能变的。需要变的就是让佛教精神跟这个社会融通。

  女性出家要比男性克服更大的困难。佛教中关于比丘尼(指女性出家人———记者注)的戒律更多更严苛,女性还有很多自身生理上的特点。真正出家修行的寺院生活非常艰苦。尽管如此,比起没有信仰的人,有信仰的人还是幸福的。

  信仰在中国一直是模糊的,信仰层面的断裂非常严重。大多数人在填表时,宗教信仰一栏都是空白。在整个世界60亿人口中,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少数。

  这十年佛教普及非常快。更重要的,信仰佛教的人群在发生变化,以前是些老太太,现在知识分子,白领还有官员都在进入。

  不过,整个社会一直对佛教的了解有限,人们对出家人的偏见也存在。

  说佛教悲观厌世、信仰者独善其身,这是对佛教的长期误解。所以我们会问一个人,你为什么出家?是不是受到什么感情的挫折或者人生的打击?但对佛教来说,当然不是这回事。出家实际是你要立下特别大的誓愿,去积极面对人生,解脱人生。如果一个人悲观厌世,根本就不可能有那样的意志力和信心去修行,去解脱生死,不仅自己解脱,还要教大家去解脱。所以说,信佛实际上是一个最积极的追求。

  为什么会出现对佛教的误解呢?中国历史上一直有这样的情况,在官场得意的时候信奉儒家积极入世那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旦失意或者没有碰到明君,就遁入空门。特别是到了宋明以后,佛门出现堕落,变成了做经忏超度亡灵赚死人钱的地方,佛门的很多规矩和戒律被人败坏。

  佛教本身僵化的东西也加剧了和现代人的距离。佛教的改变是滞后的,它不当机。到了后来变得越来越远离社会人生。佛教的根本性是不能变的。需要变的就是让佛教精神跟这个社会融通。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