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腐”公务卡的硬伤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1日15:36 南方周末

  □樊赛

  日前,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召开会议,共同推动公务卡在中央和各级地方预算单位的广泛使用。据称,该卡的推广将有效抑制利用现金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中国青年报》)。

  从技术层面讲,“现金支付,先开支后报销”是现行公务消费制度的特征之一,这就存在财务报销环节中凑票报销,多开、虚开报销发票等漏洞,从而致使国家资金在不知不觉中流入了某些人的个人腰包。而公务卡的作用就是取代现金结算,不仅更具透明性,还能减少现金交易中的漏洞。

  毫无疑问,此举的作用是积极的。但问题是,仅凭一张公务卡完全杜绝公务消费中的腐败行为,是不现实的。就目前而言,尚没有公开的资料透露公务消费中的腐败行为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抑或说一年有多少的国家资金在神不知鬼不觉中流入了个人腰包。但这种现象肯定不是个别的,要不然有关部门就不会特别强调,出台此措施将有效抑制利用现金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我们知道,公务消费中的腐败行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凑票报销,即报销者搜集一些自己没有发生实际支付行为的票据,回到单位后进行报销从而达到侵吞国家资金的行为;二是虚开报销发票,即报销者在发生了实际支付行为的消费活动中,要求经营者为自己开具超出实际支付额的票据,回到单位进行报销后赚取差额,从而达到侵吞国家资金的行为。

  从监督方式看,财务人员只需一份公务卡的支付清单即可清楚地核对哪些支出是实际发生过的,哪些是没有的,公务卡对于前者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对后者,公务卡同样缺乏有效监督,因为公务卡刷卡属于准现金交易,报销者如果以“溢价发行”的方式实际消费,只需经营者的简单“配合”———将超过真实消费部分当场以现金返还,就依然无法堵塞

虚开发票的漏洞。

  不仅如此,对公务人员的监控是由管理层来完成的,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如果公务卡的使用者是管理层人员,又该由谁来对公务卡进行监控?管理层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经济犯罪的案例时有出现,其危害性远大于普通公务人员犯罪。“防小鬼不防阎王”的机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更别说指望一张小小的

银行卡来防止腐败了。

  在缺乏一套完善的、严厉的且执行有力的制度的情况下,任何单方面的举措都会显得势单力薄。将遏制公务消费中的腐败行为单单寄托于一张公务卡身上显然是不现实的。遏制公务消费腐败,最根本的还在于推行公务消费公开,让纳税人监督公务消费中的每一道过程。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