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新闻周刊:抽离中心的一代 中国画坛70潜势力(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5日13:32 中国新闻网
70艺术家与从事革命历史题材、红色经典的老一辈艺术家们早已不搭界,“八五新潮”时对什么是艺术的追寻也不再被年轻艺术家们所关注,很多时候他们在描画自己的感觉、自己的状态,表达他们觉得有意思的东西。 “很多年轻画家,你要是问他这个作品是什么意思,他会说也没有什么意思,就这么画。跟他们交流,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觉得艺术家多神秘,那种崇拜的感觉不会有了。”华辰油画部主管李峰说。 这种代与代之间的差异为批评家所关注,不久前的“2007北京798艺术节”中,艺术批评家朱其以“抽离中心的一代”为主题对一些“70后”画家作品进行集中展出,在这里,“中心”意指曾经无处不在的权力和权力压迫。 朱其把70年代生人的艺术家分为70前后和70后,界线为70年代中期。朱其觉得,从60年代末开始到70年代初出生的艺术家,他们不再具有集体主义理想,他们可能有个人的理想,比如成为伟大的艺术家,获得个人成就,但之前艺术家具有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集体文化的融入是70前后的艺术家所不再有的。“他们是个人化的开始,之前的人也许迫切希望拯救他人,而这些艺术家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负好责任,管好自己,这个社会就好了。” 对于70年代中期出生的“70后”,朱其认为他们最大的特征是变得可爱化。觉得他们是无害的一代,对主流社会没有反抗和批判的倾向。他们不愤青,也不像刘小东那样有知识分子情结。与人类命运相比,他们更追求个人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不愿意成为穷人、边缘人,也不愿意为了进入主流社会而委屈自己。人格特质上不再有悲壮,不再有崇高,不再有英雄主义。他遇到困难,善于自我解脱,很幽默、很有情趣,能够开玩笑。对这些青年艺术家而言,能成为大师固然好,成不了大师也不着急。“这一代人,没有受过社会那种极端的压迫和压抑,成长过程中人性没有受到大的扭曲,跟上几代比,他们对社会没有那种不健康的心态,而更在意自己的人格发展。” 由一代人到一个人 这种对70艺术家特征的描绘,是这个时代年轻艺术家的整体气质,当然不能涵盖每一个青年艺术家、每一件作品。 对于从事艺术创作,吴笛有自己的认识,“我不是说我有多高尚,但在已经生活很好的情况下,我为什么不提出一些大众性的问题。我不存在什么痛苦,生活非常优越,没有那么多挣扎,但现在慈善基金也好、帮助非洲也好、免债务也好,为什么艺术家不去做这些好事呢?为什么只是国家去做呢?”“我是不欠这个社会的,我对艺术没有这个责任,但是我也不可能说,我画画就要表现我的无聊、不屑一顾。” 吴笛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群年轻艺术家的复杂和多样化的特征,在以“抽离中心的一代”为主题的展览中,就可以看到极多风貌的作品,陈可、崔岫闻、李济开、尹朝阳、周文中等等,对于这些年轻艺术家,很难再像当初归纳“波普”“玩世”“新生代”那样划分流派。即便是被指“卡通一代”,也只是部分艺术家的风格表现。 这种多样性与人们的现代生活更为接近,某种情况下他们反映很多人的心声,尽管这些年轻的艺术家在主观上未必能够把握到这样的深刻,但在客观呈现上,他们比以前的任何一代艺术家都表现得更加全面。 尽管如此,香港佳士得副总裁张嘉珍觉得,对于70画家做评价,现在为时尚早,从他们毕业开始,创作资历不过才几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很难判定一个艺术家将来的发展是否被学术和市场上认可。 “他们的风格还在改变,对待年轻艺术家们,我们可以抱着纯粹欣赏的眼光,但对他们的作品价值作出判断还要把时间拉远来看,那时才会知道哪些人会在未来走得更远,哪些人会成为大师。”张嘉珍说。 但可以看到,以往的中国处于一个比较保守的环境中,从70艺术家开始,他们是一个大多数人的群体从原来体系中脱离出来,返还到国际社会这种体系中去。现在这个任务差不多完成了,对于群体性的关注会越来越让位于对于艺术家个体的关照。 虽然,在艺术上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只能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小部分,但对于这一代人而言,现在是他们创作力最活跃的时期,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与机遇。 ★ [上一页] |